浅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减负增效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an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引起了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减负已成了教育界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笔者结合化学教学实践,对如何减负增效进行了一番探讨。
  关键词:减负增效;学习兴趣;教学效率;实验设计
  
  当前,“减负,不减质”这一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每一位教师的面前。既要减负但同时又要增效,这是教师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教材的不断更改,内容的不断加深,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不科学,课外辅助教材的随意拔高令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进入了误区,在实践中往往把握不住分寸。
  一、减负增效应聚焦课堂,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减负增效应聚焦课堂,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对学习困难学生,教师要进行及时辅导。教师要严格筛选作业,以年级中等学生为标准,布置适量作业。学校和教师应深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与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健康、活泼、主动地发展。同时,可以尝试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愿选择自己不同层次的“负担”,使不同特长的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增效是减负的真正目的,重在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也是增效减负的主要阵地。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根本。
  1.备教材和教法。教师必须反复地研究教材教法和辅导资料,分析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章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去研究、比较、筛选、联系,达到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的目的。教法应是建立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是在结合考虑教材、学生、设备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基础上,再从教学法的体系中优选出上好这堂课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利用教学手段上也应该是多样的,要传统和现代手段相结合,使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掌握好化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尤其是基于实验的化学更要多做实验,多用投影片、PPT、示教板等。做演示实验,教师首先要预先做一遍,看看仪器的好坏,现象清晰程度,同时考虑到可能要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意外,做到课堂上演示效果良好,不出差错。激发兴趣,直观教学,轻松学习,减负增效。
  2.备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差异。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必须建立在了解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学生都有个性差异,不可能每个都一样聪明一样乖。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教师不能搞“一刀切”,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和苦心,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要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
  3.备作业。给学生布置作业首先应有选择性,精选习题给学生做。教师在选择题目上多做文章,学生才能减少机械重复的增负劳动。这也是减负的有力之措。其次作业的布置应分层。整齐划一布置作业的方式致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吃不了”,造成教师批改作业也很费劲,看到学生做不好作业,心理肯定不愉快。而许多学生做作业没有积极性,多是应付教师。通过做分层作业,使人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会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此外,对于作业的批改,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部分优秀的学生偶尔批改,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三、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己乐意学
  减负是手段,增效是目的。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己乐意学,减负增效将事半功倍。“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
  1.新颖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开好头是一节课的关键。在学习“材料”这一节时,笔者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引入,让学生了解这些熟悉的日用品也是化学上的各种神奇的材料制成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之通过学习明白各种材料的特性,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简单地鉴别各种材料。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良好、激情、宽松的思考和学习的氛围可以促使学生思维活跃,而沉闷的学思氛围,则使学生思维受到很大的抑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由此可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思氛围,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减负增效的催化剂。
  3.巧设实验,引发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激烈奇幻、生动鲜明的化学反应现象,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喷泉实验”“魔术棒”“水中生火”“小刀镀铜”“粉尘爆炸”等有趣的实验,都直接反映出物质的性质,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精心设疑,激发兴趣。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巧设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授“酸碱中和反应”时,教师可设疑:“你们被蚊虫叮咬过吗,尤其是蚂蚁和蜜蜂?”学生马上会想,学化学与被蚊虫叮咬有联系吗?当学生迷惑不解时,教师通过实验告诉学生:“酸和碱可以相互反应生成中性的物质,而这些昆虫分泌出来的大多是酸,所以我们可以用碱性的肥皂中和它,减轻痛苦。”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范杰.中学化学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德育课成绩评定是整个德育课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前期教学工作的检验。然而,原有的考试方法已经不适用新教材的要求,如重理论、轻实践。德育课成绩评定必须与教学内
摘要:随着创新创业倡议的提出,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本文对目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  清华大学在1998年第一次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这次竞赛开启了创新创业的新篇章,各所高校陆陆续续开始实施创新创业的教育和实践。1998—2002年是思想萌生阶段,这一时期很多高校逐渐开始自发研究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大赛培养了很多优秀的
余华的《活着》英译本在西方国家有很高的接受度。本文以接受美学为基,分析白睿文译本中异化策略的使用。译者在保持原作异质性的同时,以可读性权衡陌生性,使得原文本中典型的“
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数据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在大数据时代,资源优化与整合趋向于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呈现新的特征。因此,人力资源的优化路径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人力资源需求。  关键词:大数据;人力资源;资源优化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  国际数据公司(IDC)认为,大数据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和架构体系,可以通过数据的采集与
摘要:民俗文化对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最普遍和最通俗的文化。本文对学前教育阶段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与代表性进行简单介绍,并重点分析唤醒学生已有经验、进行互动情境教学以及优化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教学策略,旨在为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互动情境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國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