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宜兴紫砂的天地里,每一种器型都有它独到的设计理念和突破常规的创新。“半月如意壶”将光素器的简洁与花器的形象融合,让自然界生动的月色与民俗中的“如意”组合成紫砂壶的文化元素,显示这件作品的深度思考。同时,在自然的、和谐的、艺术的原则要求下,彰显紫砂艺术品内蕴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 紫砂壶;半月形;吉祥如意;陶刻装饰
具有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宜兴紫砂,作为文化的载体与茶文化有机结合,在世界陶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当代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契入了许多人文元素和自然禀赋,给传统的壶艺形式注入新的内涵,成为独具风采的文化紫砂。新近创制的“半月如意壶”(见图1)充盈着浓郁的意趣和深远的情致,一弯明月、一柄如意,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文化意境,传递着紫砂壶的雅韵与美感。现就“半月如意壶”的文化内蕴谈二点创作体会。
1 “半月如意壶”流露了对月色的赞美
紫砂壶的创作既是技艺人员的艺术思考和艺术物化,也是设计理念和审美观点的体现。一把茶壶作为茗饮的器具,是可以在把玩中交流情感的,可以将内在气质、文化灵性传递。月亮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皎洁的、纯净的、美好的,有着祥和、美满的吉兆。从唐朝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寄托着美好的情感与愿望,成为千古绝唱。在宜兴紫砂界,不少人把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融进紫砂壶的创作之中,寄寓对月色的颂扬和歌吟。
创作“半月如意壶”的灵感来自于陈坤的一首著名歌曲《月半弯》,十分喜欢它的美妙音质和柔美旋律。歌词中说:“那夜真的好浪漫,我带你去看月半弯,有点害羞,却很幸福,这种感觉我很喜欢……月半弯,我喜欢,有情,有意,有你,还有甜,还有月半弯”。一般来说,人在直观感悟的参与中,能够得到最高情境的启示,设计制作“半月如意壶”就是一次抒情的延伸,也是音乐激荡之后的思绪回赠。这可以说是紫砂壶移植“月半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解读。壶体呈半月形,壶把也是半月的空间,恰似一弯明月,抽象和虚拟的手法把作品的主题精神定格在月光下的自然景象。重点是对月色的礼赞,它是宁静的、妩媚的、超脱的,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崇尚的一片柔情。手捧这件作品仿佛明月入怀,享受到月下品茶的那种美妙和闲情。
2 “半月如意壶”凸显了对吉兆的憧憬
在民俗的传统习惯中,都喜欢把吉祥如意的期盼贯穿于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之中,紫砂壶的创作也是如此。“半月如意壶”就是运用文化创意,把“如意”这个元素揉进紫砂材质的高雅、纯朴里面,诠释传统文化在紫砂壶的又一种承载形式,使吉祥如意的理念直达壶友、茶人的心中,迎合东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趣味。
如意,是一种物件,起始于东汉时期。最初的如意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其造型是云纹和灵芝组成头部的衔结,加上长柄,在民间和宫廷都广泛使用,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它是我国传统中的吉祥之物,在古代诗词中经常见到。黄庭坚写道:“树底蒲团禅老家,高僧倚坐日西斜。有人试问西来事,无处安排玉如意。”陆游也说:“松枝代如意,綀布制单衣。”有人远行,家人和好友送如意,以表祝愿。佛僧讲经常用如意作随身携带的道具,浸润禅心,以示虔诚。
在“半月如意壶”上把半月与如意的内容呈现,完全是通过装饰来强化器型特征,突出寓意色彩。同样是半圆形的壶盖上,用半浮雕的装饰技艺围绕壶钮塑4个如意头,4与“事”谐音,形成“事事如意”的口彩。通过这样的文化符号,使吉兆的理想化成紫砂壶鲜活的灵魂。
大自然的一切都能活灵活现地以紫砂壶的形态再生,去表达日月星辰、生物形态、田园韵致、历史故事和民俗风情等,“半月如意壶”实是借物抒情,在继承和创新中依靠题材来流露心声,释放对明月、对如意的祈盼。这把壶用上好的纯正紫砂泥制作,优雅的器型上线条柔和流畅,色泽红紫,细而不腻、润而不耀、质感沉稳、简约浑朴。壶身上运用陶刻装饰,镌有“闲坐、品茗、风雅”行草书体的6字壶铭,勾划出品茗、赏壶的大雅境界。“半月如意壶”在有别于他人的艺术构思和壶体造型中,强调别出心裁和适度变化,又考虑把玩和茗饮的需要,力求塑造一种大象无形的空灵妙境,带给人们艺术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3 结 语
“半月如意壶”是在传承中出彩的壶艺新作,通过精雕细琢来赋予其形象与生命,在文化意境和视觉审美的结合下体现出创作主旨和思想感悟。紫砂壶的创新设计一定要突出个性,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和新的表现手法,才能成为物化的精神艺术品。“半月如意壶”就是在陶蕴月色、茶润如意的交融中,吟唱古老或者新鲜的话题,领略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 紫砂壶;半月形;吉祥如意;陶刻装饰
具有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宜兴紫砂,作为文化的载体与茶文化有机结合,在世界陶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当代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契入了许多人文元素和自然禀赋,给传统的壶艺形式注入新的内涵,成为独具风采的文化紫砂。新近创制的“半月如意壶”(见图1)充盈着浓郁的意趣和深远的情致,一弯明月、一柄如意,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文化意境,传递着紫砂壶的雅韵与美感。现就“半月如意壶”的文化内蕴谈二点创作体会。
1 “半月如意壶”流露了对月色的赞美
紫砂壶的创作既是技艺人员的艺术思考和艺术物化,也是设计理念和审美观点的体现。一把茶壶作为茗饮的器具,是可以在把玩中交流情感的,可以将内在气质、文化灵性传递。月亮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皎洁的、纯净的、美好的,有着祥和、美满的吉兆。从唐朝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寄托着美好的情感与愿望,成为千古绝唱。在宜兴紫砂界,不少人把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融进紫砂壶的创作之中,寄寓对月色的颂扬和歌吟。
创作“半月如意壶”的灵感来自于陈坤的一首著名歌曲《月半弯》,十分喜欢它的美妙音质和柔美旋律。歌词中说:“那夜真的好浪漫,我带你去看月半弯,有点害羞,却很幸福,这种感觉我很喜欢……月半弯,我喜欢,有情,有意,有你,还有甜,还有月半弯”。一般来说,人在直观感悟的参与中,能够得到最高情境的启示,设计制作“半月如意壶”就是一次抒情的延伸,也是音乐激荡之后的思绪回赠。这可以说是紫砂壶移植“月半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解读。壶体呈半月形,壶把也是半月的空间,恰似一弯明月,抽象和虚拟的手法把作品的主题精神定格在月光下的自然景象。重点是对月色的礼赞,它是宁静的、妩媚的、超脱的,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崇尚的一片柔情。手捧这件作品仿佛明月入怀,享受到月下品茶的那种美妙和闲情。
2 “半月如意壶”凸显了对吉兆的憧憬
在民俗的传统习惯中,都喜欢把吉祥如意的期盼贯穿于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之中,紫砂壶的创作也是如此。“半月如意壶”就是运用文化创意,把“如意”这个元素揉进紫砂材质的高雅、纯朴里面,诠释传统文化在紫砂壶的又一种承载形式,使吉祥如意的理念直达壶友、茶人的心中,迎合东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趣味。
如意,是一种物件,起始于东汉时期。最初的如意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其造型是云纹和灵芝组成头部的衔结,加上长柄,在民间和宫廷都广泛使用,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它是我国传统中的吉祥之物,在古代诗词中经常见到。黄庭坚写道:“树底蒲团禅老家,高僧倚坐日西斜。有人试问西来事,无处安排玉如意。”陆游也说:“松枝代如意,綀布制单衣。”有人远行,家人和好友送如意,以表祝愿。佛僧讲经常用如意作随身携带的道具,浸润禅心,以示虔诚。
在“半月如意壶”上把半月与如意的内容呈现,完全是通过装饰来强化器型特征,突出寓意色彩。同样是半圆形的壶盖上,用半浮雕的装饰技艺围绕壶钮塑4个如意头,4与“事”谐音,形成“事事如意”的口彩。通过这样的文化符号,使吉兆的理想化成紫砂壶鲜活的灵魂。
大自然的一切都能活灵活现地以紫砂壶的形态再生,去表达日月星辰、生物形态、田园韵致、历史故事和民俗风情等,“半月如意壶”实是借物抒情,在继承和创新中依靠题材来流露心声,释放对明月、对如意的祈盼。这把壶用上好的纯正紫砂泥制作,优雅的器型上线条柔和流畅,色泽红紫,细而不腻、润而不耀、质感沉稳、简约浑朴。壶身上运用陶刻装饰,镌有“闲坐、品茗、风雅”行草书体的6字壶铭,勾划出品茗、赏壶的大雅境界。“半月如意壶”在有别于他人的艺术构思和壶体造型中,强调别出心裁和适度变化,又考虑把玩和茗饮的需要,力求塑造一种大象无形的空灵妙境,带给人们艺术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3 结 语
“半月如意壶”是在传承中出彩的壶艺新作,通过精雕细琢来赋予其形象与生命,在文化意境和视觉审美的结合下体现出创作主旨和思想感悟。紫砂壶的创新设计一定要突出个性,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和新的表现手法,才能成为物化的精神艺术品。“半月如意壶”就是在陶蕴月色、茶润如意的交融中,吟唱古老或者新鲜的话题,领略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