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帝国简史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w06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里,有两家叫“摩根”的美国银行一直在深度参与。
  他们协助中国大型国企海外上市融资,广泛投资中’国民营企业,进军庞大的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神秘的身影不时闪现在媒体报端。
  这就是“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两家与昔日金融帝国“J.P.摩根”有着深厚渊源的公司。、
  一位作家曾经这样描述皮尔庞特根:他叫来了手下的一位办事人员,此人是国家银行的总裁。“詹姆斯,”摩根说,“从银行里拿点零钱出来,去把欧洲给我买回来,我想把它重新组织一下,让它一直给我付钱。”
  1861年,24岁的美国人皮尔庞特·摩根在纽约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J·P.摩根公司,主要从事私人银行业务。当时世界金融业的中心还在英国伦敦。最开始,皮尔庞特的公司主要为其父亲朱尼厄斯·摩根在伦敦开办的J·S·摩根公司(1910年更名为摩根建富)代理美国业务。经过父子两代人的积累,两家公司构成的摩根财团渐渐发展成了一个横跨大西洋的金融帝国。
  随着世纪的交替,世界金融中心逐渐由伦敦转移到纽约,J.P.摩根公司所在的华尔街23号就成为了这个金融帝国的中心。
  
  
   崛起(一)
  
  发展初期,摩根父子在英美金融界只能算是平常之辈。1870年,朱尼厄斯·摩根豪赌了一把,摩根财团从此登堂人室。
  当时正值普法战争,普鲁士军队打败法军,俘虏了法国皇帝并围攻巴黎城。法国政府官员宣布成立共和国,随即派人到伦敦融资购买军火。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想在外交上孤立法国,于是对伦敦的金融家们发出威胁:德国取胜后将让法国拒还借款
  那些已经向普鲁士发放贷款的伦敦银行家自然不会再接纳法国的要求;更多的银行家则是担心风险过大,无法收回贷款而选择放弃。这时,朱尼厄斯·摩根勇敢地站了出来,决定向法国发放1000万英镑、相当于5000万美元的银团贷款。法国人喜出望外:他们正想美国银行家参与,这样就可能买到美国人的武器。
  对法贷款从头至尾都充满了危险和戏剧性:当时,信鸽是伦敦和被包围着的巴黎之间惟一可进行联络的工具,结果有些信鸽被饥饿的巴黎市民打下来吃了,法国官员因此在讨价还价的关键时刻一片茫然,只能答应了伦敦方面的苛刻要求;后来还发现法国财政部长的私人秘书居然是德国间谍,他将交易的情况每天都向俾斯麦汇报……
  尽管困难重重,朱尼厄斯仍然成功地组织了一个银团,把资金集中起来共同担负承销法国债券的风险。他们将票面价值为100点的法国债券以85点出售,承诺以后债券将按票面价值兑回。
  第二年,巴黎沦陷,接着又爆发了巴黎公社革命。法国债券价格从80点跌到55点,朱尼厄斯为了稳定价格,不顾一切地回购债券,几乎把自己的老本都搭了进去。
  战争结束后。战败的法国没有像俾斯麦预计的那样拒还贷款,1973年法国人按票面价值,提前偿还了债券。
  这笔贷款,朱尼厄斯净赚了150万英镑,他也从一名普通的银行家一跃成为伦敦金融界最有影响力的美国金融巨子。J.S.摩根公司从而跻身于政府融资的前列。
  
   崛起(二)
  
   朱尼厄斯在伦敦的成功为儿子皮尔庞老摩根还想把摩根财团的势力拓展到伦敦—纽约轴心之外,并加强公司的国际证券业务。他给儿子的J.P.摩根公司找到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具有上流社会背景和国际业务的费城德雷克塞尔公司。1871年,这两家公司合并为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
  1873年发生的一件大事让36岁的皮尔庞特借此敲开了通往美国金融界顶层的大门。
  这年,美国政府决定以较低的利率发行3亿美元融资债券用于还债,发行权的竞争在杰伊·库克领导的银团和皮尔庞特·摩根领导下的银团之间展开。
  在此之前,杰伊·库克是统治美国金融界的白须帝王,几乎是战无不胜的。但他新近为另一笔1亿美元的铁路融资债券丑闻所困扰,在公众和伦敦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在当时.大规模融资日益成为实力雄厚的银团之间争夺的对象。融资金额之大,风险之高,是单靠一个财团无法承担的。摩根领导的银团一边对抗着杰伊·库克的垄断,一边到处散播居心叵测的谣言,说杰伊·库克急需要在发行偿债融资债券的争夺中取肚,来挽回铁路债券的损失。
  摩根的合伙人托尼·德雷克塞尔是当时总统的密友,他动用了方方面面的关系。慑于摩根一方的强大压力,美国财政部给了两个银团各一半的发行量。
  这——年由于库克的铁路债券丑闻,美国金融市场很不稳定,就像一个充斥着欺诈和腐败的大阴沟。很多国会议员都受到了铁路债券丑闻的牵连。到了8月,伦敦投资者都不敢碰美国债券了。接着,在那家铁路公司股票的重创下,显赫一时的杰伊·库克财团在9月18日一败涂地。
  最大的敌人倒下了,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在一夜之间奇迹般地脱颖而出,占据了美国政府融资的顶峰。他不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旁观者了,不久之后他成了这个金融体制的主宰者。
  失败者的教训让皮尔庞特对银行业的风险有着清醒的认识,有一次他说道:“我希望我接手的债券,在推荐出去的时候不能让人心存一丝疑虑,到期偿付利息时也不能让人有一丝担忧。”这就是后来简约的摩根经营之道——只和实力雄厚的公司打交道,避开投机公司。
  
  钢铁托拉斯
  如果说自成立以来,纽约的J.P.摩根公司一直享受伦敦J.S.摩根公司的恩泽,那么到了20世纪初,情况就掉过头来了,摩根王国的权力中心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朱尼厄斯已不在人世,皮尔庞特派儿子杰克·摩根去负责J.S.摩根公司,伦敦公司的很多资金都来自皮尔庞特。
  伴随着新世纪而来的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兼并浪潮,随着兼并步伐的加快,华尔街银行家们也开始把投资的重点从铁路托拉斯向工业托拉斯转移。摩根财团也是这系列投资转移的积极行动者。
  1900年,安德鲁·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和皮尔庞特的钢铁公司形成了竞争,生产钢材的前者准备进军后者的钢管、钢丝之类的钢铁制成品市场。皮尔庞特大发雷霆,认为卡内基发起的竞争将使整个工业界“道德堕落”,并做好也生产钢材的反击准备。
  僵局最后被卡内基一位副手的新设想打破。他提出建立一个包括从采矿;冶炼、加工到舰品销售等所有环节在内的钢铁托拉斯,通过规模经济来隆低价格,并进军新兴的世界市场。
   皮尔庞特很快与各方谈判来建立这个钢铁托拉斯——美国钢铁公司。卡内基为自己的钢铁公司开价4.8亿美元,要求以债券支付,皮尔庞特立马答应开始卡内基还为对手恭维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自鸣得意,不久就向皮尔庞特抱怨自己起码少卖了1亿美元。皮尔庞特一点也不顾及这位企业家的情绪,直截了当地回答:“不错,是这样。”
  为了引诱不肯就范的公司加入托拉斯,皮尔庞特显示了马戏团老板挥鞭控制动物的才能。他对那些有非分之想的公司毫不客气。
  在华尔街23号的谈判中,一家生产铁丝的企业与托拉斯之间都拒不让步。为了打破僵局,体格魁梧的皮尔庞特瞪着如火的双眼,猛拍桌子大声说道:“先生们,我将在10分钟之内离开这幢楼。如果到那时你们都还不接受我们的条件的活,我们就不用谈了。我们会建立我们自己的铁丝厂。”他那海豹般的胡须随着气息不断抖动,长满酒刺的超大鼻子因为生气而涨得通红。
  皮尔庞特的威胁果然奏效,对手屈服了,决定卖出自己的公司。皮尔庞特兴高采烈地回了家,快活得像个孩子。
  美国钢铁公司建立后控制了美国钢铁行业一半以上的业务,其成立是金融与产业力量相结合的产物,是摩根帝国掌控实业界的典型标志。
  生死存亡
  为了防止引起美国公众对集中的金融权力的憎恨,华尔街的大多数私人合伙制银行和有密切关系的银行之间没有直接采用兼并的方式,而是上演了互换股份和董事会席位的“哑剧”。最后像滚雪球一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机构,这个机构的支配者就是摩根家族。
  1913年皮尔庞特去世,他的儿子杰克·摩根继任这个金融帝国的“王位”。这时摩根财团处于全盛时期,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私人银行。它以美国资本市场的官方口吻同外国政府讲话。它的影响不简单地来自于金钱,还来自于一些无形的东西——威望、政治关系、银行联盟等。
  20世纪20年代,经过连续三任共和党政府,摩根银行和白宫的联系在美国历史上可能比任何银行都更紧密,摩根财团的权势可谓如日中天。但随着1932年胡佛总统竞选连任失败,政治轮盘转了个圈;同时,“摩根太大了,它让政府和公众都感到恐惧”——摩根财团不得不开始为合理存在而搏斗。
  胡佛是因为国内极其糟糕的经济状况而被选民抛弃的。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1927-1929年间,美国银行业内存在严重的舞弊行为。比如银行利用储蓄和证券业务结合的便利,可以把坏贷款拿来重新包装成债券,然后推销给投资者,他们甚至可以借款给投资者用来购买这种债券。
  这些恶劣行为的蔓延导致股市的崩溃和接踵而至的经济大萧条。最后7000多家银行因挤兑和破产被迫关闭。摩根财团总资产也从7.04亿美元跌到4.25亿美元。一开始,民众还为银行家们自作自受暗自高兴,但当大萧条冲击到自己的生活时,幸灾乐祸立刻转化为对银行家的绝对憎恨。
  1933年4月,民主党人西奥多·罗斯福入主白宫,打出独立于华尔街的旗帜,并开始推行新政。惩罚华尔街的政治行动变得不可抗拒,而征券业务改革也成了早期新政的首要任务。
  罗斯福总统催促参议院对华尔街进行全面的调查,调查由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律师费迪南德·佩科拉主持。第一次,摩根银行被外人查阅资本账目,杰克·摩根和他的合伙人们也被迫到参议院出席佩科拉的听证会。
  与此同时,由参议员卡特·格拉斯和亨利·斯蒂格尔联合提出的一个分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提案可望在众议院得到通过。这将迫使商业银行放弃他们的证券公司,储蓄和信贷业务将同证券业务分离。佩科拉惊人的调查结果迫使罗斯福刘华尔街采取行动。
  摩根银行被称为“银行业的银行”,佩科拉对其的调查和听证至少挖掘出两大“丑闻”一一“逃税”和“存在优惠客户名单”。
  佩科拉揭露杰克·摩根在此前3年中没有缴纳所得税,摩根的所有20个合伙人在此前2年也分文未缴。而在大萧条时期没有缴税,是一个具有爆炸性的政治事件,因为政府在当时极需财源。
  佩科拉还披露了摩根银行存在一份优惠客户名单。令人震惊的是,这个名单包括了美国政界和商界的精英,不仅有共和党要员,还有民主党在现政府的高官,至于企业界的巨头们就更不用说了。
  这份优惠名单的奥秘在于,摩根银行将短期内就有很大升值空间的股票秘密分配给优惠名单上的人物,让其在短期内就能轻松转手牟利。这种给人好处的目的无非是期望在适当时候得到回报。这个名单是个腐败的铁证,它让公众相信,一直享有“清誉”的摩根银行和那些胡作非为的银行没有两样。公众自然对格拉斯—斯蒂格尔提案十分支持。
  对于摩根银行的威胁远不止于此,威胁也来自银行业自身。大通银行和国民城 市银行出于瓦解竞争对手的目的,也暗中推动分割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银行界在20世纪20年代的团结被背后中伤和损人利己所取代。银行界的分裂加速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通过。
  1933年6月16日,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由罗斯福总统签字生效。就在法案通过前的最后一分钟,大通银行支持的一个条款令人吃惊地被列入法案,这一条款强迫私人银行必须在存款和证券生意中做出选择。这对摩根财团是致命一击。
  分道扬镳
  J.P.摩根公司选择了保留商业银行业务,而将投资银行业务分出去成立了摩根士丹利公司。
  这个选择在当时很大程度受到当时债券市场不景气的影响。J.P.摩根公司认为商业银行的获利水平比投资银行来说要更加稳定和持久。
  另一个因素是人员。如果成为投资银行就意味着大规模裁员——对一个家长式的公司来说,这可是最不仗义的了。结果这家约有425名雇员的公司分出20来人组建了摩根士丹利。
  还有个动机就是摩根合伙人希望保留这个选择,即将来某一天再重组摩根财团时不会失去老客户。
  1935年9月16日,摩根士丹利在华尔街2号开业。J.P.摩根公司的这个“小儿子”继承了“老爸”投资银行方面的衣钵。保持低额度经常性支出、不配备营销人员以及只选择基本客户这种方式成了它之后45年的经营哲学。
  开业的第一年,摩根士丹利就令人咋舌地接手了10亿美元的发行业务,席卷了1/4的市场。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许多J.P.摩根公司的常客都转向这家新公司。
  由于发行证券的流程是标准化的,大多数公司并不想费劲去筛选一个最好的投资银行,但摩根士丹利给人一种特殊的、难以言状的神秘感,这一点就足以让大多数客户保持忠诚。
  20世纪50年代。摩根士丹利成了投资银行业界无可匹敌的领袖。而分家后完成股份制改造的J.P.摩根只是众多商业银行中的一个寒酸的斯文贵族。在国内同行业中的排名浮动于20~30位之间,似乎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危机之下,J.P.摩根公司于1959年接管了一家规模为自身4倍的批发型银行——担保信托银行,创建了摩根担保信托公司。这家公司至今仍是J.P.摩根公司最主要的一家子公司。这次合并让摩根财团夺回了其世界第一批发业务银行的地位。
  到了上世纪80年代,J.P.摩根公司的业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重返投资银行领域,这意味着可能与摩根士丹利形成竞争关系。2000年,J.P.摩根与大通曼哈顿公司合并形成了摩根大通公司。其投资银行业务仍沿用“J.P‘摩根”这个品牌,从而形成了一个市值3000多亿美元并管理着7000多亿美元资产的全球性金融机构。
  摩根士丹利在上世纪70年代也完成了股份制改造。1997年,摩根士丹利与迪恩·威特发现者公司合并,新公司仍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摩根士丹利。合并前两家公司分别是华尔街最大的面向机构客户的投资银行和面向中小投资者的零售经纪行。
  至于由J.S,摩根公司演变而来的伦敦摩根建富公司,则于1989年被德意志银行收购。如今,摩根财团各分支各走各的路,甚至成为一些领域的竞争对手,昔日风光无限的摩根财团只成了各自历史和回忆的一部分而已。
其他文献
看守所的窗户很小,小得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方天空,但在罗捷眼中,这才是一扇真正的窗,一扇澄澈、纯净的“Window”。  从中学时第一眼看到“Window”操作系统那蓝天白云的画面开始,罗捷就知道自己注定要和它纠缠一生。只是他不知道,当网站、点击率、链接广告、虚拟社区、VIP会员、电子汇款等通过这扇“窗”纷至沓来,在让他感受到成功和财富的惊喜时,也让他在狂热和欣喜中向深渊迈出了覆水难收的一步。  那
期刊
傅强有个外号,“歪人”!  歪,厉害、蛮横。傅强的确有他自己的生存方式,从一文不名的小混混到身家千万的强生贸易公司总经理,只用了5年时间,今年他才26岁。  傅强的发家其实很简单—一跳货。把甲厂的货赊来,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出,再支付一点定金去赊乙厂的货,低价脱手后,再弄进丙家的货低价跳出……很多厂家实行先货后款,给了傅强很大的活动空间。但如此拆东墙补西墙,欠外面的债多得他自己都算不过来。  在省
期刊
采访手记: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当我们如约来到重庆东方菜根香餐饮有限公司时,公司董事长张湖海的秘书正好送来了一张晚上去澳门的机票,我们的话题就从这张机票开始。张湖海告诉记者: 10月22日,他投资上千万港币的“菜根香”澳门餐厅正式开张,后时两位重量级人物——澳门特首何厚铧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王鸿举先生将亲临现场。  张湖海骄傲地告诉我们:菜根香不但是首家进军澳门的川莱连锁店.而且是重庆市继太极集团后
期刊
建筑节能迫在眉睫    今年国内能源供应可谓空前紧张,水、电、油都面临着很大的供应缺口。以北京为例,从8月1日开始,北京进行了有史以来上调幅度最高的一次水价上调,居民的生活用水上涨了30%左右。于是,已经叫嚷了多年却似乎还是缺少足够重视的节能问题,一下子摆到了人们的面前。  由于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8%(北方地区的采暖能耗超过了当地社会总能耗的40%),所以有关专家指出,社会节能
期刊
1999年,世界500强英国翠丰集团旗下百安居来到中国大陆。来者不善,虎视眈眈。  一年之后,这个欧洲第一、世界第三大的建材超市连锁巨无霸,除了在上海开了第二家店之外,仿佛并无出色表现。在多如牛毛的传统建材市场的围攻之下,甚至露出了疲软之态。  2000年,年仅30岁,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过MBA客座讲师的上海小伙子卫哲,受命出任百安居执行副总裁兼财务总监;2002年,出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  
期刊
“我们被骗了!现在进也不能,退也不能,可以说已经走投无路了……求你们帮帮忙!求你们帮帮忙!”刚过“五一”,一个叫石启民的贵州读者的电话,打到了本刊新闻热线。  石启民告诉记者,今年年初,看到广州亨祥公司“外包加工业务、稳赚手工钱”的广告后,他们厂决定好好把握这次机会,争取通过这样的加工业务摆脱厂子面  “为了做成这笔有可能让我们厂子起死回生的加工业务,我们的投入相当大,调动了几乎所有能调动的资金,
期刊
国家政策   六行业垄断被打破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于5月1日开始实施。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6个行业引入社会资本进行竞争,垄断被彻底打破。该《办法》鼓励跨行政区域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共享,特许经营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年。   九大行业信贷受严控    发改委、央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及《
期刊
一个企业能否真心接纳愿意回头的“好马”,反映了企业的人才观。  将人才视为企业的根本,已是越来越多企业经营者的共识。“好马”是企业的财富。“好马”回头,如同财富失而复得,焉有拒纳之理?  “好马”离群,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缘于暂时性的不可抗拒的原因;另一种情况是企业业务方向变化,企业内部组织重组或撤销,因新岗位不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而离开。还有一种情况是员工认为企业给自己提供的舞台太小、天花板
期刊
电影《巴顿将军》有让人难以忘怀的一幕——巴顿在去前线的途中, 突然绕道去了古罗马的战场,在那里吟颂他为古代将士写的诗歌,感慨他对古代战争的无限怀念。在他看来,依靠工业力量和大兵团作战的现代战争已没有英雄和传奇,是一种缺乏魅力的事业。  当然,巴顿还算清醒,他并没把精力用在如何使这个事业变得富有魅力,而是回到书房认真地研读隆美尔写的那本枯燥、严谨的《坦克战》,因为他知道,他更需要的是赢得战争。  
期刊
对于打工者来说,企业不外乎两种:好企业和坏企业。选择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好企业”是首选。好企业总是意味着丰厚的薪资福利、严谨的管理、人性化的企业文化,意味着良好的培训、丰富的职业历练、广阔的发展空间等等,好企业提供有保障的生活和有成就感的事业。  然而好企业的职位不是无限多,好企业也不是慈善机关,能给人无限的关爱。为了先粕口,为了曲径通幽,很多人不得不“屈就”于坏企业。事实上,就像人们常说的生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