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sss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1年广东省教育厅提出“普及发展、规模发展、全面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以来,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其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当前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与实践。
  〔关键词〕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16-03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1年,广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普及发展、规模发展、全面发展”的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十几年来,全省各地中小学迅速行动起来,轰轰烈烈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发展起来。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目标定位太空泛,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目标脱离学校办学目标和中心工作,成为附加的“一张皮”。结果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升学考试的辅助作用不明显。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太空泛、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只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具体“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心理素质”不明确,好像“猴子挑桃子”,选一个,换一个,你挑你的,我选我的。结果是全校教师忙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目标不明确、不统一,打乱战,不知道“攻哪个山头”。
  2. 课程内容太繁杂,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一方面,由于目标定位不明确、不具体、不具操作性,教师不知道该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较多、较乱、较繁杂,面面俱到,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性、系统性不强;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没有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针对性、系统性又不强,造成教师的教学活动内容过于随意,今天教“自信心理”内容,明天教“学习心理”内容,后天教“人际交往”内容,成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期行为,出现了“万金油”效应,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
  3. 教学分工太混乱,缺乏一致性和集中性
  首先,由于课程内容繁杂,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因此,教师教学无分工或分工混乱。全校教师的教学各自为战,你教你的、我教我的,找到什么参考资料就教什么,没有资料就不教,结果是集中不了“火力”,影响了教育效果。
  其次,由于课程分工不明确,教师方方面面都要教、都要懂,而实际上很多教师无法做到这一点。这样一来,教师只能苦于应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也无法体现。
  4. 效果评价太虚泛,缺乏指标性和专业性
  心育效果评价空泛主要源于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不知道评价什么。一些学校心育效果没有具体评价指标,只是“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或“师生心理素质有明显提升”的描述,过于空泛。
  二是不知道采用什么指标来评价。一些学校用教师心育科研成绩、德育活动获奖情况、高考升学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成果和惟一成效。
  三是不知道如何进行评价。由于课程分工不明确,教师专业性不强,缺乏专业性评价指标,结果出现了教师教与不教、教多教少、教好教坏无法评价,学生哪方面的心理素质指标是否提高,均不清楚等现象。长此以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变成“摆设”“花瓶”。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的思路与实践
  教育质量是生命线。2010年,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从“普及发展、规模发展、全面发展”向“规范发展、提升发展、内涵发展”的思路,目的在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同时,明确提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15个主题内容:个性心理、自我意识(含自我认识)、自信心理(含自卑心理)、情绪心理、青春期心理、意志心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人际心理、亲子心理(含感恩教育)、生命心理、创造力心理、积极心理(含幸福心理)、适应环境心理、升学与就业心理。
  一所学校,究竟该如何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心理素质?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总结出了如下几个环节:
  1.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育目标是引领全校开展心育活动的标杆,也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保证。如何凝练心育目标?学校在确定心育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标的确立要与学校办学目标和中心工作相吻合,心育目标应是学校办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例如,珠三角某初级中学的办学目标是:人文、人本、人和;其心育目标是:让每个学生自信、快乐、成才。二是目标的确立要与学生的心理年龄吻合。三是目标的确立要具体,不能太空泛,如“培养学生阳光心灵”或“提升每位学生的心理素质”之类的目标,定位太空、太大,不具体,因此难以实现。四是目标不宜太过于“文学化”,如“心海导航、润物无声”这类目标要进一步予以明确的、带有心理学专业性的界定。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旦确定,就要做到:第一,全体教师都要了解并理解学校的心育目标,要明确“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心理素质”。第二,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改变,不能一两年就换一个目标,也不能随时改变教育内容。
  2. 构建课程体系
  心育目标的定位决定心育课程内容,心育课程反映学校心育目标。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要做到:
  (1)课程内容横向结构
  所谓心育课程内容横向结构,是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构成关系,也是为实现心育目标而开设的课程内容的构成(简称主题)。例如,珠三角某初级中学的心育目标是“让每个学生自信、快乐、成才”。其课程内容设置就选择自信心理、青春期心理、学习心理和人际心理四个主题,目标与内容相对应。四个主题的教学总学时(学生在校3年时间)约120学时左右,其中,“自信心理”课程约35学时,“情绪心理”课程约35学时,“学习心理”课程约30学时,“人际心理”课程约20学时。为了提高心育质量,心育目标设置不宜过大,课程内容也不宜过多,最好是3~4个主题内容,否则三年时间是无法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   (2)课程内容纵向结构
  所谓课程内容纵向结构,是指某一课程主题的“知识-能力链”内容的结构,即某一课程由浅至深的纵向内容结构。例如,某初中的“自信心理”课程共35学时,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分别多少学时、教什么内容都有明确规定,课程内容纵向结构就是一至三年级的课程教学内容的纵向结构。
  (3)课型与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结构确定之后,接着就是课型与教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型包括教学认知课、教育活动课、团体辅导课、主题班会课、主题训练课等。课型设计是指各种课型的教学学时比重。例如,某初中“自信心理”课程共35学时,分别是教学认知课4学时、教育活动课10学时、团体辅导课4学时、主题班会课5学时、主题训练课12学时。教学设计是指教学过程的设计,即教案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多地采用活动、辅导、训练课型,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感悟”三个环节。
  通过心育课程的内容构建、课型设计和教学设计,就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也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3. 全员参与,分工合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任务相当繁重,需要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分工合作。
  (1)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
  调查、测量和分析、评价学生的心理状况;制定学校心育规划和教学计划方案;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和科研工作;培训和指导全体教师开展心理教育。为了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心理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
  (2)全体教师的工作职责
  全体教师(含班主任)分工合作,每位教师承担某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题的教学工作,分工按“学科性质与心育主题密切相关”的原则。例如,珠三角某初级中学的分工是:自信心理的教育,由语文、体育科组负责;情绪心理的教育,由生物、音乐、美术科组负责;学习心理的教育,由数学、物理、化学科组负责;人际心理的教育,由政治、英语科组负责。这样,就形成全校一盘棋。
  这种分工方式的优点:
  第一,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例如美术、音乐教师发挥艺术学科优势,结合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生物教师发挥生理课的优势,帮助学生调节青春期心理。
  第二,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通过分工,教师只负责某一专题内容,易于掌握某一专题的知识和技能,不用面面俱到,减轻了工作负担。
  第三,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分工后,教师要学习的心育专题内容面较集中,坚持三两年后,必然会有所专长,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自然提高。例如体育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坚持一段时间,就能成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理的专家。
  4. 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教育渗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进行教育渗透。教育教学渗透的途径有:心理活动课渗透、主题班会渗透、学科教学渗透、社团活动渗透、专题活动渗透、家校教育渗透,等等。
  各种教育渗透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教学渗透过程不能随意性太强,要严格按照《学校心理教育教学计划》的规定,有目标定位、有教学计划、有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
  实践证明,课程教学安排不能采用“切块教学”的安排方法。如,一年级讲授“自信心理”,二年级讲授“情绪心理”,三年级讲授“学习心理”和“人际心理”,这样的安排,教学效果不佳。而是要采用“线条并列”的安排方法,即“自信心理”、“情绪心理”、“学习心理”和“人际心理”同时并列开课,且按照“课程内容纵向结构”,从一年级至三年级安排教学。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教育教学渗透过程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过程,也是教育质量水平体升的过程。良好教育效果的取得,要靠两方面:一是教师心育的知识能力水平,二是教师教学过程的精力投入和教育的创新性、艺术性。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5. 加强教育效果评价
  首先是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否达到,教育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育质量是否提高,应集中于一点:学生心理素质是否发生了变化,变化情况如何。例如,珠三角某初级中学的评价内容: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心理是否发生变化,情绪调节能力是否提高,人际关系是否改善,交往能力是否提高。
  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指标。应采用与课程内容(主题)相关的、心理学专业的指标对心育效果进行测量。如自信心理可采用“自信心量表”或“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习心理可采用“学习动机量表”或“学习状态量表”,人际心理可采用“人际交往能力量表”。
  再次是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方法。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进行前测,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进行后测,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前后两次测量数据比较的差距,就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变化,也是学校三年来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既可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管理监控,也可作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绩的评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千方百计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广州,510631)
  编辑 / 于 洪 终校 / 何 妍
其他文献
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甚至是首要的标准就是智力正常。所谓智力正常,就是具有中等水平以上的智商,具有正常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能力。之所以说智力正常是重要的标准,是因为它是一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是人适应环境,谋求自我发展的心理保证。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
二○一五年,一则信息突然在微信圈广为流传,说阿富汗艾娜克(Mes Aynak)发现了重要的佛教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填满整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这则消息虽然有所夸大,但艾娜克出土的佛教文物,确实对我们理解佛教的发展史和人类文明的交汇融合很有价值。我们这里谈到的是出土自艾娜克的一块佛教浮雕,这块背面绘有疑似彩色佛传故事的浮雕可谓独一无二,展示了当时佛教信仰的一些重要层面;而这些层面,对理解中国中古文明本
日本有学者认为,一如屠格涅夫、福楼拜分别以其文体的纯正在俄罗斯文学、法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夏目漱石的文体也对日语、对日本文学有伟大的贡献。“先生是当今我国诞生的唯一的文体家。其文格的相对纯正、其文体的至为娴熟,纵使在我国整个文学史上也鲜乎其有。”(赤木桁平:《夏目漱石》)  日本近现代作家中,村上春树特别欣赏漱石。他认为,如果从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家中投票选出十位“国民作家”,那么夏目
東北丰新型产品配方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術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提升路径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发生了重大变革,教师不再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在此基础上追求品位。课堂品位的提升意味着教学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理念的引领,由注重知识的获得上升到关注心灵的成长和幸福的体验。    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位是新课程改革时代的呼唤    心理健康教育课致力于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幸福生活,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当代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我校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以良好的管理机制作为前提,以营造和谐的校园心理氛围为基础,开设扬长实验班,以点带面综合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分层管理,构建专兼
〔关键词〕优秀生;考试综合征;心理辅导;生命的意义  考试综合征是指患者心理素质不好、面临考试情境产生恐惧心理,同时伴有各种不适的身心症状,导致考试失利的心理疾病,如不及时矫治,可形成恶性循环。此外,考试综合征也被视为威胁学生学习效果的一大因素。  一、基本情况  本校初三某班优秀男生,15岁,身高178厘米,体重55公斤,从初一至初三学习成绩基本保持在年级前20名,最好时考过年级前10名,最差一
摘要:自主发展教育的实质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为关键,以开掘学生发展的核心潜能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形成具有极强再生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主发展教育属于深层次的自我教育,它是受教育者以自我认识为基础的自我发展,不是指狭义上的道德完善或通常意义上的自学,而是指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  关键词:自主发展;强调自主;注重激励;着力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吸引力;内容;方法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的逐步深化,不少学校都开设了心理活动课。可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教师疑惑,心理活动课到底该怎么上?怎样才能上得既有实效性又吸引学生?纵观市级和省级的心理活动课比赛,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在内容和方法方面心理活动课的吸引力法则。  一、心理活动课内容的吸引力法则  1.生动形象的视频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