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已成为第一竞争力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klwoyao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同样是咖啡店,但是消费者却会像宗教朝圣者一样涌入星巴克,而不会考虑几十元一杯的咖啡到底“压榨”了多少剩余价值?答案是星巴克给了他们独一无二的体验。
  


  消费者从来都不吝啬,不管他们钱包里到底有多少银子,他们都愿意为那些能够给自己提供愉悦体验的消费买单,即使这些消费远远超出其本身的物质价值,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
  正如“体验经济”概念提出者James Gilmore所说:“体验所以能成为竞争的必须,是因为技术本身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为人们提供了不胜枚举的雷同体验;竞争越来越激烈,驱使着商家只能不断追求新的卖点;而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经济价值本身以及趋向进步的本性──从产品到商品再到服务,人们都必须不断增加投入才能赢得顾客。”
  在产品成本、价格策略、技术和服务手段都已经趋同的竞争环境下,谁能创造独一无二的体验,谁就会成为行业里最有竞争力的企业。
  这一思路尤其值得中国企业思考和借鉴。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企业仍然徘徊在产品、价格、市场、服务、技术这些传统的竞争手段上。并不是说这些环节不重要,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但所有这些环节加起来仍然不能构成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和差异化优势,因为这些仅仅是基础,但却不是决定性力量。
  正如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所预言的那样:“一个高技术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高情感的社会。”因此,当消费者面对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质量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便宜、技术和服务都越来越先进的时候,他们需要一个理由来选择其中的一个,需要有一种情感来左右他们。
  而“体验”显然已经取代了“科技”,成为真正的第一竞争力,“科技”以及其他的一切不过是基础和手段。甚至独到的体验可以让你规避很多不利因素和竞争对手,让消费者选择你的产品或服务。
  “体验”并非那么难以琢磨,按照James Gilmore的说法:“体验无非四类──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逃避现实体验和审美体验,它们相互包容,形成独特的个人经历或体验,任何一个完美的体验都是来于这四个基础要素。”
  “体验”已经无处不在,无论是传统经济还是新经济,无论是惊人的奢侈品消费还是一次最简单的消费,都可以将独特的“体验”贯穿其中。
  在任何行业,只要重视消费者的“体验”,企业都可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使在恶评如潮的房地产业,也可以创造如“星河湾”一样的奇迹。但是企业又必须小心翼翼,时刻关照消费者的“体验”,一刻也不能停止,否则也可能会像“动感地带”一样,有让消费者溜走的危险。
  留下还是溜走,决定权在消费者手中,更在企业的手中。在双方的博弈中,“体验”是企业的筹码,但它带来的却是双赢!
其他文献
罗勃·利维森 朱·艾力森  翻译:邓勇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许多公司面临着需要获得迅速增长的挑战。鉴于股票持有者要求他们的投资在转手交易时有所回报,许多雄心勃勃的经营团队通常是经过长期的投资来获得发展,而不是依靠购买一些较小的业已在所进入的行业取得了成功的企业。  建立品牌还是购买一个品牌?真是个问题。  例如,相互合并的两个公司先前是激烈竞争的对手吗?还是一个是著名公司,而另一个不怎么
期刊
“假如你不喜欢变革,那么你将与这个世界绝缘。”这句话是美国陆军参谋长埃里克·辛赛克说的。而我自认为足一个喜欢改变、喜欢挑战的人。  多年来,我怀抱着海外“营销圣经”,见到菲利普·科特勒、舒尔茨、科勒等国际顶尖大师,小心翼翼地听讲、学习、请教,到今天我开始发问:我们中国本土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营销思想?  究竟什么样的营销思想才能适合我们变化着的营销环境呢?是需要科特勒的理论工具?还足需要像我这样一
期刊
一个市场的机会太多,机会变成陷阱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在中国,很多行业的现实正是如此。投资门槛低导致进入者众,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仿冒盛行,有政策性保护却缺乏破产保护的机制导致“好死不如赖活着”,结果是,进来的多,出去的少,阳关道迅速人满为患,想从容获利实在是难。“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处境。  在这种残酷的竞争环境中,还有哪些出路?当然,我们会想到新技术背景下的许多公司,尤其是那
期刊
当今的经济形势比起20世纪早期更为错综复杂。在这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中,你如何管理自己公司的营销计划和预算?如何加强营销以弥补收入的下降?如何削减销量较差的产品的营销预算?怎样拓展新客户?如何改变推广和促销方式?  当前经济不景气,更需要对营销花费的投资回报精打细算。每一笔合作费用都来自严密的考察。经营管理要的足即时的投资回报。许多项目营销投资回本的时限是12个月以内,甚至更短时间。如果业绩不如意,
期刊
对于许多B2B(公司对公司)销售和营销机构来说,它们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才能有效地将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传达给对商品愈来愈挑剔且反复比较的顾客?  大多数B2B机构采用经典的市场细分技术来帮助它们的销售代表准确地了解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但使用这种方法的结果足,它们仍然无法了解哪些细分段注重产品的价格,哪些细分段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正如许多销售代表所认同的,如果不知道什么是顾客所重视的,
期刊
中国人引入体育营销的概念应该是近几年的事。但在引入这一概念之前,中国体育营销史上曾经产生过几次自发性的体育营销尝试。虽然不成系统,也没有成为后来体育营销的基础范本,但这几次“天才创意”,在恰当的时机,取得了惊人的营销效果。  让我们一一回忆这些尝试。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乒乓球队赴香港比赛,国内很多人关心此次赛事,并争先通过无线电收听比赛情况,金利来集团创始人曾宪梓先生在资金还不是很充裕的情况
期刊
打造强势品牌的最终目标是把品牌识别刻在消费者的大脑深处,变成清晰,个性化的联想。企业只有认定这一最终目标,超越常规进行营销传播,不折不扣地用品牌识别系统去统帅一切营销传播活动,才能打造强势品牌。  这两年,能源、原料、人工、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轮番上涨,而产品的销售价格却又在下跌,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因为晶牌能提升产品在顾客心中的感知价值(同样的东西,强势品牌让顾客觉得更好)
期刊
创新型企业需要建立苹果公司的文化,GE的战略、索尼的精神和3M公司的管理。文化奠定创新基础,战略规划创新方向,精神激发创新士气,管理决定创新成败。  已故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创新是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创新赋予资源新的能力,使资源创造新的财富。  创新使人类生活不断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在今天的社会中,那些未能创新的企业将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为了抓住创新创造最富生命力的资
期刊
据中怡康对全国230个城市2000家大型家电零售商彩电零售的监测数据,自2005年9月开始,TCL连续两个月 位居液晶电视零售量榜首,其中10月份的销量更是超过所有品牌,占有13.10%的市场份额;国内一线品牌长虹、康佳、创维的增长则跟随其后,而国内二线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日系品牌以及大量新进入品牌的销售量更是名落孙山。  与此同时,TCL-汤姆逊电子公司(TTE)旗下的三大核心品牌在欧洲
期刊
整个2005年,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是接连不断的中国足球负面新闻,从前一年的国安罢赛、“中超革命”延续到2005年的球霸现象、欠薪风波、嫖妓现象,乃至整个中超、中国足球的大萧条、大溃败。这种萧条甚至波及中超兴旺时所带动的体育传媒业,《南方体育》、《球报》两家曾有广泛影响力的足球专业媒体在足球大市场的大萧条中先后停刊。  中超以中国足球的总体水平为依托,不是孤立进行的一项体育赛事,反映的是中国足球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