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生成,在课本中增加了很多几何知识的内容。对于这一变化,如何更有效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以教材为依托,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空间与图形教学有重要性
学生在初中学习数轴、平面几何,高中学习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数学内容,非常重要的基础在小学。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新课标的内容之一,也是初中与小学联系较为密切的部分,因此,在教与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初中的平面几何中的添辅助线,非常重要的要有一种对图形的切拼构造能力和图形的对称、旋转和平移的几何变换能力。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这些复杂的几何知识,需要丰富的空间观念。这种能力一方面当然主要是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生成的,但另一方面也要依赖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几何图形的经验、感觉的积累。如果在小学阶段不积累这些空间感觉和经验,到后来这种感觉就失去了,到要用这种感觉时就困难了。
二、对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们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的理解,不象对解决问题教学理解得那么系统。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着总结,并且在此过程中去辨析、实践与反思,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些共识。
1空间观念是各方面整体协调的结果。空间观念是对现实中的物体和几何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的整体把握。从现实中的物体和几何体出发,就会涉及把现实空间中的经验迁移到几何空间中,以此把握几何空间,再用在几何空间中抽象而成的特征、性质来解释现实空间、解决现实空间中的问题,在这样抽象、还原的过程中空间观念才能建立。
2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的特点。儿童在几何方面的发展顺序似乎正好同历史上发现(几何)的顺序相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是通过空间中的运动生成的,如儿童接触一个物体时,用手指和手把物体翻转并沿着物体的轮廓移动等动作,儿童才开始明白他周围世界的真实面貌;儿童头脑的工作不象一只照相机拍照片那样,摄下的形象就能成为头脑里的一个“印象”,有时在头脑中构成的东西并非象真实的物体那样。
三、通过研究,促进了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是结合教学现实,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编写的,它是一个系统的知识链。整套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首先在内容选择上以“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切入口。孩子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是孩子展开课程内容学习的基础。从对教材的具体设计中,我们观察到,怎样让课程学习的具体内容一头连着孩子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以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一头又连着数学概念、数学模型是设计者思考最多的问题;其次,在内容呈现形式上“强调数学学习是一种过程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当今学校的数学课程,可能越来越开始将重心放在人类关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因为只有人在数学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的获得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对现实生活地价值,感受到用数学来解决日常问题的价值。比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周长一课,教材先让学生通过直观和模型感知周长概念,再安排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和物体让学生解决“有没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通过测量的过程和活动的体验,深入对周长的认知,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上述“注重过程学习和体验学习的价值取向”,在内容的组织结构上倾向“强调数学学习应是儿童启己探索与发现的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数学学习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包括探究、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思考等诸多要素,教材给出的知识不是仅仅为了证明结论的正确性,而是提供多样化的素材,启发学生进行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并以自身为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
参加工作几年来对数学学科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越来越感到认识的肤浅,越来越感到研究的难度。今后我们在工作中一定不断摸索,不断进步,把这一知识系统地总结出来,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空间与图形教学有重要性
学生在初中学习数轴、平面几何,高中学习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数学内容,非常重要的基础在小学。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新课标的内容之一,也是初中与小学联系较为密切的部分,因此,在教与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初中的平面几何中的添辅助线,非常重要的要有一种对图形的切拼构造能力和图形的对称、旋转和平移的几何变换能力。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这些复杂的几何知识,需要丰富的空间观念。这种能力一方面当然主要是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生成的,但另一方面也要依赖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几何图形的经验、感觉的积累。如果在小学阶段不积累这些空间感觉和经验,到后来这种感觉就失去了,到要用这种感觉时就困难了。
二、对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们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的理解,不象对解决问题教学理解得那么系统。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着总结,并且在此过程中去辨析、实践与反思,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些共识。
1空间观念是各方面整体协调的结果。空间观念是对现实中的物体和几何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的整体把握。从现实中的物体和几何体出发,就会涉及把现实空间中的经验迁移到几何空间中,以此把握几何空间,再用在几何空间中抽象而成的特征、性质来解释现实空间、解决现实空间中的问题,在这样抽象、还原的过程中空间观念才能建立。
2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的特点。儿童在几何方面的发展顺序似乎正好同历史上发现(几何)的顺序相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是通过空间中的运动生成的,如儿童接触一个物体时,用手指和手把物体翻转并沿着物体的轮廓移动等动作,儿童才开始明白他周围世界的真实面貌;儿童头脑的工作不象一只照相机拍照片那样,摄下的形象就能成为头脑里的一个“印象”,有时在头脑中构成的东西并非象真实的物体那样。
三、通过研究,促进了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是结合教学现实,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编写的,它是一个系统的知识链。整套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首先在内容选择上以“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切入口。孩子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是孩子展开课程内容学习的基础。从对教材的具体设计中,我们观察到,怎样让课程学习的具体内容一头连着孩子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以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一头又连着数学概念、数学模型是设计者思考最多的问题;其次,在内容呈现形式上“强调数学学习是一种过程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当今学校的数学课程,可能越来越开始将重心放在人类关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因为只有人在数学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的获得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对现实生活地价值,感受到用数学来解决日常问题的价值。比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周长一课,教材先让学生通过直观和模型感知周长概念,再安排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和物体让学生解决“有没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通过测量的过程和活动的体验,深入对周长的认知,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上述“注重过程学习和体验学习的价值取向”,在内容的组织结构上倾向“强调数学学习应是儿童启己探索与发现的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数学学习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包括探究、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思考等诸多要素,教材给出的知识不是仅仅为了证明结论的正确性,而是提供多样化的素材,启发学生进行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并以自身为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
参加工作几年来对数学学科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越来越感到认识的肤浅,越来越感到研究的难度。今后我们在工作中一定不断摸索,不断进步,把这一知识系统地总结出来,供广大教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