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大凡语文素养高的孩子,语言及文字的表达能力都很强。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因而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总会遇到一些“学困生”,他们怕作文,每次作文时候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写;有的虽然知道写什么,可是写出来之后却与自己的想法南辕北辙……我发现小学生的习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尽管教师在指导时细致入微,但是学生还是写得空洞单调,枯燥乏味。每位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有一个金手指,只要轻轻一点,学生就可以呈现七步之内的神奇。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阅读对于写作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良好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一种对话,是对小学生生活体验的一种刺激。而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总有一天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欣然写作,对作文不再说不。
1.精读教材课文
好的文章可以让激发他们对美的渴望。教材是最好的范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都是经过时间的检验文质兼美的文章,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讲读课文中,充分发挥教材中经典课文的作用,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其中的这种美。“初识鲁迅”这个单元中包含四篇课文,《少年闰土》中关于乡村夜景的描写让人记忆犹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对于人物外貌的描写让人浮想联翩——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不论是看瓜刺猹还是雪地捕鸟,不论是潮汛看鱼或是海边拾贝都是那么的有意思。一面中远近明暗处对于鲁迅的外貌的描绘,让学生眼前出现了一个这样的形象——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不但感受人物特点,也感受到了作者的精彩地描述。
好的文章可以引发孩子说和写的欲望,比如《跑进家来到松鼠》,写的是一只松鼠跑进作者家后,把方糖、面包皮等食物叼到大柜顶上,以‘储存冬粮’;还忙活了一个早晨把作者一家采来的一篮子蘑菇全都晾上了;天冷了,松鼠把手套、头巾等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整篇文章充满了童心童趣,这让孩子们也有了话题,因为他们饲养的小动物也曾给他们带来无限乐趣;《老人与海鸥》一文的主人公感动了每一个孩子,这也引发了他们对自己和对社会的思考。“作文就是写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学生们终于对生活是作文描述的对象这一道理有所感悟了。正是這些与读书有关的活动,真正引导了学生,在阅读中扩展视野,学到知识,欣赏中提高了认识,培养了写作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么一段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努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段话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的一句话“课文只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这句话是对应试教育的直接否定,体现了大教育观,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应该把课文当作例子。人教版的语文课本都是按照主题方式来编排的,把一个主题内容的课文放在一个单元中。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取一两篇作为范例教学生学习,进行精讲,并归纳出这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再把剩下的几篇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掌握方法。在此基础上,顺势推荐阅读同一主题的不同作者的文章或者同一作者不同的文章。如此的读书破万卷,定能下笔如有神。比如,在教学《月光曲》这篇文章之后,我推荐给学生一部电影《复制贝多芬》;在教学《永生的眼睛》这篇文章之后,我推荐学生阅读《爱之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
2.诵读唐诗宋词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学习用诗一样的语言表情达意,这是衡量人的文化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我国历代的教育家、文学家也都提倡让小孩子背诵经典诗词,以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及表达水平,诸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充分说明了朗读、背诵诗词的重要和必要。诵读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咀嚼、玩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优秀的古诗词将成为促成学生人格的全面成长,启迪他们一生的源头活水。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都被推荐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篇目之中,其实也正是符合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3.泛读各类书籍
古人认为“多读”是“写作”的前提条件。无数的有成就的作家名人他们的成功都源于大量且广泛的阅读,因为写作材料要从大量的阅读中去积累,去提练。写作的方法、技巧到“万卷书”中去体会,去借鉴。与此同时,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也是新课材的明确要求。由此不难看出:广泛阅读,可以拓宽学生写作的视野,打开写作思路,提高作文水平。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和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惊讶于作文就是写身边的事,周围的人。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想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这样的“厚积”才会有今后的“薄发”。
只要我们春天埋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种子,用心浇灌集诸子百家书籍之精华的活水,定能在孩子心灵的信笺上收获满满的惊喜。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阅读对于写作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良好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一种对话,是对小学生生活体验的一种刺激。而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总有一天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欣然写作,对作文不再说不。
1.精读教材课文
好的文章可以让激发他们对美的渴望。教材是最好的范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都是经过时间的检验文质兼美的文章,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讲读课文中,充分发挥教材中经典课文的作用,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其中的这种美。“初识鲁迅”这个单元中包含四篇课文,《少年闰土》中关于乡村夜景的描写让人记忆犹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对于人物外貌的描写让人浮想联翩——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不论是看瓜刺猹还是雪地捕鸟,不论是潮汛看鱼或是海边拾贝都是那么的有意思。一面中远近明暗处对于鲁迅的外貌的描绘,让学生眼前出现了一个这样的形象——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不但感受人物特点,也感受到了作者的精彩地描述。
好的文章可以引发孩子说和写的欲望,比如《跑进家来到松鼠》,写的是一只松鼠跑进作者家后,把方糖、面包皮等食物叼到大柜顶上,以‘储存冬粮’;还忙活了一个早晨把作者一家采来的一篮子蘑菇全都晾上了;天冷了,松鼠把手套、头巾等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整篇文章充满了童心童趣,这让孩子们也有了话题,因为他们饲养的小动物也曾给他们带来无限乐趣;《老人与海鸥》一文的主人公感动了每一个孩子,这也引发了他们对自己和对社会的思考。“作文就是写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学生们终于对生活是作文描述的对象这一道理有所感悟了。正是這些与读书有关的活动,真正引导了学生,在阅读中扩展视野,学到知识,欣赏中提高了认识,培养了写作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么一段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努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段话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的一句话“课文只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这句话是对应试教育的直接否定,体现了大教育观,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应该把课文当作例子。人教版的语文课本都是按照主题方式来编排的,把一个主题内容的课文放在一个单元中。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取一两篇作为范例教学生学习,进行精讲,并归纳出这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再把剩下的几篇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掌握方法。在此基础上,顺势推荐阅读同一主题的不同作者的文章或者同一作者不同的文章。如此的读书破万卷,定能下笔如有神。比如,在教学《月光曲》这篇文章之后,我推荐给学生一部电影《复制贝多芬》;在教学《永生的眼睛》这篇文章之后,我推荐学生阅读《爱之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
2.诵读唐诗宋词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学习用诗一样的语言表情达意,这是衡量人的文化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我国历代的教育家、文学家也都提倡让小孩子背诵经典诗词,以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及表达水平,诸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充分说明了朗读、背诵诗词的重要和必要。诵读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咀嚼、玩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优秀的古诗词将成为促成学生人格的全面成长,启迪他们一生的源头活水。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都被推荐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篇目之中,其实也正是符合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3.泛读各类书籍
古人认为“多读”是“写作”的前提条件。无数的有成就的作家名人他们的成功都源于大量且广泛的阅读,因为写作材料要从大量的阅读中去积累,去提练。写作的方法、技巧到“万卷书”中去体会,去借鉴。与此同时,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也是新课材的明确要求。由此不难看出:广泛阅读,可以拓宽学生写作的视野,打开写作思路,提高作文水平。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和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惊讶于作文就是写身边的事,周围的人。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想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这样的“厚积”才会有今后的“薄发”。
只要我们春天埋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种子,用心浇灌集诸子百家书籍之精华的活水,定能在孩子心灵的信笺上收获满满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