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子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诗人,在他的诗歌中有很多与时间和生命主题相关的内容,这些主题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寓意,从时间上来说海子膜拜已逝的时光,原始主义倾向明显。从死亡的主题上来说,海子并不畏惧死亡,将死亡看作是生命的归宿,这也是海子诗歌的主要特点。本文主要对海子诗歌中时间与生命的隐含关系和意义进行分析,通过海子诗歌中对时间的认知折射出对生命哲学的认知。
关键词:海子诗歌 时间 生命蕴含 意义
20世纪中后期,第三代诗歌崛起。第三代诗歌与之前朦胧派诗歌存在着鲜明的对比,在诗歌内容和精神方面反对传统、拒绝崇高,主张庸俗的生活,在语言的表达上口语化情况严重,希望用冷抒情的方式表达对生活以及生命的感悟。海子虽然生活在第三代诗歌时期,但是从诗歌的追求和理想来看有所不同。海子一直尝试采用诗歌写作的方式探究生存的意义,用生命体验的方式为诗歌创作开创一扇大门,更好地感悟生命和体验生命。
一、海子诗歌中生命与时间的关系分析
(一)时间是对生命的隐喻
时间是一个普遍的事物,同时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人们恐慌的事物,海子的诗歌中经常将时间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诗歌创作中时间是一种标志性非常强的内容,能够为叙事进行提示和预设,指出某一个时间段可能要发生的事情。通过对海子诗歌的分析可知,在诗歌中存在很多以时间为因素的内容,比如《春天》《秋天》《冬天》等表示季节的时间,《八月之杯》《九月》等表示月份的时间,以及《黎明》《晨雨时光》等表示一天内不同的时间。在这些以时间为题材和元素的诗歌中,不仅体现出与时间自身特点相符的内容,同时也融入很多生命体验,我们可以将海子诗歌中的时间看作为是生命的体验和隐喻。以《八月之杯》这首诗歌为例,在诗歌的开头,诗人通过对八月季节的描写体现出八月时间的特点,但是接下来的描述则从时间向生命维度进行隐喻,包括“一只空杯子,可曾听见我的喊叫”“内心的鞭子将我们绑在一起抽打”等。诗人将八月天空的高以及与地面间的留白与空杯子相呼应。然而如此空旷的世界却没能阻挡海子将所有的心事都压缩到一个空杯子中,小小的空杯子装满了他沉重的心事,明明开阔的空间却被诗人写成了一个封闭的、沉郁的杯子。同时“鞭子”“绑”“抽打”等字眼也体现出一种浓郁的撕裂感,表现出封闭的痛苦。
(二)时间是一种永恒的循环
海子通过自己的双眼和敏感的內心发现了世界上山川、河流以及四季等不同景物中蕴含的最神秘的灵魂部分,在与这些事物接触的过程中体现出他的生命体验,正如他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所写的,要做一个热爱人类秘密的诗人,其中的秘密内涵非常深刻,包括人与世间万物之间的秘密。正因为海子对世间万物敏感的洞察力,使得他的诗歌表达体现出原始性特点,而这些秘密的发现正是源于海子对生活的热爱。在他的诗歌中山成为他的兄弟,水成为他的姐妹,树林也成为他的情人。他尝试与自然构建一种亲情关系,体现出他内心世界的孤独。在对自然物质的统摄中,诗人开始尝试与超自然的相通性,尝试触摸自然万物的本质。诗人将自然与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诗人的认知中生命是超越时间存在的,会进入一种无限的精神通道内。
比如,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创作中,海子充分体现出想象的体验,其中表达的是诗人向往的理想状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达到的。在他的想象中生活是一个慢节奏的状态,比如喂马、劈柴和周游世界,都是一个非常舒缓的生活节奏,与现实中快节奏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作者的用意也是对现实生活中生命体活力丧失的反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现的是一种情感维系的想象,用一种幽静的情绪表达生命的流逝,通过对世俗时间的理想化得到自身的情感平衡,感受片刻的欢乐体验,而从作者自身来说他更愿意将自身与时间熔铸,共同面对这世间真实的命运。
二、生命与时间的双生性
海子的诗歌中能够体现出时间本身的双重性特点以及隐喻性特征,时间不仅可以对自身的生命体内涵进行讲述,同时也可以对人自身进行叙述,不仅体现出理性的光芒,同时也隐藏着强烈的欲望。海子诗歌中针对不同的时间体现出不同的主题,能够实现事物与心灵的沟通,构建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有形世界,一个是思想中的虚拟时间,两个世界互相渗透和交叉,在碰撞和呼应的过程中体现出海子对时间和生命的主客观认知。
(一)春天与秋天的双生性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词汇,意味着万物的复苏与新生。春天也是阳气上升,尘封解冻的开始,世界都在迎接新的生命,初春的嫩芽虽然看似柔嫩,但是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海子在关于春天的诗歌中也体现出内在的生命特点。海子笔下的春天具有强烈的生发欲望,同时带着大地的颤痛。比如《春天》这首诗:“春天,你迎面走来……大地微微战栗。”从诗人的角度来说,春天是一种复苏的动力和生长的力量,是一种欲望膨胀和勃发的表现,仿佛春天一到就会震动整个世界。春天虽然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但是在万物竞相生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欲望之争,蕴含着淡淡的春愁,在这似有若无的春愁中提升诗人的生命体验。
相对于春天的生发来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万物将要面对最终结果的关键时刻,也暗示着人类生命的尽头。海子的诗歌中对春天神话性质的切入为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比如“秋天深了……神的故乡鹰在言语”,通过这种神话性的写作方式更能够突出海子诗歌中的意蕴,但是秋天的到来也彰显出死亡不可逃避的命运。在现实处境中,海子诗歌的命运也在尝试一个轮回,第三代诗歌逐渐开始走向平庸,对生命的麻木以及盲目认知导致诗歌内容疲乏,无法感受切肤之痛。
(二)黎明与黄昏的觉悟性
海子诗歌中时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季节变化与生命的联系,同时在一天内的时间变化也带来不同的感悟。在一天中海子通过黎明与黄昏的对比,体现出生命的超越性和绝望性,表达出诗人对生命的觉悟。在海子的诗歌中,黎明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且能够体现出一种主体性特点。“黎明,我挣脱一只陶罐……”其中挣脱一词体现出被束缚中的挣扎力量,陶罐在这里的意象更类似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海子希望能够挣脱这个背景获得自由,这可能是由于海子在生活中感到疲惫所致,所以希望挣脱黑暗的束缚,在黎明中自由地飞翔,是一种缺失后的渴望,是一种超越的愿望。海子通过将黎明与生存概念相融合,体现出生命混沌时期的状态,这种混沌状态体现的不仅是生命,更是诗人自身的生存困境,也是世人都会经历的生存境遇。但是在挣脱黎明的写法上又突出了诗人敢于面对死亡的勇气。 海子诗歌中对黄昏的描述中是一种以血态抒情为底色的状态,在海子的眼中,秋天是血色的,包括落日,他将落日比喻为血液颜色的轮轴,通过一种血腥和刺眼的形象刻画出生命的符码,体现出死亡的气息和生命的奔涌,整首诗充满了压抑的色彩。海子在血色黄昏的描述中对黄昏静谧的形态进行描写,“夜色在山上越长越大,马与羊钻出石头 ,在山上越长越大……”虽然黄昏是一个生命坠落的过程,但是也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空间,随着夜色的蔓延和展开,虽然没有光照,但是静谧的夜色也开始孕育事物的本真,这个阶段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事物的外在,而是种子,它可以肆意地生长和随性发展。诗人通过将生命与黄昏相融合,体现出诗歌的魅力。
三、未来中的生命遥想
海子的诗歌中包含着很多远方的主题,而远方也是海子希望寄托的地方,是理想的召唤以及精神皈依的渴望。对于海子来说麦地是其生命和寄托,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无数次地表达出想要扑向大地的愿望,远离喧嚣,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与整个世界和解。但是当他感受到大地也无法承担他的悲伤后,开始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远方,希望在迷雾遮挡的远方有他生命的希望和慰藉,因此失去了大地归属的海子,远方成为其生命中唯一的寄托。在凝望远方时,海子没有选择绝望或者抵抗,而是以一种虚无痛苦的方式凝望。
海子是一个在乡村长大的诗人,进入北京这个大都市后,面对巨大的生活和文化落差,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反应,不得不将目光投放在远方,通过这種方式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因为他始终没有放弃自身的希望和梦想,所以不断地向远方奔逃,寻找自己存在的痕迹,实现自我超越,获得真正的自由。精神家园的强大需求以及现实生活的窘迫使得海子心中出现了巨大落差和冲突。因此远方对于海子来说不仅是诗歌中的一种意象,还是一种向生命内化的过程,体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真实体验,也是对生命的隐喻以及理想的重构。
综上所述,海子诗歌中有很多与时间和生命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体现出海子对生命和时间的态度,以及海子自身内心的孤独和理想与现实差距的痛苦。他一直在时间与生命的纠结和释怀中不断地自我纠缠,这也是他早早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之一吧!
参考文献:
[1]于佳琪.怀念海子——纪念海子逝世三十一周年[J].中学语文, 2020(11).
[2]彭茹欢.论海子诗歌的田野意象[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3).
[3]陈国平. 诗歌共时体的构建[D].清华大学,2015.
作 者: 姚碧,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海子诗歌 时间 生命蕴含 意义
20世纪中后期,第三代诗歌崛起。第三代诗歌与之前朦胧派诗歌存在着鲜明的对比,在诗歌内容和精神方面反对传统、拒绝崇高,主张庸俗的生活,在语言的表达上口语化情况严重,希望用冷抒情的方式表达对生活以及生命的感悟。海子虽然生活在第三代诗歌时期,但是从诗歌的追求和理想来看有所不同。海子一直尝试采用诗歌写作的方式探究生存的意义,用生命体验的方式为诗歌创作开创一扇大门,更好地感悟生命和体验生命。
一、海子诗歌中生命与时间的关系分析
(一)时间是对生命的隐喻
时间是一个普遍的事物,同时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人们恐慌的事物,海子的诗歌中经常将时间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诗歌创作中时间是一种标志性非常强的内容,能够为叙事进行提示和预设,指出某一个时间段可能要发生的事情。通过对海子诗歌的分析可知,在诗歌中存在很多以时间为因素的内容,比如《春天》《秋天》《冬天》等表示季节的时间,《八月之杯》《九月》等表示月份的时间,以及《黎明》《晨雨时光》等表示一天内不同的时间。在这些以时间为题材和元素的诗歌中,不仅体现出与时间自身特点相符的内容,同时也融入很多生命体验,我们可以将海子诗歌中的时间看作为是生命的体验和隐喻。以《八月之杯》这首诗歌为例,在诗歌的开头,诗人通过对八月季节的描写体现出八月时间的特点,但是接下来的描述则从时间向生命维度进行隐喻,包括“一只空杯子,可曾听见我的喊叫”“内心的鞭子将我们绑在一起抽打”等。诗人将八月天空的高以及与地面间的留白与空杯子相呼应。然而如此空旷的世界却没能阻挡海子将所有的心事都压缩到一个空杯子中,小小的空杯子装满了他沉重的心事,明明开阔的空间却被诗人写成了一个封闭的、沉郁的杯子。同时“鞭子”“绑”“抽打”等字眼也体现出一种浓郁的撕裂感,表现出封闭的痛苦。
(二)时间是一种永恒的循环
海子通过自己的双眼和敏感的內心发现了世界上山川、河流以及四季等不同景物中蕴含的最神秘的灵魂部分,在与这些事物接触的过程中体现出他的生命体验,正如他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所写的,要做一个热爱人类秘密的诗人,其中的秘密内涵非常深刻,包括人与世间万物之间的秘密。正因为海子对世间万物敏感的洞察力,使得他的诗歌表达体现出原始性特点,而这些秘密的发现正是源于海子对生活的热爱。在他的诗歌中山成为他的兄弟,水成为他的姐妹,树林也成为他的情人。他尝试与自然构建一种亲情关系,体现出他内心世界的孤独。在对自然物质的统摄中,诗人开始尝试与超自然的相通性,尝试触摸自然万物的本质。诗人将自然与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诗人的认知中生命是超越时间存在的,会进入一种无限的精神通道内。
比如,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创作中,海子充分体现出想象的体验,其中表达的是诗人向往的理想状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达到的。在他的想象中生活是一个慢节奏的状态,比如喂马、劈柴和周游世界,都是一个非常舒缓的生活节奏,与现实中快节奏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作者的用意也是对现实生活中生命体活力丧失的反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现的是一种情感维系的想象,用一种幽静的情绪表达生命的流逝,通过对世俗时间的理想化得到自身的情感平衡,感受片刻的欢乐体验,而从作者自身来说他更愿意将自身与时间熔铸,共同面对这世间真实的命运。
二、生命与时间的双生性
海子的诗歌中能够体现出时间本身的双重性特点以及隐喻性特征,时间不仅可以对自身的生命体内涵进行讲述,同时也可以对人自身进行叙述,不仅体现出理性的光芒,同时也隐藏着强烈的欲望。海子诗歌中针对不同的时间体现出不同的主题,能够实现事物与心灵的沟通,构建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有形世界,一个是思想中的虚拟时间,两个世界互相渗透和交叉,在碰撞和呼应的过程中体现出海子对时间和生命的主客观认知。
(一)春天与秋天的双生性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词汇,意味着万物的复苏与新生。春天也是阳气上升,尘封解冻的开始,世界都在迎接新的生命,初春的嫩芽虽然看似柔嫩,但是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海子在关于春天的诗歌中也体现出内在的生命特点。海子笔下的春天具有强烈的生发欲望,同时带着大地的颤痛。比如《春天》这首诗:“春天,你迎面走来……大地微微战栗。”从诗人的角度来说,春天是一种复苏的动力和生长的力量,是一种欲望膨胀和勃发的表现,仿佛春天一到就会震动整个世界。春天虽然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但是在万物竞相生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欲望之争,蕴含着淡淡的春愁,在这似有若无的春愁中提升诗人的生命体验。
相对于春天的生发来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万物将要面对最终结果的关键时刻,也暗示着人类生命的尽头。海子的诗歌中对春天神话性质的切入为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比如“秋天深了……神的故乡鹰在言语”,通过这种神话性的写作方式更能够突出海子诗歌中的意蕴,但是秋天的到来也彰显出死亡不可逃避的命运。在现实处境中,海子诗歌的命运也在尝试一个轮回,第三代诗歌逐渐开始走向平庸,对生命的麻木以及盲目认知导致诗歌内容疲乏,无法感受切肤之痛。
(二)黎明与黄昏的觉悟性
海子诗歌中时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季节变化与生命的联系,同时在一天内的时间变化也带来不同的感悟。在一天中海子通过黎明与黄昏的对比,体现出生命的超越性和绝望性,表达出诗人对生命的觉悟。在海子的诗歌中,黎明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且能够体现出一种主体性特点。“黎明,我挣脱一只陶罐……”其中挣脱一词体现出被束缚中的挣扎力量,陶罐在这里的意象更类似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海子希望能够挣脱这个背景获得自由,这可能是由于海子在生活中感到疲惫所致,所以希望挣脱黑暗的束缚,在黎明中自由地飞翔,是一种缺失后的渴望,是一种超越的愿望。海子通过将黎明与生存概念相融合,体现出生命混沌时期的状态,这种混沌状态体现的不仅是生命,更是诗人自身的生存困境,也是世人都会经历的生存境遇。但是在挣脱黎明的写法上又突出了诗人敢于面对死亡的勇气。 海子诗歌中对黄昏的描述中是一种以血态抒情为底色的状态,在海子的眼中,秋天是血色的,包括落日,他将落日比喻为血液颜色的轮轴,通过一种血腥和刺眼的形象刻画出生命的符码,体现出死亡的气息和生命的奔涌,整首诗充满了压抑的色彩。海子在血色黄昏的描述中对黄昏静谧的形态进行描写,“夜色在山上越长越大,马与羊钻出石头 ,在山上越长越大……”虽然黄昏是一个生命坠落的过程,但是也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空间,随着夜色的蔓延和展开,虽然没有光照,但是静谧的夜色也开始孕育事物的本真,这个阶段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事物的外在,而是种子,它可以肆意地生长和随性发展。诗人通过将生命与黄昏相融合,体现出诗歌的魅力。
三、未来中的生命遥想
海子的诗歌中包含着很多远方的主题,而远方也是海子希望寄托的地方,是理想的召唤以及精神皈依的渴望。对于海子来说麦地是其生命和寄托,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无数次地表达出想要扑向大地的愿望,远离喧嚣,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与整个世界和解。但是当他感受到大地也无法承担他的悲伤后,开始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远方,希望在迷雾遮挡的远方有他生命的希望和慰藉,因此失去了大地归属的海子,远方成为其生命中唯一的寄托。在凝望远方时,海子没有选择绝望或者抵抗,而是以一种虚无痛苦的方式凝望。
海子是一个在乡村长大的诗人,进入北京这个大都市后,面对巨大的生活和文化落差,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反应,不得不将目光投放在远方,通过这種方式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因为他始终没有放弃自身的希望和梦想,所以不断地向远方奔逃,寻找自己存在的痕迹,实现自我超越,获得真正的自由。精神家园的强大需求以及现实生活的窘迫使得海子心中出现了巨大落差和冲突。因此远方对于海子来说不仅是诗歌中的一种意象,还是一种向生命内化的过程,体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真实体验,也是对生命的隐喻以及理想的重构。
综上所述,海子诗歌中有很多与时间和生命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体现出海子对生命和时间的态度,以及海子自身内心的孤独和理想与现实差距的痛苦。他一直在时间与生命的纠结和释怀中不断地自我纠缠,这也是他早早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之一吧!
参考文献:
[1]于佳琪.怀念海子——纪念海子逝世三十一周年[J].中学语文, 2020(11).
[2]彭茹欢.论海子诗歌的田野意象[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3).
[3]陈国平. 诗歌共时体的构建[D].清华大学,2015.
作 者: 姚碧,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