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历史情结”指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特有的热情和持久的动力,而我们的现状恰恰是学生对文科不重视,对历史学习没有激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以说高一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其整个高中阶段至关重要。
我觉得,影响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学生们的基础较薄弱。由于初中历史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甚至很多时候只是划重点、死记硬背,初中学习结束后,学生们也仅仅知道一些极为凌乱、松散的历史知识。
其次,学生普遍存有错误的认识。大多高一学生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简单地认为背诵就可以,不积极主动去思考、总结。这种观念如果长期得不到不纠正,必然会影响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最后,主、副科观念左右着学生的思想。学生和家长们普遍存在“重理轻文”观念,包括历史在内的文科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副科”。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学生给予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必然严重缩水。
鉴于上述情况,如何培养高一学生的“历史情结”,克服他们对学习历史产生的某些心理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威逼利诱”学生学习历史。
几乎所有老师都会在第一节课就和学生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往大了说历史关乎国家兴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国可灭而史不可灭,往小了说历史关乎人的素养,读史使人明智。但是对于学生们,他们会觉得这离他们太遥远,一般不会对他们产生什么触动。和他们关系最大的就是考试,所以“威逼”就是要和学生说明历史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不仅高考会考历史必考,甚至上了大学都要继续学习近代史纲要,现在好好学才能打好基础。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都渴望被崇拜,通古博今的男生和才貌双全的女生更能吸引大家的目光,我觉得也可以利用这点引诱他们去学历史。
其次,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历史学习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保鲜剂,那么怎么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常用的培养兴趣的方式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比如给学生放映历史纪录片、创设情景、角色扮演等等,但说实话并不是每一节课咱们都能利用这些方法,一般也就是公开课的时候才会这样。学校一直在提倡课改,我自己其实并没有完全以课改方式上课,但是我觉得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确实是有用的。有一些学生会问到一些上课时我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而能提出这些的学生可以说都是喜欢学历史的,再加上满堂灌确实效果不佳,如果在教學过程中,我们以问题导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与课本、教师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展开讨论,不光能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也能使学生的知识经验不断丰富。
再次,“授人以渔”才能“乐学”。
大多数人总是看到有路才敢继续往前走,学习也是这样,学生找到方法了才能真正的学进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历史教师除了研究“教法”外,还必须特别重视研究“学法”,教给学生高中学习应掌握的基本方法。例如,教会学生在学习中把握历史线索,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繁多,弄不清来龙去脉,像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因此,教会学生把握历史线索是教学生会学习历史的第一要务。如必修一第一单元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成两部分:第一课讲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二到四课讲从秦到明清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两大矛盾是3.4课的基本线索)。以前就许多女生说她们喜欢政治多于历史,因为她们觉得政治有万能公式,而历史无从下手,我说其实只要善于总结历史也是有万能公式的,比如:统治者实行某些政治制度根本目的必然是维护统治,文化发展的原因必然离不开政治经济统治者和前代基础,做选择题的排除法,材料题的分值决定答案组织几点,还有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可以从深远、直接、国内、国际、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文化这些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应该一分为二辩证看待等等。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交给学生一些做题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路,避免学生因为找不到头绪而放弃。
最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我觉得没有人会不喜欢别人夸赞自己,因为被夸赞就是被肯定。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始终抱有信心。每一阶段的教学完成后,提出一定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网上有句话说我是教师,但我不愿意做蜡烛,我要做电灯泡,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我觉得我们确实应该做电灯泡,比蜡烛更高级,更有内涵。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作者单位:山西省武乡中学校)
我觉得,影响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学生们的基础较薄弱。由于初中历史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甚至很多时候只是划重点、死记硬背,初中学习结束后,学生们也仅仅知道一些极为凌乱、松散的历史知识。
其次,学生普遍存有错误的认识。大多高一学生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简单地认为背诵就可以,不积极主动去思考、总结。这种观念如果长期得不到不纠正,必然会影响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最后,主、副科观念左右着学生的思想。学生和家长们普遍存在“重理轻文”观念,包括历史在内的文科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副科”。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学生给予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必然严重缩水。
鉴于上述情况,如何培养高一学生的“历史情结”,克服他们对学习历史产生的某些心理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威逼利诱”学生学习历史。
几乎所有老师都会在第一节课就和学生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往大了说历史关乎国家兴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国可灭而史不可灭,往小了说历史关乎人的素养,读史使人明智。但是对于学生们,他们会觉得这离他们太遥远,一般不会对他们产生什么触动。和他们关系最大的就是考试,所以“威逼”就是要和学生说明历史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不仅高考会考历史必考,甚至上了大学都要继续学习近代史纲要,现在好好学才能打好基础。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都渴望被崇拜,通古博今的男生和才貌双全的女生更能吸引大家的目光,我觉得也可以利用这点引诱他们去学历史。
其次,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历史学习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保鲜剂,那么怎么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常用的培养兴趣的方式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比如给学生放映历史纪录片、创设情景、角色扮演等等,但说实话并不是每一节课咱们都能利用这些方法,一般也就是公开课的时候才会这样。学校一直在提倡课改,我自己其实并没有完全以课改方式上课,但是我觉得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确实是有用的。有一些学生会问到一些上课时我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而能提出这些的学生可以说都是喜欢学历史的,再加上满堂灌确实效果不佳,如果在教學过程中,我们以问题导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与课本、教师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展开讨论,不光能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也能使学生的知识经验不断丰富。
再次,“授人以渔”才能“乐学”。
大多数人总是看到有路才敢继续往前走,学习也是这样,学生找到方法了才能真正的学进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历史教师除了研究“教法”外,还必须特别重视研究“学法”,教给学生高中学习应掌握的基本方法。例如,教会学生在学习中把握历史线索,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繁多,弄不清来龙去脉,像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因此,教会学生把握历史线索是教学生会学习历史的第一要务。如必修一第一单元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成两部分:第一课讲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二到四课讲从秦到明清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两大矛盾是3.4课的基本线索)。以前就许多女生说她们喜欢政治多于历史,因为她们觉得政治有万能公式,而历史无从下手,我说其实只要善于总结历史也是有万能公式的,比如:统治者实行某些政治制度根本目的必然是维护统治,文化发展的原因必然离不开政治经济统治者和前代基础,做选择题的排除法,材料题的分值决定答案组织几点,还有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可以从深远、直接、国内、国际、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文化这些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应该一分为二辩证看待等等。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交给学生一些做题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路,避免学生因为找不到头绪而放弃。
最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我觉得没有人会不喜欢别人夸赞自己,因为被夸赞就是被肯定。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始终抱有信心。每一阶段的教学完成后,提出一定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网上有句话说我是教师,但我不愿意做蜡烛,我要做电灯泡,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我觉得我们确实应该做电灯泡,比蜡烛更高级,更有内涵。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作者单位:山西省武乡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