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意义是分析哲学家们绕不开的问题,几乎每位分析哲学家都有自己的意义理论。传统的意义理论主要有指称论、证实论。作为逻辑主义者,蒯因对传统的意义理论的模糊性,深感不满;作为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他从主张从行为主义的角度解释语言的意义,在他看来意义本身无法定义,因而主张直接谈论语言而无需谈论语言的意义。“意义”是否存在,蒯因是持怀疑态度的。
【关键词】 意义 蒯因 整体论 怀疑论
分析哲学家们关注语言,无非是关注语言的意义。几乎每位分析哲学家都有自己的意义理论,那么蒯因的意义理论是什么呢?套用一下他的“本体论的承诺”的观点,应该先回答他有没有意义理论这个问题。作为外延主义者,蒯因反对使用象意义、分析性、同义性等内涵不清的概念,因而蒯因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意义理论,但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关于“意义”的理论,他在批判传统意义理论的同时,主张撇开语言意义问题直接从行为证据考察语言问题,形成了“行为主义”的“意义”理论。
在蒯因之前的意义理论,主要有实在指称论、观念指称论和证实论。指称论的基本思想是,名称是通过指称外部世界中的事物或事实而具有意义,一个名称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称的对象。观念论主张一个语词的意义是与这个语词相联系的观念,语词是作为这种观念的标记出现在思想交流之中,语词通过被用作这样的标记而获得意义。证实论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来的,主张命题的意义在于证实它的方法。指称论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了事物的“本质”问题,认为事物的属性有本质属性和偶然属性之分,当本质有所属事物中分离出来而与有有关的语词结合时,语词的意义就产生了。在近代,对意义与指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第一人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他较详细的分析了意义和指称的区别和联系,揭开了语言意义的研究的序幕,在此之前,人们几乎都认为词语意义就是其所指,也没有过多的注意和研究。 在《论涵义和所指》一文中,弗雷格区分了涵义和指称,他举的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是“晨星”和“昏星”的关系。“晨星”和“昏星”虽然所指相同,但涵义却不同。“晨星”具有我们在早晨所看到的那颗可最晚消失的星的涵义,“昏星”具有我们在晚上看到的那颗最早出现的星的涵义。而经天文学家证实它们是同一颗星,并已成为人们的常识。仿照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举好多,例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北京”和“中国的首都”;还有蒯因提到的那个“有心脏的动物”和“有肾脏的动物”等。另外还存在有确定涵义却指称不确定的情况,如“我的老师”。更特别的是还有一些看起来只有涵义而没有指称的例子,如“离地球最远的天体”、“最大的自然数”。那么在弗雷格那里什么语词的意义呢?他是用一个比喻来说明的,用望远镜观察月亮时,月亮是观察的对象,这个对象可比作“月亮”这个词的所指;望远镜内的物镜所显示的真实图像可比作涵义(意义);观察者视网膜上的图像可比作表象。这个比喻也揭示:指称有客观性,涵义有公共性和一定程度的客观性,表象则是主观的。弗雷格所谈的这些还是比较明确的专名,对于由专名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他看到了复杂性,一个句子的意指就不是仅仅一个对象了,而包括对象的行为、活动或表现方式,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弗雷格认为,判断一个句子的真假,第一步是明确它的涵义是什么,指称是什么;第二步明确是指称内容与事实符合与否。因此,追求句子的真值就是涵义到指称到事实的推进过程。并且他指出,一般情况下,我们对句子的理解处于涵义阶段,并非必须到真的阶段。“我们已经看到,对于一个句子而言,每当它的组成部分的所指成为问题所在的时候,才需要寻找其所指;而且每当和仅当我们询问其真值时,才是这种情况。”[1]在意义理论方面,弗雷格最早提出了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不是词语而是句子,词语的意义必须放在句子中才能确定其意义,被认为开创了语境理论的先河。弗雷格的意义指称论,既不同于实指,也不同于观念指称,应该是二者之间的联系机制,月亮之喻是很好的诠释;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出,不区分涵义和指称,我们就不能理解“意义”,正如弗雷格所言:“在意义中我们总是给一个符号加上一个涵义和一个指称,在没有涵义和指称的场合下,我们就无法谈到符号的意义。”[2]
弗雷格的意义理论直接影响了其后的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他们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的意义理论,逻辑原子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原子事实是世界的基本单位,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原子语句,二者有对应关系;原子事实之间没有内在的普遍联系,而是彼此独立的,世界是多元的,原子语句亦如此,罗素承认关系命题的存在,但认为它们不是在描述事实之间的内在关系。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应该是对逻辑原子主义的更形象的说明。“图像是实在的模型”,“在图像中图像的要素与对象相对应”。[3] “命题显示其意义。命题显示当它为真时事情是怎样的,而且宣称事情就是这样的。”[4]逻辑原子主义指出了语言和世界的关系,强调命题通过显示事实而显示其意义。
对于外延主义者蒯因当然不会满足以上不太清晰的“意义”理论,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虽然也看到实在指称论和观念指称论存在的缺陷,但终究没有跳出二者的窠臼。蒯因认为不管是实在指称论还是观念指称轮,无非是想给意义找一个“实体”,不过前者的“实体”是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后者的实体是观念世界里的某种精神。他从意义和指称的区别入手,分析了大量例子说明意义和指称的不同(上文已提到),如“行星的数目”和“9”,利用翻译的不确定性的例子,强调了意义和指称都是不确定的,说明了试图给意义找一个确定实体的做法是不可能的。当然蒯因不满足于反例的说明和寻找意义实体的困难,而是想把意义指称论全部铲除,那就是不承认意义实体的存在。他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说明看起来指称明确的名词,实际上也是模糊不清的。因为名词可以转换为摹状词,所以我们借助于名词所说的一切,都可以用一种非名词的语言而用具有谓词性质语言来说。例如,“苹果”具有P1、P2……的属性,在语句出现“苹果”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用“那个具有P1、P2……的东西”来代替“苹果”。因此我们可以有意义使用单独语词或名词,并没有预设这些语词所指称的对象,看起来天经地义存在的指称对象实际上并不存在,简言之我们可以有“意义”而无所称。另一方面,我还可以有所指的谈论,而对“意义”毫无所知,例如“古代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非常了解,却并不知道行星究竟为何物。”[5]从蒯因的观点看,句子的意义更难以用指称论来解释了,一个有意义的句子,它的指称是什么?因为句子不同于名词或单独此项,很难说它指称了什么,当然逻辑原子主义者可以说它指称原子事实,我想这个说法是比单独词项和名词的所指更复杂了,原子事实这样的概念蒯因不会接受的。对于意义观念论的批判,蒯因戏称成为“展览馆的神话”,意义若作为观念领域的抽象实体,那么我们的观念世界就好比一个展览馆,展品就成了意义,语言则成了展品上的标签,那么标签是可以更换的,而不会影响展品,改变语言就像更换标签一样容易,而丝毫不影响意义。意义成了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在蒯因看来简直就是“神话”。蒯因论证,即使把精神实体换成柏拉图理念或者被制成的具体形象,这个展览馆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我们可以在句中有意义的使用词语而不必预设一些名称称呼的实体,也不必有个体实体的领域。(上文强调意义和指称区别时,已有论证。)不管哪种形式的指称论,都认为意义有所指,这就不自觉地把某种物质性赋予给意义,从而有了实体的名分,而精神实体说使意义独立于是语言和实在,更是荒谬至极。 逻辑经验主义者也发现指称论难以解决语言的意义问题,提出了意义“证实说”和“证伪说”。所谓“证实说”,简单来说就是石里克的名言:“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6]所谓“证伪说”实际是“证实说”的弱化形式,因为“证实说”对全称命题的无能为力,“一切人都是会死的。”即使“一切人”是有限的,也不可能对这个句子做出完全的证实,况且全称意味着其观察句是无限长的序列。对于“证伪说”及其其它“弱化形式的证实说”,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这些都表明不要说意义是什么,就是给意义提供可测度的标准也非易事。真正把意义证实理论付诸于实施的是卡尔纳普,他的《世界的逻辑构造》就是往这方面努力的典范作品,书中他试图把关于世界的命题都翻译成为其中除观察概念外只包含逻辑概念和集合概念的句子,这实际是经验还原论的现实版。
蒯因是彻底的经验论者,所谓彻底的经验论者,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他坚持经验主义的基本立场,如在《自然化的认识论》中讲的那样:“经验论的两个基本信条仍然是无懈可击的,而且至今如此。一个信条是:对科学来说,所存在的一切证据就是感觉证据;另一个信条是:所有关于词语意义的传授,最终都必定依赖于感觉证据。”[7]二是说他认为传统的经验论者还不够彻底,是教条的经验主义,因而对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核心经验还原论作了内行而深刻的批判。蒯因认为传统经验论的继承者逻辑经验主义,存在两个教条:“其一是相信在分析的或以语意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的真理与综合的或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之间有根本的区分。另一个教条是还原论:相信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都等值于某种以指称直接经验的名词为基础的逻辑构造。”[8]应该说第一个教条更为根本,没有了“分析”和“综合”的区别,“还原”就没有了依托;但“还原”更能体现“老经验论”(相对于蒯因的“新经验论”)的特点。蒯因的论证和批判相当深刻和精彩,历来被许多人称道和评论,限于篇幅,此不重述。蒯因对经验论的还原论批判表明,“一种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严格的构成主义认识论和语言理论的路线是走不通的,即不可能严格的从感觉证据中推导出整个有关外部世界的科学理论;反过来说,也不可能严格地把有关外部世界的科学理论还原为感觉经验的证据。”[9]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没能成功,“构造”困难重重,如“‘关于性质q是在x;y;z;t’这种形式的陈述究竟如何能够反映为卡尔纳普的感觉材料和逻辑初始语言,它却没有提供即使是最粗略的指示。”[10]蒯因认为,卡尔纳普对物理对象的处理未能达到还原,不仅是因为计划的粗略,还由于原则上存在缺陷。
对传统经验论的批判,直接导致“意义”(指经验意义)整体论的提出,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里已经非常鲜明的提出了,《经验论的五个里程碑》又作了系统总结。它的基本内涵是:意义的基本单位是系统整体,而不是其中的个别或部分。“从边沁开始人们认识到,要对经验论者作批评,就须采取以陈述而不是以语词为单位的观点。但我现在极力主张的是:即使以陈述为单位,我们也已经把我们的格子画得太细了。具有经验意义的乃是整个科学。”[11] “意义”整体论说明单个命题不具有经验意义,而意义证实论把单个命题具有意义,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并且试图这些命题还原到有限的有确定意义的观察句或逻辑构造句,因此在蒯因看来,意义证实从出发点到目的地整个都是错误的。
“意义”整体论并不是蒯因意义理论的最终归宿。蒯因对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二分的批判,表明分析性和同义性是无法定义的,试图通过它们定义意义的办法化为了泡影。“意义是否存在?”“我们有没有方法把握意义?”蒯因在“意义”问题上的怀疑思想就这样产生了。既然“意义”无法定义,他主张直接谈论语言而无需谈论语言的意义,在蒯因的语言词典里,似乎“意义”似乎可以删除了。当然在他的著作里也用到“意义”这个词,但是那是非严格意义上的使用,或许只是因为表达的方便。 如此,蒯因的的科学理论的整体论、整体主义知识观,可以看作“意义”整体论的变体。
蒯因认为,作为有经验意义的整个科学,都是在不断调整之中,哪里还有“确定”存在呢?如果“科学理论”在一个确定的东西里,那将是没有意思的预言。“如果把我们关于世界的科学体系看作整个儿包含在某个预言之中,那就是一种没有意思的墨守成规。某些比较合适的范围已足够了,几乎足以传递它们的独立经验意义,因为无论如何必须容许在意义方面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模糊”[12] “意义”整体论,是蒯因批判传统意义理论的“武器”,有点“权宜之计”的味道,意义怀疑论才是所持的观点。蒯因主张不谈意义,只谈语言,因为他认为在意义理论中不应该有人们通常称之意义的那种东西的位置,这样才有利于意义理论的发展。[13]
参考文献
1 张庆雄G. Frege. Kleine Sxhrifren.S.149.二十世纪英美哲学,47
2 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92
3 [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2000:29
4 [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2000:43
5 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蒯因著作集.第④卷,51
6 石里克.意义和证实.载陈波.韩林合主编.逻辑与语言——分析哲
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5:218
7 蒯因著作集.第②卷,404
8 经验论的两个教条.蒯因著作集.第④卷,29
9 张庆雄等著.二十世纪英美哲学.人民出版社,2005:306
10 蒯因著作集.第④卷,45
11 从逻辑的观点看.蒯因著作集,47
12 经验论的五个里程碑.蒯因著作集.第⑥卷,72
13 一些离奇的想法——一部吧连贯的哲学词典.蒯因著作集.第⑥
卷,346
【关键词】 意义 蒯因 整体论 怀疑论
分析哲学家们关注语言,无非是关注语言的意义。几乎每位分析哲学家都有自己的意义理论,那么蒯因的意义理论是什么呢?套用一下他的“本体论的承诺”的观点,应该先回答他有没有意义理论这个问题。作为外延主义者,蒯因反对使用象意义、分析性、同义性等内涵不清的概念,因而蒯因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意义理论,但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关于“意义”的理论,他在批判传统意义理论的同时,主张撇开语言意义问题直接从行为证据考察语言问题,形成了“行为主义”的“意义”理论。
在蒯因之前的意义理论,主要有实在指称论、观念指称论和证实论。指称论的基本思想是,名称是通过指称外部世界中的事物或事实而具有意义,一个名称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称的对象。观念论主张一个语词的意义是与这个语词相联系的观念,语词是作为这种观念的标记出现在思想交流之中,语词通过被用作这样的标记而获得意义。证实论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来的,主张命题的意义在于证实它的方法。指称论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了事物的“本质”问题,认为事物的属性有本质属性和偶然属性之分,当本质有所属事物中分离出来而与有有关的语词结合时,语词的意义就产生了。在近代,对意义与指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第一人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他较详细的分析了意义和指称的区别和联系,揭开了语言意义的研究的序幕,在此之前,人们几乎都认为词语意义就是其所指,也没有过多的注意和研究。 在《论涵义和所指》一文中,弗雷格区分了涵义和指称,他举的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是“晨星”和“昏星”的关系。“晨星”和“昏星”虽然所指相同,但涵义却不同。“晨星”具有我们在早晨所看到的那颗可最晚消失的星的涵义,“昏星”具有我们在晚上看到的那颗最早出现的星的涵义。而经天文学家证实它们是同一颗星,并已成为人们的常识。仿照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举好多,例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北京”和“中国的首都”;还有蒯因提到的那个“有心脏的动物”和“有肾脏的动物”等。另外还存在有确定涵义却指称不确定的情况,如“我的老师”。更特别的是还有一些看起来只有涵义而没有指称的例子,如“离地球最远的天体”、“最大的自然数”。那么在弗雷格那里什么语词的意义呢?他是用一个比喻来说明的,用望远镜观察月亮时,月亮是观察的对象,这个对象可比作“月亮”这个词的所指;望远镜内的物镜所显示的真实图像可比作涵义(意义);观察者视网膜上的图像可比作表象。这个比喻也揭示:指称有客观性,涵义有公共性和一定程度的客观性,表象则是主观的。弗雷格所谈的这些还是比较明确的专名,对于由专名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他看到了复杂性,一个句子的意指就不是仅仅一个对象了,而包括对象的行为、活动或表现方式,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弗雷格认为,判断一个句子的真假,第一步是明确它的涵义是什么,指称是什么;第二步明确是指称内容与事实符合与否。因此,追求句子的真值就是涵义到指称到事实的推进过程。并且他指出,一般情况下,我们对句子的理解处于涵义阶段,并非必须到真的阶段。“我们已经看到,对于一个句子而言,每当它的组成部分的所指成为问题所在的时候,才需要寻找其所指;而且每当和仅当我们询问其真值时,才是这种情况。”[1]在意义理论方面,弗雷格最早提出了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不是词语而是句子,词语的意义必须放在句子中才能确定其意义,被认为开创了语境理论的先河。弗雷格的意义指称论,既不同于实指,也不同于观念指称,应该是二者之间的联系机制,月亮之喻是很好的诠释;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出,不区分涵义和指称,我们就不能理解“意义”,正如弗雷格所言:“在意义中我们总是给一个符号加上一个涵义和一个指称,在没有涵义和指称的场合下,我们就无法谈到符号的意义。”[2]
弗雷格的意义理论直接影响了其后的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他们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的意义理论,逻辑原子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原子事实是世界的基本单位,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原子语句,二者有对应关系;原子事实之间没有内在的普遍联系,而是彼此独立的,世界是多元的,原子语句亦如此,罗素承认关系命题的存在,但认为它们不是在描述事实之间的内在关系。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应该是对逻辑原子主义的更形象的说明。“图像是实在的模型”,“在图像中图像的要素与对象相对应”。[3] “命题显示其意义。命题显示当它为真时事情是怎样的,而且宣称事情就是这样的。”[4]逻辑原子主义指出了语言和世界的关系,强调命题通过显示事实而显示其意义。
对于外延主义者蒯因当然不会满足以上不太清晰的“意义”理论,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虽然也看到实在指称论和观念指称论存在的缺陷,但终究没有跳出二者的窠臼。蒯因认为不管是实在指称论还是观念指称轮,无非是想给意义找一个“实体”,不过前者的“实体”是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后者的实体是观念世界里的某种精神。他从意义和指称的区别入手,分析了大量例子说明意义和指称的不同(上文已提到),如“行星的数目”和“9”,利用翻译的不确定性的例子,强调了意义和指称都是不确定的,说明了试图给意义找一个确定实体的做法是不可能的。当然蒯因不满足于反例的说明和寻找意义实体的困难,而是想把意义指称论全部铲除,那就是不承认意义实体的存在。他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说明看起来指称明确的名词,实际上也是模糊不清的。因为名词可以转换为摹状词,所以我们借助于名词所说的一切,都可以用一种非名词的语言而用具有谓词性质语言来说。例如,“苹果”具有P1、P2……的属性,在语句出现“苹果”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用“那个具有P1、P2……的东西”来代替“苹果”。因此我们可以有意义使用单独语词或名词,并没有预设这些语词所指称的对象,看起来天经地义存在的指称对象实际上并不存在,简言之我们可以有“意义”而无所称。另一方面,我还可以有所指的谈论,而对“意义”毫无所知,例如“古代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非常了解,却并不知道行星究竟为何物。”[5]从蒯因的观点看,句子的意义更难以用指称论来解释了,一个有意义的句子,它的指称是什么?因为句子不同于名词或单独此项,很难说它指称了什么,当然逻辑原子主义者可以说它指称原子事实,我想这个说法是比单独词项和名词的所指更复杂了,原子事实这样的概念蒯因不会接受的。对于意义观念论的批判,蒯因戏称成为“展览馆的神话”,意义若作为观念领域的抽象实体,那么我们的观念世界就好比一个展览馆,展品就成了意义,语言则成了展品上的标签,那么标签是可以更换的,而不会影响展品,改变语言就像更换标签一样容易,而丝毫不影响意义。意义成了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在蒯因看来简直就是“神话”。蒯因论证,即使把精神实体换成柏拉图理念或者被制成的具体形象,这个展览馆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我们可以在句中有意义的使用词语而不必预设一些名称称呼的实体,也不必有个体实体的领域。(上文强调意义和指称区别时,已有论证。)不管哪种形式的指称论,都认为意义有所指,这就不自觉地把某种物质性赋予给意义,从而有了实体的名分,而精神实体说使意义独立于是语言和实在,更是荒谬至极。 逻辑经验主义者也发现指称论难以解决语言的意义问题,提出了意义“证实说”和“证伪说”。所谓“证实说”,简单来说就是石里克的名言:“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6]所谓“证伪说”实际是“证实说”的弱化形式,因为“证实说”对全称命题的无能为力,“一切人都是会死的。”即使“一切人”是有限的,也不可能对这个句子做出完全的证实,况且全称意味着其观察句是无限长的序列。对于“证伪说”及其其它“弱化形式的证实说”,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这些都表明不要说意义是什么,就是给意义提供可测度的标准也非易事。真正把意义证实理论付诸于实施的是卡尔纳普,他的《世界的逻辑构造》就是往这方面努力的典范作品,书中他试图把关于世界的命题都翻译成为其中除观察概念外只包含逻辑概念和集合概念的句子,这实际是经验还原论的现实版。
蒯因是彻底的经验论者,所谓彻底的经验论者,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他坚持经验主义的基本立场,如在《自然化的认识论》中讲的那样:“经验论的两个基本信条仍然是无懈可击的,而且至今如此。一个信条是:对科学来说,所存在的一切证据就是感觉证据;另一个信条是:所有关于词语意义的传授,最终都必定依赖于感觉证据。”[7]二是说他认为传统的经验论者还不够彻底,是教条的经验主义,因而对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核心经验还原论作了内行而深刻的批判。蒯因认为传统经验论的继承者逻辑经验主义,存在两个教条:“其一是相信在分析的或以语意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的真理与综合的或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之间有根本的区分。另一个教条是还原论:相信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都等值于某种以指称直接经验的名词为基础的逻辑构造。”[8]应该说第一个教条更为根本,没有了“分析”和“综合”的区别,“还原”就没有了依托;但“还原”更能体现“老经验论”(相对于蒯因的“新经验论”)的特点。蒯因的论证和批判相当深刻和精彩,历来被许多人称道和评论,限于篇幅,此不重述。蒯因对经验论的还原论批判表明,“一种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严格的构成主义认识论和语言理论的路线是走不通的,即不可能严格的从感觉证据中推导出整个有关外部世界的科学理论;反过来说,也不可能严格地把有关外部世界的科学理论还原为感觉经验的证据。”[9]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没能成功,“构造”困难重重,如“‘关于性质q是在x;y;z;t’这种形式的陈述究竟如何能够反映为卡尔纳普的感觉材料和逻辑初始语言,它却没有提供即使是最粗略的指示。”[10]蒯因认为,卡尔纳普对物理对象的处理未能达到还原,不仅是因为计划的粗略,还由于原则上存在缺陷。
对传统经验论的批判,直接导致“意义”(指经验意义)整体论的提出,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里已经非常鲜明的提出了,《经验论的五个里程碑》又作了系统总结。它的基本内涵是:意义的基本单位是系统整体,而不是其中的个别或部分。“从边沁开始人们认识到,要对经验论者作批评,就须采取以陈述而不是以语词为单位的观点。但我现在极力主张的是:即使以陈述为单位,我们也已经把我们的格子画得太细了。具有经验意义的乃是整个科学。”[11] “意义”整体论说明单个命题不具有经验意义,而意义证实论把单个命题具有意义,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并且试图这些命题还原到有限的有确定意义的观察句或逻辑构造句,因此在蒯因看来,意义证实从出发点到目的地整个都是错误的。
“意义”整体论并不是蒯因意义理论的最终归宿。蒯因对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二分的批判,表明分析性和同义性是无法定义的,试图通过它们定义意义的办法化为了泡影。“意义是否存在?”“我们有没有方法把握意义?”蒯因在“意义”问题上的怀疑思想就这样产生了。既然“意义”无法定义,他主张直接谈论语言而无需谈论语言的意义,在蒯因的语言词典里,似乎“意义”似乎可以删除了。当然在他的著作里也用到“意义”这个词,但是那是非严格意义上的使用,或许只是因为表达的方便。 如此,蒯因的的科学理论的整体论、整体主义知识观,可以看作“意义”整体论的变体。
蒯因认为,作为有经验意义的整个科学,都是在不断调整之中,哪里还有“确定”存在呢?如果“科学理论”在一个确定的东西里,那将是没有意思的预言。“如果把我们关于世界的科学体系看作整个儿包含在某个预言之中,那就是一种没有意思的墨守成规。某些比较合适的范围已足够了,几乎足以传递它们的独立经验意义,因为无论如何必须容许在意义方面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模糊”[12] “意义”整体论,是蒯因批判传统意义理论的“武器”,有点“权宜之计”的味道,意义怀疑论才是所持的观点。蒯因主张不谈意义,只谈语言,因为他认为在意义理论中不应该有人们通常称之意义的那种东西的位置,这样才有利于意义理论的发展。[13]
参考文献
1 张庆雄G. Frege. Kleine Sxhrifren.S.149.二十世纪英美哲学,47
2 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92
3 [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2000:29
4 [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2000:43
5 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蒯因著作集.第④卷,51
6 石里克.意义和证实.载陈波.韩林合主编.逻辑与语言——分析哲
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5:218
7 蒯因著作集.第②卷,404
8 经验论的两个教条.蒯因著作集.第④卷,29
9 张庆雄等著.二十世纪英美哲学.人民出版社,2005:306
10 蒯因著作集.第④卷,45
11 从逻辑的观点看.蒯因著作集,47
12 经验论的五个里程碑.蒯因著作集.第⑥卷,72
13 一些离奇的想法——一部吧连贯的哲学词典.蒯因著作集.第⑥
卷,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