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月光如水

来源 :当代小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fa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通过现实图景的摹绘要传递给读者什么?也许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答案,我们对小说的解读也未必然就是作家真正的意图。作为一个读者,随着阅历的增长,喜欢什么样的小说却越来越明确,不论是长篇还是中短篇,阅读时都不自觉地先看结尾,我不在意这种剧透式的阅读会破坏故事性,更在意小说结束的那一刻故事有没有结束,人物是不是会怀着希望走得更远;更在意作家批判、揭露之外,有没有流露出善意和人性的光辉;更在意小说有没有写出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字里行间有没有悲悯、理解和容纳。谁说作家不能给现实困境开药方,文字中传递的爱就是良方。月光白亮如水一般清澈,拂面的春风带着些许冬天的寒意却十分轻柔,纵使现实残酷,仍要心怀热望。带着这样的期待视野,遇到了下面这几篇小说。
  许春樵《月光粉碎》,《长江文艺》2018年第1期。一个月光明亮的晚上,醉酒的姚成田砸开了刘秋兰的大门,他本来想去还钱的,却撞上刘秋兰偷人,想到跟人跑掉的老婆顾小琴,想到……他挥着酒瓶扫向刘秋兰。只有姚成田自己知道,他杀人了。从那晚开始,姚成田的夜晚和白天就被月光和酒绑架了。他害怕月光,害怕酒,害怕女人,他成了自己良心的囚徒,每时每刻都遭受良心的拷打。姚成田有时候想逃离庐阳,政府又一次次用“庐阳好人”、“致富能手”这些荣誉捆住了他;有时候抓起农药都敢喝,像革命烈士一样视死如归;有时候又像变节者一样胆小如鼠苟且偷生。他照顾替他背了黑锅的吴启春的家属,帮前任破产窑厂主还债,想办法安置窑工,把挣到的一百多万全捐给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偷偷做这些事的时候良心才能得到片刻安稳,但是,杀人的负罪感日日夜夜啃噬着他,深陷于黑暗中不能自救。他做的好事意外被曝光,政府要推选他当“江淮好人”时,他气急败坏,决然烧掉一百多张捐款收据。杀人八年之后,他终于走进法院,投案自首,却没有人相信他。在一个月光如水的晚上,姚成田骑着摩托车栽进了庐阳河里——这其实是他对自己的审判,他不再惧怕酒和月光,“这个夜晚的月光不再粉碎。”这篇小说有强烈的现实疼痛感,姚成田意外杀人后负重而行的八年是自我斗争的八年,也是自我救赎的八年,在疼痛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一个人不曾泯灭的良知,那是人性中的善。
  婁光《春风十里》,《清明》2018年第1期。这篇小说对人性有别开生面的描绘,仿佛一束倔强的光穿越层峦叠嶂的深渊,最后抵达心灵中最柔软的角落。玉瑾是个典型的底层妇女,在外面是跑不到保险备受奚落的业务员,在家里是没有生养整天被丈夫拳打脚踢的妻子,在哪里都只能忍气吞声。小叔子两口车祸意外去世,留下了余家独苗6岁的小航,在所有人手足无措的时候,玉瑾提出收养这个孩子。随之,几家人因为小航名下的巨额赔偿金闹到法庭。如果一开始玉瑾收养这个孩子是因为钱,那后来则是出于爱,这个笑起来像春风拂过的孩子,让她支离破碎的人生变得完整。生活不断变换着狰狞的面目,好像刚刚要有点起色,丈夫余舟又查出尿毒症,小家再次摇摇欲坠。她贪财,世俗,她有一个重病的丈夫,一个收养来的孩子,她要撑起千疮百孔的家,她垂死挣扎地活着,她对未来胆怯了,绝望了,她想逃。但是,当情人要带她逃离这一切奔向新生活时,她收住了奔逃的脚步。作者巧妙地在小说中给玉瑾安排了一个对照——“小三”逄丽,这个女人物质生活富足,却精神空虚、冷漠无情。在目睹逄丽被抄家查赃时,玉瑾内心有了神圣感,日子虽然艰难却实实在在,于是,她抬头挺胸,迎着阳光笑对人生。
  修白《手套》,《当代》2018年第1期。小说一开始,玉梅就在仔细照顾姨爹,给他洗脸、抠鼻屎、掏耳屎,给他换衣服、擦香脂,像母亲照顾初生婴儿一样小心、细致。玉梅做的不止这些,她还忍痛把辛辛苦苦二十多年积攒下来的中餐馆盘了出去,从纽约飞回上海,把姨爹接到家中伺候,她还要面对姨爹一家人的非议。为什么如此善待一个邋遢的连家人和护工都嫌弃的老人?她要报答他。多年以前,姨爹到孤儿院看玉梅,给她带了一双手套。这双手套遮住了玉梅被姨妈剁掉的手指,让她感觉到自己还有亲人。手套于玉梅,是隐秘的过去,是父爱的象征,是心底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她在这个世界上的牵绊。如果没有手套,玉梅的人生将是一片灰暗。那些连姨爹都不记得的往事,玉梅却刻骨铭心,假想的父爱温暖了她孤寂的童年,被她无限放大和延伸,直至青年、中年,成了她孤身打拼的精神依赖。所以,她要把姨爹当父亲来供养,回馈得到的父爱。但是,姨爹不相信玉梅真的会给自己养老,他以世俗的眼光看待玉梅,暗自认为玉梅图自己的遗产,他说玉梅是个刻薄的势利小人,而真正自私刻薄的姨妈在他眼里却是善良有爱心的人。好人不被理解,现实就是如此薄情,“我是好人”的呐喊中有多少不可言说的辛酸和无奈,一颗孤独、感恩的心多么需要被温暖和接纳。小说中最出彩的是不同人物的心理刻画,世态炎凉,入木三分。玉梅就是这炎凉中绽放的梅花,凌寒独自开。
  袁劲梅《案例街》,《北京文学》2018年第1期。这是一篇气质独特的小说,像一部童话。文中并没有过多的关于案例街的描写,最美的景致就是菲利浦医生家阳台边的那片三色堇。但是,有了案例街居民的想象力,平凡的也能成为奇迹,不可能的也变为可能,比如无家可归者考瑞对闪电的解释,“仙人在发信息”,比如菲利浦医生的养女凯丽相信,“‘颜色’和‘音乐’能结婚,还能生出有‘好风味’的孩子。”小说大概就是要通过这两个异想天开的人的友谊,来告诉我们一种和谐的活法——人与人平等、彼此尊重。菲利浦医生不仅允许考瑞天天在自己阳台上晒太阳,还给他买火炉取暖,医生说:“你有你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考瑞有考瑞的活法。我们都住在一条街上,就不只是活法的问题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混在一起了。我找了大半辈子的那种‘正确的活法’,‘唯一应该的活法’,它不存在。案例街就是我们能过到的最好现实。我不要求别人和我一样。”世界本身就应该五花八门,就像三色开成一朵花,便成了景致。
  小说要传递给我们的还不止这些,它的内在价值更加丰沛。文中除了三色堇,还有中微子。中微子是什么?从凯丽向考瑞介绍中微子这个科学概念开始,到考瑞成立把生命连接起来的“三色中微子联线”公司,他对中微子的认识也在不断升级。中微子能从“零物质”变成“非零物质”,能量变成质量,后来,考瑞说它是灵魂,它无所不能。他用爱来拯救灵魂,“帮助他人也会上瘾的”,考瑞在帮助他人中实现了自我价值,收获了幸福。读到这里才发现,作者在这篇童话般的,甚至有些荒诞的小说中开出的是疗救社会和人心的药方。
其他文献
你们说猫吃什么?一个漂亮女生说,猫粮。一个英俊男生说,肉肠。我心里一凉。我在讲人和动物的差别。我已经从远古讲到现代,言简意赅地描述了人类进化的几个关键词:直立行走、工具(包括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汉语(包括发明汉字和使用汉字)。我还比划了自己的三角地带,这是什么?男生和女生齐声回答:肚子。不是肚子——是肚子,但我要说的不是肚子,是肚子上的覆盖物——现在叫裤衩,以前叫遮羞布。部分女生眼睛躲躲闪闪,羞
期刊
逃票者  1  胡小跃感觉自己就要掉下去的时候,班车突然停了下来。  年关岁末,到处都在修路,去县城的路颠簸得厉害,胡小跃几次都差点从车上掉下来,但胡小跃精神格外集中,用手死死抓住眼前的铁条,才没至于真的掉下去。  事实上,胡小跃用手死死抓住的,是一块用冷轧不锈钢做成的钢条,只是钢条积满了经年的灰尘和泥垢,看起来像是生了锈的铁条。胡小跃又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个汽车部件,只好在心里叫它“铁条”。  是
期刊
二十多年前,外出打工潮尚未席卷广大的西南地区,农村人还很重视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谁家地里的庄稼长得好,成熟得早,平日里说话都腰板挺直,很值得骄傲。要是哪家地里生出杂草,麦苗上长了蚜虫,影响到收成,一定会被大家看不起。农民嘛,种出好庄稼那是你的本分。迎春就不会种庄稼,但是没人对她指指点点。大家只会议论她的男人陈留丁。  陈留丁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这没什么好说的,因为他家祖上至少十代都生在这村子,靠田地
期刊
一  我叫万朵,女孩定定地看着我,目光里有几分羞涩。  她迫不及待地提醒,她来自陈城……她把陈城咬得很重,那一刻我有些迟滞,等我反应过来,她的鼻梁、额头,包括她说话的声调,让我回忆起一个人。我知道她往下该说什么:她来自陈城的霓镇,霓镇的老塘或某个地方……她的鼻梁、额头已经在告诉我,她的母亲叫什么,我从她的身上看出了另外的一个人。人往往是从瞬间进入回忆的,我忽然想起千红,那应该是这个女孩的母亲。  
期刊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农村老家,尚在乡供销社上班的父亲养了一只有着奶牛花纹的土狗,起名“花崽”。这在农村算不得什么稀罕物,天天吃着奶奶拌的麸子面,只有下班回来的父亲会偷偷丢半块馒头给它,算改善生活。花崽于一个下午离奇失踪后,家里便再也没养狗。光阴荏苒,父亲从乡镇干到县城再到退休,此事连提都不提。就像一道看不见的轮回,家里养的第一只宠物狗,缘由亦来自于父亲。  退休后的父亲像泄了气的皮球,一点一点颓废下来
期刊
谁也没有想到此次驴行会遇到一场生死劫难。  同所有穿越鳌太线的驴友们一样,我们是从那个叫塘口的小村子开始登顶的。本来我们是要在村子里住一夜,第二天再开始出发的,没想到一路上走得非常的顺利,辗转到达塘口村时刚好中午十二点。领队蹬倒山抬眼望了一下天,见天晴得非常好,便对逍遥虎说,虎哥,咱们改变计划,吃过午饭就上路吧?逍遥虎同样望了一下天,略锁了下眉头之后表示赞同。  蹬倒山便毫不犹豫地吹响了集结的哨子
期刊
悲悯的生活也不尽是无边的痛苦,美好或许在不经意的习惯当中悄然而至。形形色色的悲苦,从人性的弱点而来,引发我们思索生命的价值;从往昔的故事而来,呼吁我们正视历史的年轮;从流浪的情义而来,指引我们敬畏生活的壮丽;从逝去的记忆而来,告诫我们相知爱情的期许;从孤单的生存而来,教会我们感怀他人的知遇。要相信,悲苦或许是难免的,美好却终会来临。  杨晓升《寻找叶丽雅》,《安徽文学》2017年第12期。这篇小说
期刊
“思想”与“现实”的脱轨,即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将矛盾安插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利用笔下人物在目睹和经历过与心之所想不符的“现实”后所产生的精神挣扎和对自我出路的求索来导出具有反思意识的结局。这样的创作手段易于利用思想与现实的对立关系凸显出小说中人与人、人与社会多样的互存状态,以此来激发读者对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思考,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创作思想。  以下四篇小说的部分人物皆经历着“思
期刊
从最近读过的小说来看,作家们大多把关切的目光投射到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身上,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在碎屑的日常生活中感受他们的疼痛与悲伤。而我比较关注的是那些描写女性在现实生活困境中如何挣扎、自救的作品。阅读这些作品,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旅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目睹了世间百态,理解了生而为人的不易,更懂得了悲悯的力量。  付秀莹《闰六月》,《时代文学》2018年第1期。 《闰六月》是实力派作家付秀莹的
期刊
年底年初,文坛依旧,思想界也没有太多波澜。回望2017年冬,几位著名诗人学者相继离去,难免有很多感触。翻看年底花样繁多的排行榜,好书推荐,各类年选,一面感慨还有好多好小说没有读过,一面感慨读过的小说那么多,真正能够记得清楚的却很少。每次拿到一期新的文学刊物,都希望可以看到一些新东西,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探索层面,总是期待读到与陈旧的意象,狭隘的主题,单调的结构,潦草的叙述,空洞的议论,泛滥的抒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