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悯的生活也不尽是无边的痛苦,美好或许在不经意的习惯当中悄然而至。形形色色的悲苦,从人性的弱点而来,引发我们思索生命的价值;从往昔的故事而来,呼吁我们正视历史的年轮;从流浪的情义而来,指引我们敬畏生活的壮丽;从逝去的记忆而来,告诫我们相知爱情的期许;从孤单的生存而来,教会我们感怀他人的知遇。要相信,悲苦或许是难免的,美好却终会来临。
杨晓升《寻找叶丽雅》,《安徽文学》2017年第12期。这篇小说描写了“我”与初恋叶丽雅的始末故事,“我”与她的关系始于上学期间,终于时间所留下的有待查清的秘密。叶丽雅坠楼身亡,她的母亲也随之失踪,作为一名记者的“我”带着昔日的回忆与一份责任去寻找这个秘密的真相。事实远非“我”所想的那样简单,而是越加复杂地呈现出一种晦暗的阶层关系,“我”与妻子晓雪想尽办法努力调查与问询,甚至我们的父母亲人都遭到了叶丽雅所在公安系统的各种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秘密的真相能够大白天下吗?“我”所寻找的叶丽雅到底能不能重获正名呢?这是一个借由具体的故事来引出对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的揭示,由此抒发出对社会自由,美好,公平以及正义等价值的求索之情。叶丽雅代表着美好与温暖,在其悲惨遭遇的背后所凸显的社会不公与不正的风气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遏制呢?尤其是在“我”所回忆的青春爱情的描写中,读者能够体会出那种美好与温暖带给每个人的进步力量,而在“我”竭尽力量去寻找事实真相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是非曲折,又将读者带入一个深沉思考的空间里,由此前后对比,人间苦楚显得更加明晰。像叶丽雅这种悲剧式的人物形象正是与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在读者阅读小说的整个过程中,心中或许免不了几分痛苦与同情,更多的则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吧。
尤凤伟《老屋》,《山花》2018年第1期。在阅读《老屋》的过程中,读者能够再次感受到尤凤伟的历史叙事魅力。对人间的悲悯情怀往往是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历史关怀。小说《老屋》讲述了一个胶东老屋的拆迁与分房的故事。小说中,丰家与毕家的一系列对话将整个故事情节和盘托出,生动地再现当年土改的家族恩怨,丰家三兄弟讨论着老屋的分配问题,一件件往事浮现脑海,毕家孙子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热闹与开心,一桩令人悲悯的往事浮现出原来的面目。土改,在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它映射了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其中的阶级划分带有浓厚的敏感气息,由此所引发的悲惨故事无不令人为之悲悯,为之叹息。当丰家三兄弟从丰启顺老人的口中得出历史的真相,他们的心情或许是无法言喻的,仿佛晴天里的一朵乌云,单单笼罩在他们的头顶之上,让他们心中昏沉而又看得清晰。作者选择了不容易把控的历史题材,将信史融入文学创作,借用悲惨的往事,辅之以丰富的人物对话与肢体语言,将读者带入历史的阴影之中,感受那个苦难的时代,回忆悲悯的往事。小说中,毕建业的坦诚与宽厚感染了丰家三兄弟,故事的结局当然是美好的,那些在历史中受伤的人们也许能够得到些许宽慰,活在当下的我们也许能够做出最真诚的反思。尤凤伟笔下的历史叙事“源于生活”,堂堂正正,在表达真实的创作情感的同时,他也呼吁我们正视历史,珍惜当下,用心去体会当前美好的生活。
黄兴国《战友》,《福建文学》2018年第1期。小说描写了“我”在街头偶遇战友凌奇,他一身行乞的模样,顿时间将“我”带入了青年当兵的那段回忆。我们四人一起当兵,凌奇不善言语,救过清岩,也与其他战友有着浓厚的感情,后来退伍,我们各奔西东,都有了安稳的工作,唯有凌奇选择了流浪的穷苦生活。几经相见,而后消失,凌奇成了我们战友中的另类,这也注定了他的人生是一个看似苦难的结局。故事的缘由可以追溯到凌奇的家庭变故,一系列的平常却又晦暗的事件将他改造成一个不太合群的孩子,即使当兵训练,也没能改变他的性情,直到后来,提前退役,有了安稳的工作却又不屑于那种世俗,凌奇在那个世俗而又悲惨的境遇中遭受痛苦的折磨,直到在陵园里守着母亲的陵墓,窃窃欣喜,而后再次消失,便是永远离开了这个人世。作者通过战友的出现与消失的几番描写,逐步演绎了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在本应该美好的生活中变得更加凄苦,反衬出当下社会生活的人情世故与人间的冷暖交织,小说运用平和的语言描写,将凌奇的一生完整展现,借助四个战友以及相关亲人的生活对比,揭露了人性的脆弱,越是遭受到悲惨的生活境遇,越是一蹶不振,或者被世俗的狭隘所局限,其结局往往不会美好。或许,对于凌奇来说,他所坚守的那份对命运的执着并不是一蹶不振,而是对自己的悲悯,对生活的敬畏,抑或是独善其身的美好享受吧。作者笔下的凌奇,是一个悲壮的英雄,他对苦难的理解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于常人,对作者而言,这或许是对苦难生活的另一种诠释,就像凌奇用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来告诉我们:生活的痛苦与美好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唯有对生活的敬畏,才能在苦难中体会到幸福和美好。
宗璞《你是谁》,《上海文学》2018年第1期。小说写的是一个老年男人由于失忆而不再认得真实的妻子,只是将记忆留在了那张结婚照片上。张过回到家见到坐着的董芊,竟然一点儿都不认识,两人的对话中出现的最多的就是“你是谁”,这种揪心的追问吸引着读者继续阅读,作者借用警察、敬老院的几位老人以及管理员的语言描写,给读者呈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場面,那种年迈的悲悯,在时光的流逝中,更加可悲与可叹。不由得,我想起那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张过爱着那个回忆片段中的董芊,董芊爱着那个因为失忆而不再可爱的张过,即使如此,两人在“你是谁”的追问中不离不弃,即使悲悯,也将记忆停留在对曾经的美好生活的无限享受当中,即使经历最为痛心的失忆过程,也要将那份极为珍贵的情感付诸于这种相互依偎的生活当中。这个故事描写了人们生命的脆弱一面,比如失忆痛苦,作者借助对现实生活的书写,引导读者真实的感到内心里对生命的反思与思索,一切仿佛就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经历的一样,而恰恰正是这种类似于“你是谁”,“我是谁”的追问所裹挟的悲悯与孤独,让我们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得更加清晰。
小乙《蜜》,《延安文学》2018年第1期。悲悯的生活也不尽是无边的痛苦,美好或许在不经意的习惯当中悄然而至。小说中薛老太在老伴去世后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直到有一天遇到卖蜜的小哑巴,她的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小哑巴是个苦孩子,靠卖蜜为生,薛老太识得几个字儿,用小黑板明码标价来帮助哑巴卖出了蜂蜜,自己的生活也有了微妙的变化,与此同时,哑巴用自己的方式来感激着薛老太,一老一小的生活也不再孤单。这篇小说读起来颇有代入感,在逼仄的巷子里,信息不是那么畅通,薛老太只能假借清苦的等待来消磨时光,总不会比现在的生活再过悲悯吧,小说的语言具有诗性韵味,青苔、杂草、黑鼻子以及堂屋等具象的运用将整个看似悲剧的故事引入一个完美的结局。老太对哑巴的疼爱带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浓厚情怀,土狗黑鼻子的灵动将一老一小的心灵连在一起,每当哑巴有难,老太总能出现在关键的时刻,化险为夷,这种悲悯之爱正是现实社会的弱势群体中所缺失的。在土狗被坏人害死之后,老太怀着救人之心,将善意的谎言运用到对哑巴最后的帮助上,哑巴亦通过自己的方式回报老太。付出与回报,或者说,悲悯与美好,都是对等的,哑巴的死本身是一件悲悯的事情,正是因为有了老太的疼爱,他走得并不孤单。小说最后,作者写道,阳光暖暖地照下来,像蜂蜜一样,流淌了一地。其实,悲苦的生活并不总是悲剧的,那些难能可贵的爱与被爱,或许永远都是悲悯中的一方良药,温暖人心。
杨晓升《寻找叶丽雅》,《安徽文学》2017年第12期。这篇小说描写了“我”与初恋叶丽雅的始末故事,“我”与她的关系始于上学期间,终于时间所留下的有待查清的秘密。叶丽雅坠楼身亡,她的母亲也随之失踪,作为一名记者的“我”带着昔日的回忆与一份责任去寻找这个秘密的真相。事实远非“我”所想的那样简单,而是越加复杂地呈现出一种晦暗的阶层关系,“我”与妻子晓雪想尽办法努力调查与问询,甚至我们的父母亲人都遭到了叶丽雅所在公安系统的各种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秘密的真相能够大白天下吗?“我”所寻找的叶丽雅到底能不能重获正名呢?这是一个借由具体的故事来引出对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的揭示,由此抒发出对社会自由,美好,公平以及正义等价值的求索之情。叶丽雅代表着美好与温暖,在其悲惨遭遇的背后所凸显的社会不公与不正的风气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遏制呢?尤其是在“我”所回忆的青春爱情的描写中,读者能够体会出那种美好与温暖带给每个人的进步力量,而在“我”竭尽力量去寻找事实真相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是非曲折,又将读者带入一个深沉思考的空间里,由此前后对比,人间苦楚显得更加明晰。像叶丽雅这种悲剧式的人物形象正是与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在读者阅读小说的整个过程中,心中或许免不了几分痛苦与同情,更多的则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吧。
尤凤伟《老屋》,《山花》2018年第1期。在阅读《老屋》的过程中,读者能够再次感受到尤凤伟的历史叙事魅力。对人间的悲悯情怀往往是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历史关怀。小说《老屋》讲述了一个胶东老屋的拆迁与分房的故事。小说中,丰家与毕家的一系列对话将整个故事情节和盘托出,生动地再现当年土改的家族恩怨,丰家三兄弟讨论着老屋的分配问题,一件件往事浮现脑海,毕家孙子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热闹与开心,一桩令人悲悯的往事浮现出原来的面目。土改,在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它映射了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其中的阶级划分带有浓厚的敏感气息,由此所引发的悲惨故事无不令人为之悲悯,为之叹息。当丰家三兄弟从丰启顺老人的口中得出历史的真相,他们的心情或许是无法言喻的,仿佛晴天里的一朵乌云,单单笼罩在他们的头顶之上,让他们心中昏沉而又看得清晰。作者选择了不容易把控的历史题材,将信史融入文学创作,借用悲惨的往事,辅之以丰富的人物对话与肢体语言,将读者带入历史的阴影之中,感受那个苦难的时代,回忆悲悯的往事。小说中,毕建业的坦诚与宽厚感染了丰家三兄弟,故事的结局当然是美好的,那些在历史中受伤的人们也许能够得到些许宽慰,活在当下的我们也许能够做出最真诚的反思。尤凤伟笔下的历史叙事“源于生活”,堂堂正正,在表达真实的创作情感的同时,他也呼吁我们正视历史,珍惜当下,用心去体会当前美好的生活。
黄兴国《战友》,《福建文学》2018年第1期。小说描写了“我”在街头偶遇战友凌奇,他一身行乞的模样,顿时间将“我”带入了青年当兵的那段回忆。我们四人一起当兵,凌奇不善言语,救过清岩,也与其他战友有着浓厚的感情,后来退伍,我们各奔西东,都有了安稳的工作,唯有凌奇选择了流浪的穷苦生活。几经相见,而后消失,凌奇成了我们战友中的另类,这也注定了他的人生是一个看似苦难的结局。故事的缘由可以追溯到凌奇的家庭变故,一系列的平常却又晦暗的事件将他改造成一个不太合群的孩子,即使当兵训练,也没能改变他的性情,直到后来,提前退役,有了安稳的工作却又不屑于那种世俗,凌奇在那个世俗而又悲惨的境遇中遭受痛苦的折磨,直到在陵园里守着母亲的陵墓,窃窃欣喜,而后再次消失,便是永远离开了这个人世。作者通过战友的出现与消失的几番描写,逐步演绎了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在本应该美好的生活中变得更加凄苦,反衬出当下社会生活的人情世故与人间的冷暖交织,小说运用平和的语言描写,将凌奇的一生完整展现,借助四个战友以及相关亲人的生活对比,揭露了人性的脆弱,越是遭受到悲惨的生活境遇,越是一蹶不振,或者被世俗的狭隘所局限,其结局往往不会美好。或许,对于凌奇来说,他所坚守的那份对命运的执着并不是一蹶不振,而是对自己的悲悯,对生活的敬畏,抑或是独善其身的美好享受吧。作者笔下的凌奇,是一个悲壮的英雄,他对苦难的理解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于常人,对作者而言,这或许是对苦难生活的另一种诠释,就像凌奇用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来告诉我们:生活的痛苦与美好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唯有对生活的敬畏,才能在苦难中体会到幸福和美好。
宗璞《你是谁》,《上海文学》2018年第1期。小说写的是一个老年男人由于失忆而不再认得真实的妻子,只是将记忆留在了那张结婚照片上。张过回到家见到坐着的董芊,竟然一点儿都不认识,两人的对话中出现的最多的就是“你是谁”,这种揪心的追问吸引着读者继续阅读,作者借用警察、敬老院的几位老人以及管理员的语言描写,给读者呈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場面,那种年迈的悲悯,在时光的流逝中,更加可悲与可叹。不由得,我想起那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张过爱着那个回忆片段中的董芊,董芊爱着那个因为失忆而不再可爱的张过,即使如此,两人在“你是谁”的追问中不离不弃,即使悲悯,也将记忆停留在对曾经的美好生活的无限享受当中,即使经历最为痛心的失忆过程,也要将那份极为珍贵的情感付诸于这种相互依偎的生活当中。这个故事描写了人们生命的脆弱一面,比如失忆痛苦,作者借助对现实生活的书写,引导读者真实的感到内心里对生命的反思与思索,一切仿佛就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经历的一样,而恰恰正是这种类似于“你是谁”,“我是谁”的追问所裹挟的悲悯与孤独,让我们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得更加清晰。
小乙《蜜》,《延安文学》2018年第1期。悲悯的生活也不尽是无边的痛苦,美好或许在不经意的习惯当中悄然而至。小说中薛老太在老伴去世后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直到有一天遇到卖蜜的小哑巴,她的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小哑巴是个苦孩子,靠卖蜜为生,薛老太识得几个字儿,用小黑板明码标价来帮助哑巴卖出了蜂蜜,自己的生活也有了微妙的变化,与此同时,哑巴用自己的方式来感激着薛老太,一老一小的生活也不再孤单。这篇小说读起来颇有代入感,在逼仄的巷子里,信息不是那么畅通,薛老太只能假借清苦的等待来消磨时光,总不会比现在的生活再过悲悯吧,小说的语言具有诗性韵味,青苔、杂草、黑鼻子以及堂屋等具象的运用将整个看似悲剧的故事引入一个完美的结局。老太对哑巴的疼爱带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浓厚情怀,土狗黑鼻子的灵动将一老一小的心灵连在一起,每当哑巴有难,老太总能出现在关键的时刻,化险为夷,这种悲悯之爱正是现实社会的弱势群体中所缺失的。在土狗被坏人害死之后,老太怀着救人之心,将善意的谎言运用到对哑巴最后的帮助上,哑巴亦通过自己的方式回报老太。付出与回报,或者说,悲悯与美好,都是对等的,哑巴的死本身是一件悲悯的事情,正是因为有了老太的疼爱,他走得并不孤单。小说最后,作者写道,阳光暖暖地照下来,像蜂蜜一样,流淌了一地。其实,悲苦的生活并不总是悲剧的,那些难能可贵的爱与被爱,或许永远都是悲悯中的一方良药,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