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现实”的脱轨

来源 :当代小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su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与“现实”的脱轨,即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将矛盾安插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利用笔下人物在目睹和经历过与心之所想不符的“现实”后所产生的精神挣扎和对自我出路的求索来导出具有反思意识的结局。这样的创作手段易于利用思想与现实的对立关系凸显出小说中人与人、人与社会多样的互存状态,以此来激发读者对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思考,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创作思想。
  以下四篇小说的部分人物皆经历着“思想”与“现实”的脱轨,四位作者分别以“和解”式的结局、逃离式的结局、没有出路的结局和具有隐喻意味的结局来渲染和总结笔下人物与现实的矛盾关系,从中对常态社会下个人内心的“异化”进行观照。
  莫言《等待摩西》,《十月》2018年第1期。小说中的摩西姓柳,东北乡人,文革时期他将自己这个具有宗教色彩的名字主动改为“卫东”,并带头批斗自己信奉基督教的爷爷柳彼得是“洋奴”、“帝国主义走狗”,因此柳卫东在当时成为了大义灭亲的英雄,但他由于家庭成分问题最终没能与“我”一同当兵,也没能像“我”一样走上一条光明的出路,这时的世界在刘卫东眼里只有出了村的那片白茫茫的盐碱地,一眼望不到边儿。“我”第一次回家探亲便听闻了刘卫东与马秀美的恋爱故事,也目睹了二人落魄的生活,第二次的探亲,刘卫东却已在改革开放初期一跃成为了东北乡的首富,生活阔绰也招人嫉妒,而当“我”第三次回家时刘卫东却莫名的失踪了,这一失踪便是三十多年,马秀美在困苦中将两个女儿拉扯大……直至2017年刘卫东才重新出现,面对自己弟弟和女儿们的排斥,他最终回到了一直等待他的马秀美身边,并重改名为“摩西”。小说结尾处“我”看着柳家整洁的院落、湛蓝的天空,对自己产生了无言的叩问,数十年的浮沉令眼前的这个家庭起起落落,“我”思想里对柳卫东生活“破败”的预期与小说中描绘出的寻常甚至还带有温馨意味结局成为这部小说思想矛盾的集合点,重看小说题目,等待“摩西”的是马秀美,是柳卫东,同样也是时代下每一个迷途的姓名之载体,摩西之名在时代大潮面前不堪一击,但柳卫东顶着新名字在世道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却并未寻得属于自己的出路,终了仍是最初的摩西之名给了他最后的归宿,令他与世界“和解”,书中的柳卫东对基督的信仰真切与否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认的是摩西之名给予他的是一个能与挫败的曾经划清界限的机会,给予他的是一个能令自己内心熟悉且安逸的身份。“摩西之名”在莫言笔下代表着人在经历生活而无能为力之后的一份自我安慰,小说中柳摩西的结局也是对于时代与人双向关系的反思。
  凡一平《上岭村丁酉年记》,《花城》2018年第1期。男主人公韦宝路含冤入狱二十四年,在其案件平反时他带着国家的赔偿款返乡,但在此后一年的时间里韦宝路抱着友善的态度却得到了生活给予他的最无情的结果,终因主动犯案而将自己送入了公安局。这部小说大致由三部分构成,首先讲述了韦宝路只身回家看望老母亲的详细经过,当韦宝路见到母亲的第一眼时,凡一平这样写道:“他看见耄耋的母亲,在冰冷、生硬、油腻的被窝下露头,像一只甲虫”,这里将老人萎缩的状态和少人照料的样子冷漠且直接的呈献给读者,以韦宝路看到母亲的一瞬间,来影射他入狱后这二十四年中老母亲长期的生存状态,字里行间散发着压抑的气氛;其后,韦宝路便开始与家人及乡里接触,他在兄弟们的建议下展开了自己的狱后生活,似乎自打他回家的第一晚与家人们吃过一顿家宴后,小说开始时浓重的压抑气氛便开始逐渐退散,韦宝路用他的慷慨和赔款迎合着所有人,这为他换得了暂时的安逸;第三部分讲述了韦宝路因自己的赔偿款所剩无几而不再受到家人们的优待,眼前的美好如泡沫般逐一破裂,他也终因母亲去世时没能陪在其身边而心灰意冷,决意离开这个厌恶的社会。监狱本是一处社会问题的“集合地”,而小说以韦宝路希望重返监狱的结局来反映狱外社会的丑恶面,善意和金钱抵挡不住人性的贪婪与无情,韦宝路也终因现实的冷酷而深觉自己就像一辆“脱轨”的列车已无法在社会中正常行驶,作者在文尾处利用主人公对于现实的逃离间接刻画出了一个人内心充满失望与无奈之后的决绝。
  格尼《柔软的漩涡》,《青年作家》2017年第12期。这是一篇没有“出路”的小说,主人公沈大业是李明礼的妻子,多年的夫妻生活令她厌倦了自己的丈夫并提出了离婚,但李明礼“柔软”的脾气令沈大业的愤怒无处发泄,除李明礼外,沈大业还受到儿子晓波、同事吴茜以及自己母亲的劝说与精神折磨,他们都各持着自己的理由与道德,用他们看似温柔的方式来为沈大业“着想”,这些温柔像绳索一样捆绑着沈大业,她想逃离旧生活,她也决意离开旧生活,她与同事莫志文产生了感情,但最终莫志文的猜疑与语言伤害又令已踏在逃离之路上的沈大业失去了原有的方向。就前两篇小说而言,莫言与凡一平对小说内容结构的处理多是以阶段性的因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不同层次的描写铺垫和丰富着小说中某一主要矛盾的思想内涵,而格尼则将这篇小说的大部分笔墨运用在与主人公有关的多重矛盾的设定上,利用小說情节不同阶段矛盾冲突的积累最终将其集中于同一时刻,一齐作用于一人,达到令单一灵魂在承受多方精神压迫时内心挣扎而扭曲的创作效果。因此,与前两篇小说中单线矛盾引导下的“和解”与“逃离”式的结局不同,格尼这篇小说中的那些矛盾生而不灭,令主人公最终处在了“思想”与“现实”多重矛盾的反复折磨当中。
  川妮《晚餐》,《小说月报》2018年第1期。这篇小说的结构并不复杂,多对上层人的“高品质”生活进行描写,但写作内容的“奢华”并未令小说的思想落入俗套,作者川妮在对人性有较深思考的创作基础上,仍令全文保有了较强的趣味性,在趣味中描画着人情冷暖,她不以激烈的冲突来激发矛盾,而是时时在诙谐中吐露出人心的各面,文中的片段性回忆也内含温情,令人物形象饱满,文尾处作者以各人对于生命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拷问着名利场中的芸芸众生。小说中的“我”是个富家子,父亲从政母亲经商,在一次有意安排的晚宴中认识了甲女,“我”与甲女虽互无好感,但为了应付两家家长,便开始了一段假恋爱,直至甲女同一高干子弟的订婚才为假恋爱画上了句号,这并未中断“我”与甲女的联系,反而使二人的交往少了装模作样而更显真诚,待甲女丈夫的违法行为败露后甲女被自己的父母逼迫打胎,从而精神不振,而“我”最终在父母所算计的联姻面前,表示了自己对甲女此刻真心的爱意,可是甲女却选择了避世于五台山。文中人物的“思想”与所面对的“现实”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按部就班的配合着,并未产生过多冲突,直至在金钱与地位无法包庇的人性面前,才令“我”与甲女猝不及防的迎接下显出生活的真相。在跌宕的情节末尾,两位曾经游戏人生的年轻人,一个选择了真诚,一个转向了解脱,这看似又是一个阴差阳错、没有出路的结局,但两人的“差”与“错”却又都是对于各自过往的割裂,从这个意义上看,“我”的真爱和甲女的出走,是同向的。这篇小说中“思想”与“现实”的脱轨表现得相对隐晦,但在其趣味与反思所形成的隐晦中,给人的整体感受仍是深沉的,且川妮对人物身世与结局的设定上,也有一丝《红楼梦》的影子,繁华落尽,一声叹息,于人事浮沉之外,潜藏着向上的精神导向。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五月是艳红似火的石榴花,是翠色盈盈的遍地青草,是一缕浅夏的芬芳,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美。让我们一起走进五月的文学世界。本期四季评奚倩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入手分析,认为文学仍然需要与现实对话,叶辛的《美丽家园》、李迎春的《失踪家族》等堪称佳作。冯思远以文学与记忆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认为文学唤醒内心记忆,记忆能唤醒我们对世界的一种新发现,对海飞的《唐山海》、田
期刊
佳云接到女儿从新泽西打来的电话,让她处理掉房子赶紧回美国。机票返程期限快到了,不要改签,美国的机票要涨价,如果改签的话,花的钱比重新买一张往返票还要多。家里的东西什么也不要带,无非就是些锅碗瓢勺、破衣烂衫,到美国都用不着。咱美国家里什么都不缺,你要什么我开车带你去超市,什么样式的随你挑。你就孤身一人回来就行了,按现在时尚的说法,来个“裸奔”、“裸退”,就把房子卖掉就行了!  佳云现在真的是“裸奔”
期刊
河的第三条岸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期刊
你们说猫吃什么?一个漂亮女生说,猫粮。一个英俊男生说,肉肠。我心里一凉。我在讲人和动物的差别。我已经从远古讲到现代,言简意赅地描述了人类进化的几个关键词:直立行走、工具(包括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汉语(包括发明汉字和使用汉字)。我还比划了自己的三角地带,这是什么?男生和女生齐声回答:肚子。不是肚子——是肚子,但我要说的不是肚子,是肚子上的覆盖物——现在叫裤衩,以前叫遮羞布。部分女生眼睛躲躲闪闪,羞
期刊
逃票者  1  胡小跃感觉自己就要掉下去的时候,班车突然停了下来。  年关岁末,到处都在修路,去县城的路颠簸得厉害,胡小跃几次都差点从车上掉下来,但胡小跃精神格外集中,用手死死抓住眼前的铁条,才没至于真的掉下去。  事实上,胡小跃用手死死抓住的,是一块用冷轧不锈钢做成的钢条,只是钢条积满了经年的灰尘和泥垢,看起来像是生了锈的铁条。胡小跃又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个汽车部件,只好在心里叫它“铁条”。  是
期刊
二十多年前,外出打工潮尚未席卷广大的西南地区,农村人还很重视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谁家地里的庄稼长得好,成熟得早,平日里说话都腰板挺直,很值得骄傲。要是哪家地里生出杂草,麦苗上长了蚜虫,影响到收成,一定会被大家看不起。农民嘛,种出好庄稼那是你的本分。迎春就不会种庄稼,但是没人对她指指点点。大家只会议论她的男人陈留丁。  陈留丁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这没什么好说的,因为他家祖上至少十代都生在这村子,靠田地
期刊
一  我叫万朵,女孩定定地看着我,目光里有几分羞涩。  她迫不及待地提醒,她来自陈城……她把陈城咬得很重,那一刻我有些迟滞,等我反应过来,她的鼻梁、额头,包括她说话的声调,让我回忆起一个人。我知道她往下该说什么:她来自陈城的霓镇,霓镇的老塘或某个地方……她的鼻梁、额头已经在告诉我,她的母亲叫什么,我从她的身上看出了另外的一个人。人往往是从瞬间进入回忆的,我忽然想起千红,那应该是这个女孩的母亲。  
期刊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农村老家,尚在乡供销社上班的父亲养了一只有着奶牛花纹的土狗,起名“花崽”。这在农村算不得什么稀罕物,天天吃着奶奶拌的麸子面,只有下班回来的父亲会偷偷丢半块馒头给它,算改善生活。花崽于一个下午离奇失踪后,家里便再也没养狗。光阴荏苒,父亲从乡镇干到县城再到退休,此事连提都不提。就像一道看不见的轮回,家里养的第一只宠物狗,缘由亦来自于父亲。  退休后的父亲像泄了气的皮球,一点一点颓废下来
期刊
谁也没有想到此次驴行会遇到一场生死劫难。  同所有穿越鳌太线的驴友们一样,我们是从那个叫塘口的小村子开始登顶的。本来我们是要在村子里住一夜,第二天再开始出发的,没想到一路上走得非常的顺利,辗转到达塘口村时刚好中午十二点。领队蹬倒山抬眼望了一下天,见天晴得非常好,便对逍遥虎说,虎哥,咱们改变计划,吃过午饭就上路吧?逍遥虎同样望了一下天,略锁了下眉头之后表示赞同。  蹬倒山便毫不犹豫地吹响了集结的哨子
期刊
悲悯的生活也不尽是无边的痛苦,美好或许在不经意的习惯当中悄然而至。形形色色的悲苦,从人性的弱点而来,引发我们思索生命的价值;从往昔的故事而来,呼吁我们正视历史的年轮;从流浪的情义而来,指引我们敬畏生活的壮丽;从逝去的记忆而来,告诫我们相知爱情的期许;从孤单的生存而来,教会我们感怀他人的知遇。要相信,悲苦或许是难免的,美好却终会来临。  杨晓升《寻找叶丽雅》,《安徽文学》2017年第12期。这篇小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