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上呼吸道感染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50例患者主要采用口服或静脉滴注P一内酞胺类抗生素,有过敏史者选用大环内醋类抗菌,口服板兰根冲剂等。结果:50例患者中治愈19例,显效25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92%。结论:在诊断过程中要在充分了解病史,认真查体,并做必要的化验检查和特殊检查,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避免误诊,为治疗打下基础。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治疗时必须明确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以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该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和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感染。该病预后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现就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门诊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50例患者临床诊治进行分析。
关键词:抗生素;上呼吸道感染
【中图分类号】R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5-0046-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采用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均根据临床症状,采用问诊的方法了解原因,对有明确传染源者作为被感染因素统计。患者中,咽炎、咽峡炎占47.3%,急性咽扁桃体炎占35.5%,急性喉炎,渗出性扁桃体炎共计占比17.2%。
1.2 治疗方法:按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采用抗生素治疗,主要采用口服或静脉滴注P一内酞胺类抗生素,有过敏史者选用大环内醋类抗菌,口服板兰根冲剂等。
2 结果 本组50例,其中治愈19例,显效25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92%。
3 讨论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该病起病急,有传染性,症状易变,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较轻。有畏寒、高热(39-40℃),全身不适,腰背四肢酸痛,乏力,头痛、头昏,喷嚏、鼻塞、流涕、咽痛、干咳、少痰。查体呈重病容,衰弱无力,面潮红,鼻咽部充血水肿,肺下部有少量湿一叩音或哮鸣音。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若继发细菌感染可有黄脓痰、铁锈痰、血痰、胸痛,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增多,病程3-5d。
3.1 咽炎型:好发于冬春季节,以咽部炎症为主,可有咽部不适、发痒、灼热感、咽痛等,可伴有发热、乏力等。检查时有咽部明显充血、水肿,淋巴结肿大下并有触痛。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病毒分离多为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3.2 疹性咽峡炎型多发于夏季,常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咽痛程度较重,多伴有发热,病程约1周,有咽部充血软鳄、鳄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疤疹及表溃疡,周围环绕红晕。病毒分离多为柯萨奇病毒。
3.3 咽结膜热型常发生于夏季,游泳中传播,儿童多见,有咽痛、畏光、流泪、眼部发痒、发热等症状,病程约4-6 d。咽腔及结合膜明显充血等体征,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病毒分离多为腺病毒及柯萨奇病毒。
3.4 临床表现:上呼吸道不同部位的感染,临床的表现并不尽相同。例如鼻咽部的感染,分泌物刺激的咳嗽,常常以夜间为主;副鼻窦炎,除了持续性咳嗽外,常常伴有鼻窦的压痛;而咽炎除了咳嗽外,咽部痒和干燥的症状比较明显;小儿的喉炎则表现为特殊的嘶哑,类似于破竹样咳嗽。经常会伴随咽炎,性病毒性咽炎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疼痛不持久,也不突出。当有咽下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时可有发热和乏力。体检咽部明显充血和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腺病毒咽炎可伴有眼结合膜炎。
3.5 治療原则: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殊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休息、戒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治继发细菌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严重或年老体弱者。
3.5.1 对症治疗:高热与身体疼痛较重者可用解热镇痛药,但应防止出汗较多所致的虚脱,在儿童中禁用阿司匹林,防止Reve综合征的发生。干咳者可用咳必清、棕色合剂或可待因。高热、中毒症状较重者,应予以输液与物理降温,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有继发细菌感染时,针对病原菌及早使用适宜的抗菌药物。中药如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在发病最初1~2日使用,可减轻症状,但无抗病毒作用。
3.5.2 抗生素治疗:如有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1)青霉素640万~960万U/d,分为2~4次静脉滴注。(2)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轻氨苄每次0.5 g,口服,每日3次;或头孢唑啉4-6g/d,分为2~3次静脉滴注;或头孢拉定3-4 g/d,分为2~3次静脉滴注。(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2g/d。分4次口服;或1~2g/d。静脉滴注;或罗红霉素0.15 g,口服,每日2次;或阿奇霉素0.5 g,口服。每日1次:(4)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每次0.4 g。静脉滴注,每口 1次;或环丙沙星,每次0.4 g,静脉滴注,每日 1次。
3.5.3 抗病毒药物治疗:早期应用抗病毒药有一定效果。可减少病毒的排毒量,抑制病毒复制,减轻临床症状,并防止病毒向下呼吸道蔓延导致肺炎等并发症:(1)金刚烷胺:为M2离子通道阻滞剂,可阻断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抑制病毒复制,对甲型流感有效。发病48小时内用药效果好。用量:成人为每日100~200 mg,老人每日100 mg,儿童为4-5 mg/(kg•d);用法:分2次口服,疗程5日;不良反应:口干、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2)甲基金刚烷胺用量:100-200 mg/d,分2次口服,其抗病毒活性比金刚烷胺高2-4倍,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
3.5.4 中医中药治疗:可选用中成药有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次10 ml,口服,每日3次;或双黄连口服液每次10-20 ml,口服,每日3次。流行性感冒。
3.6 小结: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多样,在诊断过程中要在充分了解病史,认真查体,并做必要的化验检查和特殊检查,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避免误诊,为治疗打下基础。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治疗时必须明确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以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该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和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感染。该病预后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现就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门诊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50例患者临床诊治进行分析。
关键词:抗生素;上呼吸道感染
【中图分类号】R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5-0046-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采用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均根据临床症状,采用问诊的方法了解原因,对有明确传染源者作为被感染因素统计。患者中,咽炎、咽峡炎占47.3%,急性咽扁桃体炎占35.5%,急性喉炎,渗出性扁桃体炎共计占比17.2%。
1.2 治疗方法:按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采用抗生素治疗,主要采用口服或静脉滴注P一内酞胺类抗生素,有过敏史者选用大环内醋类抗菌,口服板兰根冲剂等。
2 结果 本组50例,其中治愈19例,显效25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92%。
3 讨论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该病起病急,有传染性,症状易变,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较轻。有畏寒、高热(39-40℃),全身不适,腰背四肢酸痛,乏力,头痛、头昏,喷嚏、鼻塞、流涕、咽痛、干咳、少痰。查体呈重病容,衰弱无力,面潮红,鼻咽部充血水肿,肺下部有少量湿一叩音或哮鸣音。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若继发细菌感染可有黄脓痰、铁锈痰、血痰、胸痛,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增多,病程3-5d。
3.1 咽炎型:好发于冬春季节,以咽部炎症为主,可有咽部不适、发痒、灼热感、咽痛等,可伴有发热、乏力等。检查时有咽部明显充血、水肿,淋巴结肿大下并有触痛。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病毒分离多为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3.2 疹性咽峡炎型多发于夏季,常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咽痛程度较重,多伴有发热,病程约1周,有咽部充血软鳄、鳄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疤疹及表溃疡,周围环绕红晕。病毒分离多为柯萨奇病毒。
3.3 咽结膜热型常发生于夏季,游泳中传播,儿童多见,有咽痛、畏光、流泪、眼部发痒、发热等症状,病程约4-6 d。咽腔及结合膜明显充血等体征,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病毒分离多为腺病毒及柯萨奇病毒。
3.4 临床表现:上呼吸道不同部位的感染,临床的表现并不尽相同。例如鼻咽部的感染,分泌物刺激的咳嗽,常常以夜间为主;副鼻窦炎,除了持续性咳嗽外,常常伴有鼻窦的压痛;而咽炎除了咳嗽外,咽部痒和干燥的症状比较明显;小儿的喉炎则表现为特殊的嘶哑,类似于破竹样咳嗽。经常会伴随咽炎,性病毒性咽炎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疼痛不持久,也不突出。当有咽下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时可有发热和乏力。体检咽部明显充血和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腺病毒咽炎可伴有眼结合膜炎。
3.5 治療原则: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殊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休息、戒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治继发细菌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严重或年老体弱者。
3.5.1 对症治疗:高热与身体疼痛较重者可用解热镇痛药,但应防止出汗较多所致的虚脱,在儿童中禁用阿司匹林,防止Reve综合征的发生。干咳者可用咳必清、棕色合剂或可待因。高热、中毒症状较重者,应予以输液与物理降温,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有继发细菌感染时,针对病原菌及早使用适宜的抗菌药物。中药如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在发病最初1~2日使用,可减轻症状,但无抗病毒作用。
3.5.2 抗生素治疗:如有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1)青霉素640万~960万U/d,分为2~4次静脉滴注。(2)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轻氨苄每次0.5 g,口服,每日3次;或头孢唑啉4-6g/d,分为2~3次静脉滴注;或头孢拉定3-4 g/d,分为2~3次静脉滴注。(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2g/d。分4次口服;或1~2g/d。静脉滴注;或罗红霉素0.15 g,口服,每日2次;或阿奇霉素0.5 g,口服。每日1次:(4)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每次0.4 g。静脉滴注,每口 1次;或环丙沙星,每次0.4 g,静脉滴注,每日 1次。
3.5.3 抗病毒药物治疗:早期应用抗病毒药有一定效果。可减少病毒的排毒量,抑制病毒复制,减轻临床症状,并防止病毒向下呼吸道蔓延导致肺炎等并发症:(1)金刚烷胺:为M2离子通道阻滞剂,可阻断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抑制病毒复制,对甲型流感有效。发病48小时内用药效果好。用量:成人为每日100~200 mg,老人每日100 mg,儿童为4-5 mg/(kg•d);用法:分2次口服,疗程5日;不良反应:口干、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2)甲基金刚烷胺用量:100-200 mg/d,分2次口服,其抗病毒活性比金刚烷胺高2-4倍,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
3.5.4 中医中药治疗:可选用中成药有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次10 ml,口服,每日3次;或双黄连口服液每次10-20 ml,口服,每日3次。流行性感冒。
3.6 小结: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多样,在诊断过程中要在充分了解病史,认真查体,并做必要的化验检查和特殊检查,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避免误诊,为治疗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