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培养。作为数学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找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统一。
1 煽情——拨动“兴趣”之弦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理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能够满意地解决。《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就必须充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煽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新知的陌生感和畏惧感。
1.1 谈话煽情, 乐在其中
一堂课的开头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新课设计中必须重视“导入”这一环节。新课导入如果能做到目的明确,内容定旨、思维定向、情感定调,就能使学生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能动地参与学习。
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采用激情谈话引入新课。课一开始,我满怀激情地与学生进行了谈话。我说:“这节课我们一起完成三件事,好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好!”我接着说:“第一件事是算出我们班的卫生区有多大,行吗?”学生信心十足地答到:“行!” “第二件,讨论几个问题,能不能积极动脑发言呢?”学生响亮地回答:“能!”“第三件,帮学校算出面积是12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和高可能是多少,愿意吗?”学生欣喜地回答:“愿意!”这样,教师用激励简洁的谈话,使师生情感互动,心理交融,形成了轻松、愉快、热烈的气氛,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始终情绪饱满,思维活跃。
1.2 创境煽情,乐此不疲
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架起桥梁。在数学教学中,我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了多种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师生对口令、小鸽子送信等游戏。课件出示题目,左边是7的口诀,右边是算式,请小朋友扮演聪明的小鸽子去送信,把左边的口诀与右边的算式相对应,大家看看小鸽子送对了吗?在游戏中让学生戴上“小鸽子”的头饰,播放轻音乐,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赏识——拉近“情感”之距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人肯定和赏识的欲望,小学生这种心理需要就更为直接,更为强烈。学生特别是在得到教师赏识的良好情绪体验下,必将对面临的问题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
2.1 课堂赏识,激起共鸣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目标的承担者和实现者。因此课堂上学生学得怎样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学习情感的体验,给予积极的肯定和会心的赏识,让学生学习在课堂,成功在课堂。对学生不同的意见或是不成熟的回答,教师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只要你思考了,你就成功了。”所以对于正确、不正确的回答,都要给予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激励,如当学生较好地完成任务时,教师就要及时鼓励:“你完成得真棒!”,“你的想法和老师一样。”当学生的思维有创意时,教师可表扬:“你真了不起,你想到了老师还没有想到呢!”“老师佩服你!”当学生回答得不够完善时,教师可激励:“你回答得不错,还差一点点,再想想。”……当学生回答不对时,也不要忘了激励,既要让学生兴高采烈地站起来,更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地坐下,使学生心中一直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让成功的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的动力。
2.2 作业赏识,春风化雨
批改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一条重要途径。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作业批改时,可采取等级加赏识短语的形式进行评价,如学生作业整洁、美观,就批上“美!老师非常喜欢你的作业!”“你的作业很漂亮”学生解题富有创意就批上“解题小能手”“你真会动脑筋!”;如果做错了,可批上“没关系,你再认真想想,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这些赏识短语虽短,却饱含人文关怀,富有针对性和激励性,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展示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从而激起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主动地快乐地学习。如:我班上原有一位学生平时写字非常糊涂,本子又脏又乱。我多次找他谈心、也跟家长联系了好多次,但收效甚微。有一次他的作业字迹比以往工整了许多,我便在他的作业本批上“原来你的字写得这么漂亮!老师喜欢这样的作业!”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竟改变了他学习数学的态度,第二天他上课认真听讲了,作业也做得更认真了,当时我十分惊喜,“赏识原来如此美丽!”。
3 互动——树立“自信”之心
《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说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求数学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建立自信心,使学生在自信中学习,在成功中发展。
3.1 讨论互动,说中领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折出一个圆的四分之一,并用涂色部分表示出来。一个学生说:“我把一个圆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一。”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错,应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才是这个圆的四份之一。”该生还在平均分这三个字上加重了语气。我积极肯定了他的观点,在如此宽松、民主、自由、讨论互动的氛围中,学生自发地展开了辩论,不仅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又激活了思维,树立了自信。 3.2 操作互动,做中理解
操作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开展的活动,是学生深度思维的表现。每个操作过程对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互动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如教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学生自己自由组合成几个操作组。在实践操作中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操作的数学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发现到: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老师再通过机体的操作,经过了师生的互动,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通过操作互动,自己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 体验——开启“成功”之门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成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正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要素,也是学习动机形成与增强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成功体验,是维持和增强学习动机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发现数学知识、总结数学规律、培养数学素养。
4.1 创造体验,开发潜能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学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探究,不要拘泥于用教师讲解的或者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学生通过 “再创造”,对学习的内容就能真正理解,并且能灵活运用。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可出示下面的探究题:一个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边长6.28厘米的正方形,求这个圆柱的侧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便能想到: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也是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使学生产生创造的冲动,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4.2 生活体验,感受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比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知识后,请同学们帮老师一个忙:老师的客厅有32平方米,要铺上边长为80厘米的正方形磁砖,需要买多少块砖呢?通过让学生对这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总之,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并行,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新时期教育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愉快的课堂,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面对数学,拥有积极的心态学习数学,让学生尽量凸现自己,学生就一定能真正获得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1 煽情——拨动“兴趣”之弦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理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能够满意地解决。《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就必须充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煽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新知的陌生感和畏惧感。
1.1 谈话煽情, 乐在其中
一堂课的开头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新课设计中必须重视“导入”这一环节。新课导入如果能做到目的明确,内容定旨、思维定向、情感定调,就能使学生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能动地参与学习。
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采用激情谈话引入新课。课一开始,我满怀激情地与学生进行了谈话。我说:“这节课我们一起完成三件事,好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好!”我接着说:“第一件事是算出我们班的卫生区有多大,行吗?”学生信心十足地答到:“行!” “第二件,讨论几个问题,能不能积极动脑发言呢?”学生响亮地回答:“能!”“第三件,帮学校算出面积是12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和高可能是多少,愿意吗?”学生欣喜地回答:“愿意!”这样,教师用激励简洁的谈话,使师生情感互动,心理交融,形成了轻松、愉快、热烈的气氛,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始终情绪饱满,思维活跃。
1.2 创境煽情,乐此不疲
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架起桥梁。在数学教学中,我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了多种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师生对口令、小鸽子送信等游戏。课件出示题目,左边是7的口诀,右边是算式,请小朋友扮演聪明的小鸽子去送信,把左边的口诀与右边的算式相对应,大家看看小鸽子送对了吗?在游戏中让学生戴上“小鸽子”的头饰,播放轻音乐,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赏识——拉近“情感”之距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人肯定和赏识的欲望,小学生这种心理需要就更为直接,更为强烈。学生特别是在得到教师赏识的良好情绪体验下,必将对面临的问题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
2.1 课堂赏识,激起共鸣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目标的承担者和实现者。因此课堂上学生学得怎样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学习情感的体验,给予积极的肯定和会心的赏识,让学生学习在课堂,成功在课堂。对学生不同的意见或是不成熟的回答,教师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只要你思考了,你就成功了。”所以对于正确、不正确的回答,都要给予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激励,如当学生较好地完成任务时,教师就要及时鼓励:“你完成得真棒!”,“你的想法和老师一样。”当学生的思维有创意时,教师可表扬:“你真了不起,你想到了老师还没有想到呢!”“老师佩服你!”当学生回答得不够完善时,教师可激励:“你回答得不错,还差一点点,再想想。”……当学生回答不对时,也不要忘了激励,既要让学生兴高采烈地站起来,更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地坐下,使学生心中一直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让成功的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的动力。
2.2 作业赏识,春风化雨
批改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一条重要途径。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作业批改时,可采取等级加赏识短语的形式进行评价,如学生作业整洁、美观,就批上“美!老师非常喜欢你的作业!”“你的作业很漂亮”学生解题富有创意就批上“解题小能手”“你真会动脑筋!”;如果做错了,可批上“没关系,你再认真想想,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这些赏识短语虽短,却饱含人文关怀,富有针对性和激励性,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展示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从而激起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主动地快乐地学习。如:我班上原有一位学生平时写字非常糊涂,本子又脏又乱。我多次找他谈心、也跟家长联系了好多次,但收效甚微。有一次他的作业字迹比以往工整了许多,我便在他的作业本批上“原来你的字写得这么漂亮!老师喜欢这样的作业!”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竟改变了他学习数学的态度,第二天他上课认真听讲了,作业也做得更认真了,当时我十分惊喜,“赏识原来如此美丽!”。
3 互动——树立“自信”之心
《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说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求数学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建立自信心,使学生在自信中学习,在成功中发展。
3.1 讨论互动,说中领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折出一个圆的四分之一,并用涂色部分表示出来。一个学生说:“我把一个圆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一。”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错,应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才是这个圆的四份之一。”该生还在平均分这三个字上加重了语气。我积极肯定了他的观点,在如此宽松、民主、自由、讨论互动的氛围中,学生自发地展开了辩论,不仅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又激活了思维,树立了自信。 3.2 操作互动,做中理解
操作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开展的活动,是学生深度思维的表现。每个操作过程对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互动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如教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学生自己自由组合成几个操作组。在实践操作中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操作的数学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发现到: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老师再通过机体的操作,经过了师生的互动,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通过操作互动,自己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 体验——开启“成功”之门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成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正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要素,也是学习动机形成与增强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成功体验,是维持和增强学习动机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发现数学知识、总结数学规律、培养数学素养。
4.1 创造体验,开发潜能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学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探究,不要拘泥于用教师讲解的或者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学生通过 “再创造”,对学习的内容就能真正理解,并且能灵活运用。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可出示下面的探究题:一个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边长6.28厘米的正方形,求这个圆柱的侧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便能想到: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也是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使学生产生创造的冲动,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4.2 生活体验,感受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比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知识后,请同学们帮老师一个忙:老师的客厅有32平方米,要铺上边长为80厘米的正方形磁砖,需要买多少块砖呢?通过让学生对这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总之,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并行,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新时期教育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愉快的课堂,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面对数学,拥有积极的心态学习数学,让学生尽量凸现自己,学生就一定能真正获得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