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时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让学生接近生活,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所必须思考的,因此,我们要结合教材,深化教材内容,采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确实是一门艺术。
一、巧妙导入、质疑激趣,热激活。
如何打响第一枪,使“课伊始趣亦生”,把学生带入一种“心向往之”的教学境界,要求新、求活。但不能故弄玄虚,要像油锅里滴上几滴水一样,把课堂激活。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悬念导入法”、“质疑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实验导入法”、“观察导入法”等多种导入法,力求做到新颖、有趣。例如在五年级上《56个民族56枝花》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问学生,你知道这首歌唱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国有56个民族。“那你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你们想不想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从而进入主题,这是质疑激趣,热激活。
二、善用鼓励、适当评价,暖激活。
鼓励也是一种艺术,当然可以有所侧重,语言鼓励、表情鼓励、动作鼓励等,只要学生接受,师生配合默契,都能收到较好效果,使课堂如沐春风。师生交流默契,经常会充满会意的微笑。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积极,发言大胆、踊跃,学生自然百听不厌。当然还要加上适宜的评价,评价应是一根连缀学生的红线,通过评价牵线搭桥,连缀学习,对学习情境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在五年级上《奔腾的江河》一课中,生模拟导游介绍长江两岸的名胜古迹,在学生生动地介绍四川乐山大佛时,师评价:谢谢你带领大家参观了乐山大佛。在介绍长江入海口城市——上海时,师评价:听了你的介绍,我真想去上海看一看。评价,应该是一束赏识学生的灵光,充满了关爱和呵护,真诚地赏识每一位学生,延伸了学习的热情,做到情动而辞发,使学习过程和谐一体,其乐融融。且要注意评价语言不可单一,“你真棒”左一个、右一个充斥课堂,会造成学生听觉疲劳,应灵活多样,随机应变,注意创新,学生就爱听、想听。
三、添加幽默、语言艺术,巧激活。
幽默同样也是一门艺术,老师不能板着面孔。在课堂显得沉闷时说句歇后语,插个笑话,猜个谜语,用来调节气氛。例如在五年级上《奔腾的江河》一课中,在了解母亲河——黄河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笑话:“音乐课在唱《黄河颂》时,一生唱到风在吼,马在叫,母亲在咆哮……师问,你为什么这样唱,生说黄河是母亲河,母亲是就黄河,音乐老师无语。”在学生一片笑声中,师说,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当然,课堂上的幽默一定要健康、高雅,如果备课时有所设计,使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其效果会更好。从而可以创设宽松融洽的环境,更能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对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四、引入竞赛、动静结合,精激活。
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课堂气氛可想而知。竞赛可分为两组型和多组型,两组型就是把学生一分为二,答问时可以轮流答,也可以出题后抢答,抢答更容易激活课堂,但组织不严密容易造成混乱,需要老师精心组织,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多组型组织起来较麻烦,更需要有周密的安排,应该在竞赛中“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不能把课堂搞成几个尖子生的对擂。
例如,在五年级上《首都——北京》一课中,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北京的资料,并交待下节课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交流。在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轮流介绍我国首都北京,看看哪组收集的资料、图片多,介绍得好,可采用多种形式介绍。歌曲、舞蹈、当导游等,在学生争相介绍北京时,一节课轻松过去,学生对北京的印象也很深刻。
五、走进生活、联系家长,外激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儿童是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学习的,学习是在活动中实现和发展的,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例如在五年级上《英雄的人民》一课中请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军人来给学生讲讲他们当年的英雄事迹,让学生随老军人一起走进战争年代,让学生切实了解到能拥有现在这样美好的生活是中国老一辈多少人的共同努力。这种活动具有整活性,负载的意义是多元的,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发现、去感受,多与家长沟通,共同创造氛围,把课堂内外联系起来。
六、教学中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内激活。
1.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带进课堂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些经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打开学生的心扉,把学生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生活体验带进课堂。
比如,在六年下《熠熠生辉的中西文化》一课中,有一个教学内容是老子的辩证思想。只介绍老子和他《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很枯燥,如果教学中结合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试着用辩证的思想讨论“如何对待一次好成绩”、“如何对待一次坏成绩”、“如何看待家庭的经济条件”等现实情况,学生会在明理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老子这一思想的博大精深。
2.布置学生做课外调查,了解更多的社会生活。
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做课外的社会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在农村小学上环保内容的课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后向父母调查一下在他们小时候:每人有多少耕地?村庄的范围有多大?村子附近是否有小河、小树林?小河里的水是什么样的?树林中有哪些小动物?井有多深?……再对比一下现在的情况,这样的调查结果很有说服力。
总之,作为一位品德老师,同样也要努力思考、认真探索,使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既会学,又乐学。
一、巧妙导入、质疑激趣,热激活。
如何打响第一枪,使“课伊始趣亦生”,把学生带入一种“心向往之”的教学境界,要求新、求活。但不能故弄玄虚,要像油锅里滴上几滴水一样,把课堂激活。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悬念导入法”、“质疑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实验导入法”、“观察导入法”等多种导入法,力求做到新颖、有趣。例如在五年级上《56个民族56枝花》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问学生,你知道这首歌唱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国有56个民族。“那你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你们想不想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从而进入主题,这是质疑激趣,热激活。
二、善用鼓励、适当评价,暖激活。
鼓励也是一种艺术,当然可以有所侧重,语言鼓励、表情鼓励、动作鼓励等,只要学生接受,师生配合默契,都能收到较好效果,使课堂如沐春风。师生交流默契,经常会充满会意的微笑。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积极,发言大胆、踊跃,学生自然百听不厌。当然还要加上适宜的评价,评价应是一根连缀学生的红线,通过评价牵线搭桥,连缀学习,对学习情境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在五年级上《奔腾的江河》一课中,生模拟导游介绍长江两岸的名胜古迹,在学生生动地介绍四川乐山大佛时,师评价:谢谢你带领大家参观了乐山大佛。在介绍长江入海口城市——上海时,师评价:听了你的介绍,我真想去上海看一看。评价,应该是一束赏识学生的灵光,充满了关爱和呵护,真诚地赏识每一位学生,延伸了学习的热情,做到情动而辞发,使学习过程和谐一体,其乐融融。且要注意评价语言不可单一,“你真棒”左一个、右一个充斥课堂,会造成学生听觉疲劳,应灵活多样,随机应变,注意创新,学生就爱听、想听。
三、添加幽默、语言艺术,巧激活。
幽默同样也是一门艺术,老师不能板着面孔。在课堂显得沉闷时说句歇后语,插个笑话,猜个谜语,用来调节气氛。例如在五年级上《奔腾的江河》一课中,在了解母亲河——黄河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笑话:“音乐课在唱《黄河颂》时,一生唱到风在吼,马在叫,母亲在咆哮……师问,你为什么这样唱,生说黄河是母亲河,母亲是就黄河,音乐老师无语。”在学生一片笑声中,师说,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当然,课堂上的幽默一定要健康、高雅,如果备课时有所设计,使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其效果会更好。从而可以创设宽松融洽的环境,更能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对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四、引入竞赛、动静结合,精激活。
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课堂气氛可想而知。竞赛可分为两组型和多组型,两组型就是把学生一分为二,答问时可以轮流答,也可以出题后抢答,抢答更容易激活课堂,但组织不严密容易造成混乱,需要老师精心组织,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多组型组织起来较麻烦,更需要有周密的安排,应该在竞赛中“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不能把课堂搞成几个尖子生的对擂。
例如,在五年级上《首都——北京》一课中,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北京的资料,并交待下节课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交流。在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轮流介绍我国首都北京,看看哪组收集的资料、图片多,介绍得好,可采用多种形式介绍。歌曲、舞蹈、当导游等,在学生争相介绍北京时,一节课轻松过去,学生对北京的印象也很深刻。
五、走进生活、联系家长,外激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儿童是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学习的,学习是在活动中实现和发展的,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例如在五年级上《英雄的人民》一课中请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军人来给学生讲讲他们当年的英雄事迹,让学生随老军人一起走进战争年代,让学生切实了解到能拥有现在这样美好的生活是中国老一辈多少人的共同努力。这种活动具有整活性,负载的意义是多元的,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发现、去感受,多与家长沟通,共同创造氛围,把课堂内外联系起来。
六、教学中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内激活。
1.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带进课堂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些经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打开学生的心扉,把学生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生活体验带进课堂。
比如,在六年下《熠熠生辉的中西文化》一课中,有一个教学内容是老子的辩证思想。只介绍老子和他《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很枯燥,如果教学中结合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试着用辩证的思想讨论“如何对待一次好成绩”、“如何对待一次坏成绩”、“如何看待家庭的经济条件”等现实情况,学生会在明理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老子这一思想的博大精深。
2.布置学生做课外调查,了解更多的社会生活。
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做课外的社会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在农村小学上环保内容的课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后向父母调查一下在他们小时候:每人有多少耕地?村庄的范围有多大?村子附近是否有小河、小树林?小河里的水是什么样的?树林中有哪些小动物?井有多深?……再对比一下现在的情况,这样的调查结果很有说服力。
总之,作为一位品德老师,同样也要努力思考、认真探索,使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既会学,又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