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扬州市江都区公安民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招录来源的公安民警就警察职业认同感问题进行研究,对问卷采用了图表法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作出了相关数据结论,并对提高警察职业认同感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不同招录来源 公安民警 职业认同感 对比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不同招录来源的公安民警职业认同感对比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鹏烽、徐凌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警务技战术系。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4-213-03
一个形成了较高职业认同感的警察有利于成功扮演警察的角色,履行人民警察的使命,积极地去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感受公安工作带给他的满足和幸福感。反之,若缺少警察职业认同感,警察在工作中就会出现自我角色不清、行为认识偏差,对警察这一职业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 目前警察的招录渠道多样化,因此,对比研究不同招录来源的公安民警警察职业认同感更有助于我们去分析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此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警察职业认同感。
一、 警察职业认同感
“认同”译自英文“identity”(在汉语界,“identity”也被译作“身份”、“同一性”),简金斯(Jenkins) 对“认同”一词的英文含义做了考察,指出它具有两个意义:第一,同一性,即两者之间的相同或者同一。第二,独特性,它表现为在时间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车文博主编的《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对职业认同的界定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感会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 综合以上观点,职业认同的关键点在于对这项职业是否认可,从内心是否能接受这份职业。警察职业认同即警察在社会生活中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公安工作的一种内在接纳,是否能正确的扮演好警察这一角色。 笔者以为,在职业认同过程中:如果能够从警察日常工作中逐渐发展,并且很好的扮演自身的角色,表现出对公安工作热爱的态度,宏观上就表现为职业认同程度高;在此过程中,部分公安民警可能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产生了偏差,表现出对从事的日常公安工作抵触或者消极的态度,宏观上表现为职业认同程度低。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社会矛盾不断凸显,严重暴力案件的日益猖獗,尤其是暴力袭警案件的增长,对社会治安造成破坏的同时,也给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和自身安全的防护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使得警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同时。我国警察工作繁重,涉及警察职能管辖的范围过宽,福利制度尚未完全完善,警察执法保障力度也略显不够,这些都造成警察职业幸福感和荣誉感明显降低。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复杂且多变,导致基层警力不足,当前警察学历教育无法满足需要,从而大规模的通过社会招录来源满足警力。目前招警来源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警校毕业生,社会招考(专指普通高校毕业生),军队转业人员,其他方式(专指从其他公务员队伍中转入)。
二、数据分析
(一)问卷的基本情况
此次问卷调查针对不同招录来源的公安民警职业认同感对比研究,选取扬州市江都区为样本,共发放问卷25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18份。統计如下:
(二)警察的职业意愿和职业期望分析
1.您为何选择这份工作:
数据显示,公安民警对于休息时间有强烈的诉求。有调查显示中国一线民警平均每天工作11-15 小时,平均3 周才能休息1 天,公安民警反应工作强度大,长时间的面对繁杂的公安工作,会出现疲劳、精神恍惚的现象。而我国现行的《人民警察法》第五章以及《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六章中对警察福利待遇制度的规定较为宽泛,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较难真正惠及一线民警。笔者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给予一线民警适当的休假时间,确保休假制度实施,既有利于民警调整身心,提高职业满足感和认同感,又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由表可知,社会招录来源的民警由于之前的专业与公安专业相关度较远,更多的希望自己能通过培训提升自己业务实践能力。另外,在与公安民警访谈过程中得知,由于民警在处理日常民众纠纷时,不可能都做到尽善人意,因此一部分民警希望在平常公安工作中能够妥善处理民众纠纷,维护好警民关系。
(三)警察的职业地位分析
警察的社会地位:
由上表可知,无论是何种招录来源,整体上认为警察的社会地位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作为基层执法的代表,警察本身的工作繁琐而庞杂,另一方面,警察的基本职能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警察本身也是一项需要相当耐心的工作。但是,由于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警察工作在成为社会舆论监督中心的同时,其不到位之处也易被媒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放大,势必给警察形象的塑造带来一定的压力,影响了对于警察社会地位的评价和认可。这就对警察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作为警察更加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提高社会认可度。 (四)警察的职业意志分析
在调查中,对于是否想转行这个问题,无论是纵横向比较,军队转业所占比例远远高出其他三个来源的民警,由此可见,大部分军队转业的民警都考虑过转行,因其在选择职业时就业面有限而没有过多考虑对该职业的热爱,对警察职业的认同感不高。相较而言,警校毕业生则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而社会招考的人员则很大一部分出于职业的稳定使他们选择了这份工作。
三、数据结论
从职业意愿方面来看,在四种不同招录来源民警中,警校毕业生公安民警个人荣誉感较强,警察意识较高;非警校毕业生来源中在选择警察这份工作时兼顾了工作的稳定和家庭这两点因素,在警察意识方面相对较弱,且荣誉感有所欠缺。对于职业期望,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公安民警对警察工作的休假制度反应比较强烈,希望能够得到一定的休息时间;而社会招录来源中的公安民警最期待的是得到一定的培训,提高业务实践能力;四种不同来源的公安民警对处理日常民众的纠纷和救助问题的关注度都不高,可見民警对日常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倦怠感,该情况应当引起关注并有待改善。在关于对职业地位的看法中,多数公安民警认为警察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面对日渐猖獗的暴力袭警事件和当前民众法治观念处于上升时期,警察作为一个执法者的身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反观在社会招录来源中的公安民警,部分人认为警察这份工作应该跟其余工作等同,不应该特殊化。从职业效能来看,大多数民警在工作期间保持热情积极的态度,高效处理案件,履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部分民警偶尔甚至经常产生厌倦感,很可能影响处理案件的效率,有悖坚持从群众出发,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工作要求。以上数据凸显了部分民警缺乏职业认同感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在职业意志方面。从四种不同来源来看,从军队转业的公安民警有离职意愿的人数比较多,警校毕业生和社会招录的部分公安民警表示仍会坚持这份工作,而在其他来源中处于观望状态的公安民警则占了很大的比例。
四、提高警察职业认同感建议
(一)增强人民警察意识,提高警察荣誉感
党和人民赋予了人民警察打击违法犯罪、保卫人民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历史使命,一方面要时刻提醒广大民警牢记入警誓言,提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处处以人民警察和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名深受群众爱戴的人民警察。另一方面要有意识树立榜样,培养典型,使先进警察精神形象化、具体化,使得民警在无形中感到有形,有学习、追赶的目标,熏陶和培养民警形成先进精神意识,从而增强警察精神的可信性和感召力,提高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威望与地位,激励广大民警为公安事业奋斗终身。
(二)重视从优待警,力争保障有力
公安物质基础建设是公安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的重要保障,物质保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安战斗力和民警职业认同感的强弱,影响警察队伍的稳定。在强调政治建警、从严治警的同时,从优待警一样不可忽视。警察同样有精神和物质的需要,公安民警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超负荷工作状态,更加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因此,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拓宽民警的诉求渠道,及时了解民警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进一步解决民警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为民警尽量多争取政治、经济待遇,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后顾之忧,增强广大民警的职业荣誉感,体现人生的价值。
(三)正确疏导和组织公安舆论,提高警察自身素质
群众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的舆论往往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主观情绪化,由于他们年龄、知识结构、职业身份等不同,因此他们的议论和意见就有积极与消极、全面与片面、正面与负面之分,加之当前网络技术和媒体的发展,警察工作常常被放在舆论的显微镜下扩大,给警察的形象产生了严重影响,也给民警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因此,公安机关要重视公安舆论疏导,通过正面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公安工作,理解和支持公安民警,同时公安民警也要认清自身职责,牢记自身宗旨,提高自身素养,形成有利于促进公安事业发展的正确舆论氛围,维护公安民警的形象。
(四)营造浓厚的警营文化氛围,极大丰富民警的业余文化生活
公安文化是促进政治建警的重要手段,优秀的公安文艺作品可以帮助民警认识自我人生价值,从美和艺术的角度使民警在收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同时,又得到心灵和精神上的荡涤和振奋,因此各级在公安机关应重视警营文化的培育,适时组织民警开展文娱、体育活动,陶冶其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他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头脑得到清醒,心理感到愉悦,性情得到放松,在强化了团队精神的同时提高职业认同感。
注释:
张佳佳.对提高警察职业认同感的思考.湖北警官学院报.2012(7).157.
Jenkins, Richard. Social Identity. London: Routlelge Publishing Group, 1996.3-4.
车文博.心里咨询大百科全书(第1版).杭州:浙江科学出版社.2001.556.
张承先、王军、满俊.内地与香港警察福利待遇保障之比较.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12(5).6-10.
参考文献:
[1]公安部赴港执法规范化教官研修团、马建文、孙萍.香港警察管理、执法训练对我公安队伍培训的启示.法治论坛.2010(1).
关键词 不同招录来源 公安民警 职业认同感 对比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不同招录来源的公安民警职业认同感对比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鹏烽、徐凌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警务技战术系。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4-213-03
一个形成了较高职业认同感的警察有利于成功扮演警察的角色,履行人民警察的使命,积极地去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感受公安工作带给他的满足和幸福感。反之,若缺少警察职业认同感,警察在工作中就会出现自我角色不清、行为认识偏差,对警察这一职业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 目前警察的招录渠道多样化,因此,对比研究不同招录来源的公安民警警察职业认同感更有助于我们去分析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此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警察职业认同感。
一、 警察职业认同感
“认同”译自英文“identity”(在汉语界,“identity”也被译作“身份”、“同一性”),简金斯(Jenkins) 对“认同”一词的英文含义做了考察,指出它具有两个意义:第一,同一性,即两者之间的相同或者同一。第二,独特性,它表现为在时间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车文博主编的《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对职业认同的界定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感会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 综合以上观点,职业认同的关键点在于对这项职业是否认可,从内心是否能接受这份职业。警察职业认同即警察在社会生活中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公安工作的一种内在接纳,是否能正确的扮演好警察这一角色。 笔者以为,在职业认同过程中:如果能够从警察日常工作中逐渐发展,并且很好的扮演自身的角色,表现出对公安工作热爱的态度,宏观上就表现为职业认同程度高;在此过程中,部分公安民警可能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产生了偏差,表现出对从事的日常公安工作抵触或者消极的态度,宏观上表现为职业认同程度低。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社会矛盾不断凸显,严重暴力案件的日益猖獗,尤其是暴力袭警案件的增长,对社会治安造成破坏的同时,也给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和自身安全的防护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使得警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同时。我国警察工作繁重,涉及警察职能管辖的范围过宽,福利制度尚未完全完善,警察执法保障力度也略显不够,这些都造成警察职业幸福感和荣誉感明显降低。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复杂且多变,导致基层警力不足,当前警察学历教育无法满足需要,从而大规模的通过社会招录来源满足警力。目前招警来源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警校毕业生,社会招考(专指普通高校毕业生),军队转业人员,其他方式(专指从其他公务员队伍中转入)。
二、数据分析
(一)问卷的基本情况
此次问卷调查针对不同招录来源的公安民警职业认同感对比研究,选取扬州市江都区为样本,共发放问卷25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18份。統计如下:
(二)警察的职业意愿和职业期望分析
1.您为何选择这份工作:
数据显示,公安民警对于休息时间有强烈的诉求。有调查显示中国一线民警平均每天工作11-15 小时,平均3 周才能休息1 天,公安民警反应工作强度大,长时间的面对繁杂的公安工作,会出现疲劳、精神恍惚的现象。而我国现行的《人民警察法》第五章以及《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六章中对警察福利待遇制度的规定较为宽泛,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较难真正惠及一线民警。笔者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给予一线民警适当的休假时间,确保休假制度实施,既有利于民警调整身心,提高职业满足感和认同感,又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由表可知,社会招录来源的民警由于之前的专业与公安专业相关度较远,更多的希望自己能通过培训提升自己业务实践能力。另外,在与公安民警访谈过程中得知,由于民警在处理日常民众纠纷时,不可能都做到尽善人意,因此一部分民警希望在平常公安工作中能够妥善处理民众纠纷,维护好警民关系。
(三)警察的职业地位分析
警察的社会地位:
由上表可知,无论是何种招录来源,整体上认为警察的社会地位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作为基层执法的代表,警察本身的工作繁琐而庞杂,另一方面,警察的基本职能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警察本身也是一项需要相当耐心的工作。但是,由于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警察工作在成为社会舆论监督中心的同时,其不到位之处也易被媒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放大,势必给警察形象的塑造带来一定的压力,影响了对于警察社会地位的评价和认可。这就对警察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作为警察更加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提高社会认可度。 (四)警察的职业意志分析
在调查中,对于是否想转行这个问题,无论是纵横向比较,军队转业所占比例远远高出其他三个来源的民警,由此可见,大部分军队转业的民警都考虑过转行,因其在选择职业时就业面有限而没有过多考虑对该职业的热爱,对警察职业的认同感不高。相较而言,警校毕业生则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而社会招考的人员则很大一部分出于职业的稳定使他们选择了这份工作。
三、数据结论
从职业意愿方面来看,在四种不同招录来源民警中,警校毕业生公安民警个人荣誉感较强,警察意识较高;非警校毕业生来源中在选择警察这份工作时兼顾了工作的稳定和家庭这两点因素,在警察意识方面相对较弱,且荣誉感有所欠缺。对于职业期望,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公安民警对警察工作的休假制度反应比较强烈,希望能够得到一定的休息时间;而社会招录来源中的公安民警最期待的是得到一定的培训,提高业务实践能力;四种不同来源的公安民警对处理日常民众的纠纷和救助问题的关注度都不高,可見民警对日常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倦怠感,该情况应当引起关注并有待改善。在关于对职业地位的看法中,多数公安民警认为警察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面对日渐猖獗的暴力袭警事件和当前民众法治观念处于上升时期,警察作为一个执法者的身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反观在社会招录来源中的公安民警,部分人认为警察这份工作应该跟其余工作等同,不应该特殊化。从职业效能来看,大多数民警在工作期间保持热情积极的态度,高效处理案件,履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部分民警偶尔甚至经常产生厌倦感,很可能影响处理案件的效率,有悖坚持从群众出发,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工作要求。以上数据凸显了部分民警缺乏职业认同感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在职业意志方面。从四种不同来源来看,从军队转业的公安民警有离职意愿的人数比较多,警校毕业生和社会招录的部分公安民警表示仍会坚持这份工作,而在其他来源中处于观望状态的公安民警则占了很大的比例。
四、提高警察职业认同感建议
(一)增强人民警察意识,提高警察荣誉感
党和人民赋予了人民警察打击违法犯罪、保卫人民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历史使命,一方面要时刻提醒广大民警牢记入警誓言,提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处处以人民警察和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名深受群众爱戴的人民警察。另一方面要有意识树立榜样,培养典型,使先进警察精神形象化、具体化,使得民警在无形中感到有形,有学习、追赶的目标,熏陶和培养民警形成先进精神意识,从而增强警察精神的可信性和感召力,提高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威望与地位,激励广大民警为公安事业奋斗终身。
(二)重视从优待警,力争保障有力
公安物质基础建设是公安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的重要保障,物质保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安战斗力和民警职业认同感的强弱,影响警察队伍的稳定。在强调政治建警、从严治警的同时,从优待警一样不可忽视。警察同样有精神和物质的需要,公安民警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超负荷工作状态,更加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因此,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拓宽民警的诉求渠道,及时了解民警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进一步解决民警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为民警尽量多争取政治、经济待遇,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后顾之忧,增强广大民警的职业荣誉感,体现人生的价值。
(三)正确疏导和组织公安舆论,提高警察自身素质
群众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的舆论往往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主观情绪化,由于他们年龄、知识结构、职业身份等不同,因此他们的议论和意见就有积极与消极、全面与片面、正面与负面之分,加之当前网络技术和媒体的发展,警察工作常常被放在舆论的显微镜下扩大,给警察的形象产生了严重影响,也给民警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因此,公安机关要重视公安舆论疏导,通过正面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公安工作,理解和支持公安民警,同时公安民警也要认清自身职责,牢记自身宗旨,提高自身素养,形成有利于促进公安事业发展的正确舆论氛围,维护公安民警的形象。
(四)营造浓厚的警营文化氛围,极大丰富民警的业余文化生活
公安文化是促进政治建警的重要手段,优秀的公安文艺作品可以帮助民警认识自我人生价值,从美和艺术的角度使民警在收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同时,又得到心灵和精神上的荡涤和振奋,因此各级在公安机关应重视警营文化的培育,适时组织民警开展文娱、体育活动,陶冶其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他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头脑得到清醒,心理感到愉悦,性情得到放松,在强化了团队精神的同时提高职业认同感。
注释:
张佳佳.对提高警察职业认同感的思考.湖北警官学院报.2012(7).157.
Jenkins, Richard. Social Identity. London: Routlelge Publishing Group, 1996.3-4.
车文博.心里咨询大百科全书(第1版).杭州:浙江科学出版社.2001.556.
张承先、王军、满俊.内地与香港警察福利待遇保障之比较.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12(5).6-10.
参考文献:
[1]公安部赴港执法规范化教官研修团、马建文、孙萍.香港警察管理、执法训练对我公安队伍培训的启示.法治论坛.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