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有效发展物理阅读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y4486815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什么是物理阅读
  阅读是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它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件既平凡又伟大的事情.是每个人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第一步,发展阅读、提高阅读的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每个人的阅读的方式、习惯和能力都不尽相同,收获也因人而异,有的只是获取一定的信息,而有的可以获得能力的提升.从理论上来说,一个人阅读的越多,他的能力也就会越强,他获取知识的本领也就越强.但事实上好像并非如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有好多的学生不要说通过阅读来解决问题,就连基本的阅读也不会.这里的不会不是说他字不认识,而是指他不能连贯的阅读,也不能获取文字里面最基本、最表面的信息,根本就谈不上通过阅读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如何有效的进行阅读,笔者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要眼到,更是要心到和脑到.笔者给它一个名称为物理阅读,也就是说物理阅读是一种眼到、心到、脑到的阅读,是一种始终带着思考的阅读.要求在阅读的同时将文字内容转变为情景、程序、过程及问题,并且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所阅读的文字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物理阅读是一种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为手段,再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将知识“活”起来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再次笔者结合教学对物理阅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阐述.
  2 如何有效发展物理阅读
  2.1 做到阅读中现题眼——物理初级阅读
  阅读中现题眼,笔者认为这是物理阅读的初级阶段.如果在阅读过程中这点都没有做到,那么这种阅读就是无效的阅读,是浪费时间的阅读.许多学生审题的能力非常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最基本的阅读能力.甚至是在阅读过程中基本的断句也搞不清楚,造成这种结果可能是一直以来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造成的,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我们的老师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在物理问题的设置中往往是一个情景、事件的过程,如果学生在读题(这也是阅读)过程中不能适当的断句,那么他就很难理解题目的意思,也就不可能想到题目设计者的意图,这就好像是一个口吃的人讲话很难让别人听懂一样.因此我们的学生需要这种顺畅的阅读,需要养成就如两个人面对面交流一样的自然的阅读能力.如何培养这种自然的阅读能力,我觉得在平时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育我们的学生要做到“阅读中现题眼”,能够将题中的一些最基本的信息得出来,这是解决一个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如何培养这一能力,我觉得在平时学生的阅读或审题的过程中应该要求我们的学生养成拿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能够及时的在句子中、问题中的关键之处做出标记.而这些关键的字、词、句就是文章或者是题目的“眼”,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意思的闪光点,它往往会是我们解决问题或者是深入理解的关键点.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桌面边长为L=1.4 m的正方形桌子,桌面离地面高度为h=1.25 m.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可从桌面中心O点以初速v0=2 m/s沿着桌面任意方向运动直至落地.设动摩擦因数μ=0.2(取g=10 m/s2),
  (1)设物块在桌面滑动距离为s,求物块刚离开桌面时的速度v与s的关系.
  (2)物块在桌面滑动距离s为多大时,物块水平运动距离最大?最大距离为多少?
  拿到题目后,对于题目的第一遍阅读的过程中,要将题目当中表示物理概念的关键词也即是“题眼”突出来,用笔做出标记.即突出:“沿着桌面任意方向运动”、“直至落地”、“动摩擦因数”, “在桌面滑动距离为s”、“刚离开桌面时” 、“v与s的关系” “水平运动距离”、“最大”.这些是题目给出的条件,也是设计者要求我们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的同学在读题的过程中自然得到的重要信息,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2.2 做到阅读中现情景——物理思维阅读
  如果在阅读中能够展现文字所描述的情景,说明阅读能力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是思维阅读.就如两个人交流,相互之间想知道对方所表达的事件过程一样,我们的阅读是想理解作者的深层表述.要明确阅读是为了理解,理解不仅仅是文字的表面意思,有时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需要我们做一些上下前后、古今中外、理想现实、时间空间、整体局部等等之间的联系.在这个信息高度发展不断膨胀的时代,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它迫切的需要我们教师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利用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这种在阅读中通过联系展现出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情景的能力.
  例如还是对于上面所例举的问题,通过对题目的第一遍的阅读,标出“题眼”后设计者所描述的意图基本展现,接下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提醒我们的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将物体的运动的情景展现于脑中.本题中物体的运动在脑中情景:有一个立体的物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离开桌面做平抛运动.对于这个问题的情景展现难度并不很大,我们的学生甚至根本察觉不到这一环节.但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认识的这个环节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培养我们学生的相互联系的能力、空间时间想象能力、建模的能力的有效的、重要的途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经常如此提醒我们的同学分析思考问题的话,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是非常幸福.如果能够将这样考虑问题的方法养成一种习惯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将来一定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社会人.
  2.3 做到阅读中现图景——物理深层阅读
  利用图像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可以将一些问题的规律性直观的显现出来;可以将复杂的、看似毫无规律的事件的事件显得有法可依;甚至可以将事件发展的走向显得毫无悬念.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方法.假如说我们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养成这种利用图像来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的话,就好像给我们的学生安装上两个翅膀一样,我们的学生不仅可以飞的更高、看的更远,而且还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好、学得更轻松.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这种图像处理问题的意识呢?我觉得关键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考虑问题的第一步就应该有这种想法,最好能够形成这种潜意识.我们知道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阅读,也就是说应该在阅读的过程中文字语言所描述的问题展现为有效的图景,这是阅读的更深层次,是深层阅读.   例如上面所举例题中,在审题结束后,结合题眼、联系问题的情景,提醒我们的学生形成如图2.然后结合“直至落地”可知物体要从桌面上离开后要做平抛运动,为了能够让解决问题变得更加有效,最后结合情景形成如图3.
  当然利用图像来分析问题,有时并不是最简单的方法.但对于许多比如多个过程的问题、多个情景的问题、具有周期性的问题等等较为复杂问题,利用图像法就会显示出优越性.培养学生的这种阅读中展现图景的能力,就是帮助我们的学生增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是为我们的学生成就较高的事业、达到较大的成就搭建平台,对我们老师来说这是一件非常伟大的工作.
  2.4 做到阅读中现疑问——物理升华阅读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阅读者不仅仅要理解文字表面所描述的物理意思情景,而应该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思考问题的多种角度对设计者所设计的问题事件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质疑,最终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阅读的层次的升华.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的质疑能力其实就是看待问题的深度广度的体现,这种能力是否具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明一个人是否充满智慧.如何有效的快速的对一个事件作出判断,并相应产生较高较准确的问题的思考的能力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够培养起来的.就好像两个人在交流,要深刻理解对方话语当中的深层内涵就需要一个人有较高的智慧.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独特的思想能力、独立的创造能力的能够提出自己创新的的想法的人.所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想的学生不仅仅是新课标的要求而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提倡我们的学生要敢于质疑,更要经常质疑.我们要告诉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要知道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更是要判断出设计者表达是否准确,或者说是思考这种意思还可以怎样来表达.我们要培养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阅读,更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质疑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充满智慧.
  最典型最直接的就是下面这类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提出和解决问题,据《科技日报》报道,英国伦敦大学科学家最新测算表明,被称为地核的地球最内层的温度可达5500 ℃,这一结果大大高出早先的一些估算.地球内部是一种层状结构,由表及里分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主要由钛元素组成的地核又细分为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其中外核距地球表面约为2900 km,地核距地球表面如此之深,直接测量其温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科学家们提出,如果能估算出地核主要成分铁元素的熔点,特别是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交界处的熔融温度,那么就可以间接得出地核温度的高低.地核中的铁元系处于极高压力压强中,其熔点比其位于地表时的1800 ℃要高出许多,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中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来估算巨大压力下铁的熔点变化情况,研究人员最终估算认为,地核的实际温度可能在5500 ℃.根据上述材料让学生提出几个与上述材料有关的物理知识或方法的问题.
  利用这种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但老师们要注意这样的练习仅仅是一个过程,我们的学生需要的不是就问题提出之后再来提问,而是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就应该有这种潜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更加深刻的看待问题,才能积累起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思想,才能够提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创新的想法,才能成为真正能够推动我们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一种理念:教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知识,更应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培养我们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给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不能使我们的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仅仅当作一种物品储存起来,最后变成沉重的包袱.我们应该教会我们的学生能够自己在对事件的阅读中进行思考,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将学过的知识变成学习新知识一种工具,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我们的学生需要有大量的知识的储备,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更广空间、更长的时间去发展物理阅读,利用更多的方式去阅读更多、更广的知识.
其他文献
阅读是阅读主体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所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是人们从事学习的最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扎实有效开展阅读,对于学生的科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科学概念的理解及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存在思想上不愿意阅读、情感上不喜欢阅读并且阅读的专注性缺乏的现状,经常跳跃性、选择性走马观花般阅读,没有形成科学有
江湖俚语称“烟酒不分家”,高中教学则有“数理不分家”.确实,解决物理问题与数学手段的关系最密切,没有数学基础,物理是不能学好的;但人们不能忽视,物理之与数学,同样有着重要的“反作用力”,这里例说几个,请大家欣赏鉴定并批评指正,共同探讨数理交融教学的得失.  利用重心概念证明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必定相交于一点:  模型为一块均匀三角形薄板,把它平行于一边分割成无数条等间隔条子,则每小条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理念,使科学学习体现趣味性,突出探究性.在初中科学新课程改革走过的12个年头里,无论是两次修改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还是多次修改的初中科学教材,都把学生的实验能力作为极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但是尽管如此,据笔者调查发现,科学老师的实验教学思想、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较以往分科教学时变化不大,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师生共同应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科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数学思想方法与物理教学的联系.笔者认为对于高中物理知识探究而言有两条路是不可缺失的,其一实验探究,另一个则是数学推演.数学思想方法不可被孤立到物理学习之外,应该将其视作为物理学科的重要组分,本文首先就数学思想方法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接着就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简单的阐述,望能有助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着诸如学困生多,课堂积极性不高,整体物理素养水平不理想,以及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等种种困境.作为初中阶段主要学科之一,又是自然学科,物理学科的学习本身具有一定难度但又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任课教师进行反思,不难发现还是应当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本文主要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困境进行阐述,并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情境教学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广泛应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真实再现历史情境,还原历史真相,进而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件本身就具有吸引学生的地方,甚至很多成语典故都由历史故事演化而来的,学生对这些内容都非常感兴趣。实践证明,有趣的历史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使
三角函数求物理量的极值,往往是求出与被求物理量相关的三角函数表达式,经过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化简,再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或不等式等知识进行处理得出结论.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例利用三角函数求解物理极值的问题,以求在教学中能对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有所帮助.  1 利用两角和(差)公式及三角函数有界性求解  三角函数里有很多关系式,如:sin2θ=2sinθ·cosθ、sin2θ cos2θ=1、cos(α-
对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有不少同学感到困难,其中分析U、I的变化量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列出关于电压或电流的函数关系式,再结合数学知识,问题便迎刃而解.我们将这样的问题分为两种典型情况:第一种,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列出关于U的函数关系式;第二种,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列出关于I的函数关系式.  1 根据U的变化列出函数关系式  例题1 如图1所示电路,电源的内
一、职中作文教学应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应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阅读和写作有密切的联系,但两者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阅读侧重在内容的理解、鉴赏诵读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课标指出:初中物理实验“旨在让学生经历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