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课堂是针对第一课堂而言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进行的各类活动。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第一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需求与全面发展的成长需求,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在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建设高校第二课堂的意义
(一)高校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具有开放、灵活、广泛等一系列显著的优势和特点。第二课堂突破了教材的限制,令学生所学的的理论知识可以得到实际运用,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开放。突破了教室的限制,可以令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实现了学习空間和时间的开放。突破了学科专业的限制,给学生提供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平台和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开放。第二课堂形式内容丰富,灵活性高,对学生有较高的吸引力,教育效果较显著。
(二)高校第二课堂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要紧抓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不仅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更要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者刘奇指出,第一课堂是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第二课堂是对诸如情绪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意志品质、实践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在个体的幸福与成功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作为培养非智力因素途径的第二课堂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第二课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设计丰富的课程内容,广泛开展诸如理想信念教育、学术科技竞赛、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文化体育等多项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注重对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完善,从政策、硬件、理念等都给予了相应的支持,第二课堂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兹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对第二课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校历来十分重视第一课堂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第二课堂仍存在忽视。没有将第二课堂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或者纳入也只是走过场。不少高校仍然认为第二课堂只是学生的课余生活,存在对其娱乐化浅层化的误解。有些教师甚至不赞成学生过多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认为是耽误课业,没有意义。因此,高校第二课堂体系缺乏系统科学的设计,管理机制缺乏,缺乏统筹。直接导致第二课堂面临经费、场地不足等困境。大部分高校面临少量的经费和场地,只能供大型活动使用,限制了第二课堂向多向广的发展。
(二)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脱节严重
第二课堂虽然是相对于第一课堂提出来的,二者的育人目标却是一致的,应是紧密关联、互相促进的,目前存在二者严重脱节的状况,没能找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点。第一课堂的授课教师们认识不足,认为第二课堂仅是学生工作部门的内容。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第二课堂的专业运用能力的培养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第二课堂的组织设计者多是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容易将第二课堂完全等同于活动,缺乏系统的设计,使活动过于自由发展。
(三)缺乏系统的设计和考核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缺乏对第二课堂课程的科学设计和组织管理。有些课程没能跟专业很好的结合起来,与第一课堂脱节。有些活动设计中德育内容过多,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有些活动娱乐化倾向严重,缺乏深度和影响力。没有建立制定专门的领导小组,没有系统的内容体系,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学生参与性欠缺,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路径
(一)高校提高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统一部署
高校应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完善,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从高校领导机制入手,建立第二课堂领导班子,建立管理机制,统一部署。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该校建立了第二课堂教育“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的第二课堂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校第二课堂教育工作。
为第二课堂教育提供多方面支持。首先是政策支持,培养教师和学生对于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校师生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力度。其次是加大资金硬件支持。加大对第二课堂的资金支持,可成立第二课堂活动专项资金与管理机构,令第二课堂能够拥有充足的资金去开发展,有足够的物资与场地开展活动。非常重要的是,高校应为为第二课堂搭建更多平台,加强第二课堂实践基地建设。如依托党建办公室构建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如依托科研处、教务处构建科技学术平台,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学术能力。最后是人员支持。学校层面应注重第二课堂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号召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教育,并将其工作任务转化成可计量的工作量,聘请校内外知名教师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提升第二课堂内容层次。学校对第二课堂的统一部署管理可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各方面保障,促进第二课堂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二)完善高校第二课堂体系建设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整体设计和建构。需要学校层面统一部署,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联动各院系各部门,以专业为载体,构建第二课堂体系。
首先是内容体系建设。要注重第二课堂的总体内容设计。高校应响应社会与时代对高校人才的需求,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落实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如北京化工大学制定了《本科生第二课堂培养计划》,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育,如本科生一年级为基础教育阶段,重视正心修身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建设;本科二年级为巩固教育阶段、三年级为深化教育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四年级为毕业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培养计划,北化工大学还制定了《本科生第二课堂教学大纲》,对课程基本内容、重点难点、考核方法等都有详细的阐述。学者刘奇认为应建立六大模块,即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模块、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模块、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模块、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模块、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模块、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模块。学者刘兵则是根据不同领域如科技领域、人文艺术领域、社会实践、职业发展和公益服务领域构建第二课堂体系。
其次是考核评价体系建设。高校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热情下,缺乏对现有第二课堂质量的评估机制。《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应将第二课堂的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整体框架。高校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从学校、院系、学生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考查学生对于第二课堂内容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第二课堂的质量效果。
部分高校并没有形成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系统考核的机制,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组织方推进工作困难。高校应建立第二课堂学分制,科学进行学分设置。学者高璐璐认为可依据第二课堂内容的持续时间和难度进行赋分,可以从德智体美四大方面进行分类,且需要对学生修习学分的数量进行规定。为使学生积极均衡的参加第二课堂不同类别的课程,设计学分也需要科学合理,可对学生需获得不同类别第二课堂学分做出明确规定。为了鼓励学生多参与第二课堂,可以考虑将第二课堂学分的成绩与奖学金挂钩,增加第二课堂在学生综合测评中的分量。
一、建设高校第二课堂的意义
(一)高校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具有开放、灵活、广泛等一系列显著的优势和特点。第二课堂突破了教材的限制,令学生所学的的理论知识可以得到实际运用,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开放。突破了教室的限制,可以令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实现了学习空間和时间的开放。突破了学科专业的限制,给学生提供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平台和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开放。第二课堂形式内容丰富,灵活性高,对学生有较高的吸引力,教育效果较显著。
(二)高校第二课堂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要紧抓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不仅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更要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者刘奇指出,第一课堂是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第二课堂是对诸如情绪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意志品质、实践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在个体的幸福与成功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作为培养非智力因素途径的第二课堂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第二课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设计丰富的课程内容,广泛开展诸如理想信念教育、学术科技竞赛、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文化体育等多项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注重对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完善,从政策、硬件、理念等都给予了相应的支持,第二课堂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兹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对第二课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校历来十分重视第一课堂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第二课堂仍存在忽视。没有将第二课堂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或者纳入也只是走过场。不少高校仍然认为第二课堂只是学生的课余生活,存在对其娱乐化浅层化的误解。有些教师甚至不赞成学生过多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认为是耽误课业,没有意义。因此,高校第二课堂体系缺乏系统科学的设计,管理机制缺乏,缺乏统筹。直接导致第二课堂面临经费、场地不足等困境。大部分高校面临少量的经费和场地,只能供大型活动使用,限制了第二课堂向多向广的发展。
(二)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脱节严重
第二课堂虽然是相对于第一课堂提出来的,二者的育人目标却是一致的,应是紧密关联、互相促进的,目前存在二者严重脱节的状况,没能找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点。第一课堂的授课教师们认识不足,认为第二课堂仅是学生工作部门的内容。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第二课堂的专业运用能力的培养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第二课堂的组织设计者多是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容易将第二课堂完全等同于活动,缺乏系统的设计,使活动过于自由发展。
(三)缺乏系统的设计和考核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缺乏对第二课堂课程的科学设计和组织管理。有些课程没能跟专业很好的结合起来,与第一课堂脱节。有些活动设计中德育内容过多,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有些活动娱乐化倾向严重,缺乏深度和影响力。没有建立制定专门的领导小组,没有系统的内容体系,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学生参与性欠缺,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路径
(一)高校提高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统一部署
高校应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完善,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从高校领导机制入手,建立第二课堂领导班子,建立管理机制,统一部署。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该校建立了第二课堂教育“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的第二课堂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校第二课堂教育工作。
为第二课堂教育提供多方面支持。首先是政策支持,培养教师和学生对于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校师生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力度。其次是加大资金硬件支持。加大对第二课堂的资金支持,可成立第二课堂活动专项资金与管理机构,令第二课堂能够拥有充足的资金去开发展,有足够的物资与场地开展活动。非常重要的是,高校应为为第二课堂搭建更多平台,加强第二课堂实践基地建设。如依托党建办公室构建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如依托科研处、教务处构建科技学术平台,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学术能力。最后是人员支持。学校层面应注重第二课堂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号召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教育,并将其工作任务转化成可计量的工作量,聘请校内外知名教师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提升第二课堂内容层次。学校对第二课堂的统一部署管理可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各方面保障,促进第二课堂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二)完善高校第二课堂体系建设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整体设计和建构。需要学校层面统一部署,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联动各院系各部门,以专业为载体,构建第二课堂体系。
首先是内容体系建设。要注重第二课堂的总体内容设计。高校应响应社会与时代对高校人才的需求,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落实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如北京化工大学制定了《本科生第二课堂培养计划》,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育,如本科生一年级为基础教育阶段,重视正心修身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建设;本科二年级为巩固教育阶段、三年级为深化教育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四年级为毕业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培养计划,北化工大学还制定了《本科生第二课堂教学大纲》,对课程基本内容、重点难点、考核方法等都有详细的阐述。学者刘奇认为应建立六大模块,即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模块、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模块、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模块、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模块、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模块、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模块。学者刘兵则是根据不同领域如科技领域、人文艺术领域、社会实践、职业发展和公益服务领域构建第二课堂体系。
其次是考核评价体系建设。高校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热情下,缺乏对现有第二课堂质量的评估机制。《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应将第二课堂的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整体框架。高校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从学校、院系、学生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考查学生对于第二课堂内容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第二课堂的质量效果。
部分高校并没有形成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系统考核的机制,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组织方推进工作困难。高校应建立第二课堂学分制,科学进行学分设置。学者高璐璐认为可依据第二课堂内容的持续时间和难度进行赋分,可以从德智体美四大方面进行分类,且需要对学生修习学分的数量进行规定。为使学生积极均衡的参加第二课堂不同类别的课程,设计学分也需要科学合理,可对学生需获得不同类别第二课堂学分做出明确规定。为了鼓励学生多参与第二课堂,可以考虑将第二课堂学分的成绩与奖学金挂钩,增加第二课堂在学生综合测评中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