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求异、学会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和互相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多方探讨,初步提出构建“解读历史模式”这一教学方法。“解读历史模式”就是依照某一典型历史问题的解读方法,构建出可供分析、解决其它目标同步到位,从实质上内化其为新的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新课标下的新教材以模块、专题反映人类重要历史内容,“解读历史模式”这一方法有利于新教材的教学活动。
以下为“解读历史模式”的特点及释例:
1. 多角度剖析历史概念的特点。对不同历史概念,由于现行新课标下的新教材直接概述的较粗、较少,故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多挖掘这方面问题,帮助学生把剖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内化其为新的能力。如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产关系三要素的模式去剖析“均田制”:(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以国家掌握一定土地为前提,初期表象为国有,到唐朝中后期,实为私有);(2)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农民地位比奴隶高,可较自由地劳动;(3)产品分配形式:受田者交纳租、调后,余者可自由支配。用这模式,可剖析井田制、王田制、租佃制等。这就达到了《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的教学目的。
2. 灵活多变地比较、提炼理论的特点。这是研究历史最具活力的一着,又是高考较为普遍运用的命题方式。(1)比较历史人物的模式:如比较马克思和洪秀全,可用模式: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行动方向→社会影响。此模式可联系到众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可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此模式也可用于比较列宁和孙中山,或毛泽东与蒋介石等人物。当中,还能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的能力。(2)比较东西方的农业化和工业化成因的模式:地域、意识因素→经济、政治因素→经济发展模式及水平不同。指导学生推理、分析后,便可得出:东方从属于西方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结果。这样可培养学生以史引论的能力。(3)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经济腾飞的共同模式:如比较南韩、新加坡在二战后经济起飞的共同点,可用:初被控制→独立→引进外资、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视科技教育→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腾飞。从中可见重视科教,善于采用先进科技成果,是其共同做法,别的国家可借鉴,如中国。后两模式可使学生实现《历史课程标准》中“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的要求。
3. 锻炼学生思维、语言表达、临场发挥的能力的特点。可用辩论形式解决、消化历史问题的灵活机动的模式。要选用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历史现象,要求学生寻找材料、自由发挥、口头表达及应变能力。在新教材《辛亥革命》一课中,有些学生对教材里关于“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的课文表述提出了疑问。对此,教师应因势利导,重视学生的不同疑问、不同见解,可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设置“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有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同时,教师要把学生的不同疑问、不同见解作为自己讲课的中心议题,引导学生大胆发言,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自主探究获取历史知识。此教学实现了师生互动,突显学生的学习探究性;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能活跃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互相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观察和分析社会的能力。
4. 富有预见性、创新性、思想性的特点。思维创造是人类共有的思维类型之一,是新课标的要求和目的,也是学生走进社会后的一种必备能力。我们可用斯大林总结资产阶级民族形成的五条标准模式:(1)统一的地域;(2)统一的民族经济;(3)统一的市场;(4)统一的语言;(5)统一的民族意识,去分析、预测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统一问题。这问题既可立足现实,又可了解过去,并展望未来,成为一个有预见性、创新性、思想性相结合的典型模式,是一个有巨大发挥余地的大问题。我们还可把这一模式用来分析德意志国家的统一事件。这就把新教材中的《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两个专题联系起来,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以下为“解读历史模式”的特点及释例:
1. 多角度剖析历史概念的特点。对不同历史概念,由于现行新课标下的新教材直接概述的较粗、较少,故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多挖掘这方面问题,帮助学生把剖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内化其为新的能力。如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产关系三要素的模式去剖析“均田制”:(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以国家掌握一定土地为前提,初期表象为国有,到唐朝中后期,实为私有);(2)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农民地位比奴隶高,可较自由地劳动;(3)产品分配形式:受田者交纳租、调后,余者可自由支配。用这模式,可剖析井田制、王田制、租佃制等。这就达到了《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的教学目的。
2. 灵活多变地比较、提炼理论的特点。这是研究历史最具活力的一着,又是高考较为普遍运用的命题方式。(1)比较历史人物的模式:如比较马克思和洪秀全,可用模式: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行动方向→社会影响。此模式可联系到众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可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此模式也可用于比较列宁和孙中山,或毛泽东与蒋介石等人物。当中,还能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的能力。(2)比较东西方的农业化和工业化成因的模式:地域、意识因素→经济、政治因素→经济发展模式及水平不同。指导学生推理、分析后,便可得出:东方从属于西方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结果。这样可培养学生以史引论的能力。(3)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经济腾飞的共同模式:如比较南韩、新加坡在二战后经济起飞的共同点,可用:初被控制→独立→引进外资、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视科技教育→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腾飞。从中可见重视科教,善于采用先进科技成果,是其共同做法,别的国家可借鉴,如中国。后两模式可使学生实现《历史课程标准》中“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的要求。
3. 锻炼学生思维、语言表达、临场发挥的能力的特点。可用辩论形式解决、消化历史问题的灵活机动的模式。要选用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历史现象,要求学生寻找材料、自由发挥、口头表达及应变能力。在新教材《辛亥革命》一课中,有些学生对教材里关于“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的课文表述提出了疑问。对此,教师应因势利导,重视学生的不同疑问、不同见解,可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设置“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有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同时,教师要把学生的不同疑问、不同见解作为自己讲课的中心议题,引导学生大胆发言,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自主探究获取历史知识。此教学实现了师生互动,突显学生的学习探究性;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能活跃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互相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观察和分析社会的能力。
4. 富有预见性、创新性、思想性的特点。思维创造是人类共有的思维类型之一,是新课标的要求和目的,也是学生走进社会后的一种必备能力。我们可用斯大林总结资产阶级民族形成的五条标准模式:(1)统一的地域;(2)统一的民族经济;(3)统一的市场;(4)统一的语言;(5)统一的民族意识,去分析、预测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统一问题。这问题既可立足现实,又可了解过去,并展望未来,成为一个有预见性、创新性、思想性相结合的典型模式,是一个有巨大发挥余地的大问题。我们还可把这一模式用来分析德意志国家的统一事件。这就把新教材中的《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两个专题联系起来,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