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与情绪在本质上并无差异,这里所用的“情感”也指情绪。在心理学中,一般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感过程是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重要影响。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两者既不能截然分割,也不能互相替代。它们或同步、或交叉协同的过程构成了完整的教学过程才能发挥教学的最高效率,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那么,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流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呢?下面,我略谈几点比较肤浅的看法:
一、凭借教材唤起学生的情感。
教材,特别是好的教材,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这些情感又可分为审美的情感(如愉快、悲哀、热情、憎恨、喜悦、神往等情感)、道德的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正义感、义务感、友谊感、责任感、同情感等)、理智情感(如求知欲、好奇感、兴趣感等)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认知和情感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以情育情。一位优秀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人,是一个善于通过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的人。试想一下,如果一位教师上课毫无激情,他拿什么去激动他的学生。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两位不同的教师讲同一个故事,他们的情感不一样,一位只是冷冰冰地讲,另一位特别富有情感、声情并茂、富有激情地讲。试问:哪一位教师能够感染学生的情感呢?不能否认是后者。诚然,同样的故事有了教师情感的参与,故事的教育效果就大不一样。
教师的情感从词句、语调、声音中反映出来,从教师神态、表情、目光中流露出来,它并不是那种娇柔造作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与教材情感相协调的一种教态。我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一开始我环视全班同学,并怀着无比崇敬和沉痛的心情以缓慢的速度和悲哀的语调讲了一段导入语:“1976年1月8日,这是一个中国人民最悲痛的日子,周恩来总理逝世了,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接着,我又怀着无比崇敬、无限怀念的感情说道:“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聚集在长安街送总理,敬爱的周总理您在哪里?您的人民多想见您最后一面!您在哪里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后来,教师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文,这样一来,教师的情感基本上与教材的情感相协调。当学生被教师的情感感染时就进入了所需的感情状态,这样认知活动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三、因势利导、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位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善于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捕捉学生心灵的火花,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之花,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一年级的一次说话训练课上,要求学生用“给”字说一句话。一个学生立刻站起来说:“我把一个苹果给爷爷吃。”我立即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全班同学也表示赞同。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说:“他为什么不把苹果送给奶奶吃呢?”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这时,我并未一笑了之,而是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学生:“你提得很好,我们既要尊敬爷爷,也要尊敬奶奶,光尊敬爷爷是不够的。那么,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說才好呢?”“如果让我说,会和他一样说,因为我没有奶奶了。如果他还有奶奶的话,就应该说:‘我拿了两个苹果,一个给爷爷吃,一个给奶奶吃’。”“你说得好极了!”老师的表扬使他的发言博得了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这样,在教学效果上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四、以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情感
课堂上,教师还要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调动恰当的教学手段,组织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来呼唤学生的情感。我是这样上古诗《静夜诗》的:
1、一上课,教师就让学生齐读全诗,并把它录下来让学生听后讨论读得如何,学生说出了某些缺点,教师点拨:关键是情感投入太不够。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讨论教师读得怎么样?(很有感情)。
3、教师讲解诗人写这首诗时的背景及作者的感情。
4、教师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诗
5、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了解了作者当时的作诗心情,并能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6、让学生看着画面听录音朗诵,听后评论表示满意,并且知道了只有认识到诗是作者有感而作,朗诵者只有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诵。
7、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这样,通过听,看生动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诵示范,学习全诗,时代背景的介绍,多种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多种活动的展开,认知过程中始终渗透着情感因素,学生从多方面,多维度获得了大量的情感体验,最后他们终于将体验到的情感融进了朗诵之中。
总之,情感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让我们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感意识,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对事业对学生对学科火热的心,相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情感之花永不枯萎。
一、凭借教材唤起学生的情感。
教材,特别是好的教材,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这些情感又可分为审美的情感(如愉快、悲哀、热情、憎恨、喜悦、神往等情感)、道德的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正义感、义务感、友谊感、责任感、同情感等)、理智情感(如求知欲、好奇感、兴趣感等)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认知和情感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以情育情。一位优秀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人,是一个善于通过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的人。试想一下,如果一位教师上课毫无激情,他拿什么去激动他的学生。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两位不同的教师讲同一个故事,他们的情感不一样,一位只是冷冰冰地讲,另一位特别富有情感、声情并茂、富有激情地讲。试问:哪一位教师能够感染学生的情感呢?不能否认是后者。诚然,同样的故事有了教师情感的参与,故事的教育效果就大不一样。
教师的情感从词句、语调、声音中反映出来,从教师神态、表情、目光中流露出来,它并不是那种娇柔造作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与教材情感相协调的一种教态。我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一开始我环视全班同学,并怀着无比崇敬和沉痛的心情以缓慢的速度和悲哀的语调讲了一段导入语:“1976年1月8日,这是一个中国人民最悲痛的日子,周恩来总理逝世了,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接着,我又怀着无比崇敬、无限怀念的感情说道:“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聚集在长安街送总理,敬爱的周总理您在哪里?您的人民多想见您最后一面!您在哪里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后来,教师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文,这样一来,教师的情感基本上与教材的情感相协调。当学生被教师的情感感染时就进入了所需的感情状态,这样认知活动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三、因势利导、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位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善于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捕捉学生心灵的火花,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之花,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一年级的一次说话训练课上,要求学生用“给”字说一句话。一个学生立刻站起来说:“我把一个苹果给爷爷吃。”我立即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全班同学也表示赞同。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说:“他为什么不把苹果送给奶奶吃呢?”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这时,我并未一笑了之,而是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学生:“你提得很好,我们既要尊敬爷爷,也要尊敬奶奶,光尊敬爷爷是不够的。那么,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說才好呢?”“如果让我说,会和他一样说,因为我没有奶奶了。如果他还有奶奶的话,就应该说:‘我拿了两个苹果,一个给爷爷吃,一个给奶奶吃’。”“你说得好极了!”老师的表扬使他的发言博得了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这样,在教学效果上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四、以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情感
课堂上,教师还要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调动恰当的教学手段,组织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来呼唤学生的情感。我是这样上古诗《静夜诗》的:
1、一上课,教师就让学生齐读全诗,并把它录下来让学生听后讨论读得如何,学生说出了某些缺点,教师点拨:关键是情感投入太不够。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讨论教师读得怎么样?(很有感情)。
3、教师讲解诗人写这首诗时的背景及作者的感情。
4、教师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诗
5、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了解了作者当时的作诗心情,并能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6、让学生看着画面听录音朗诵,听后评论表示满意,并且知道了只有认识到诗是作者有感而作,朗诵者只有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诵。
7、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这样,通过听,看生动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诵示范,学习全诗,时代背景的介绍,多种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多种活动的展开,认知过程中始终渗透着情感因素,学生从多方面,多维度获得了大量的情感体验,最后他们终于将体验到的情感融进了朗诵之中。
总之,情感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让我们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感意识,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对事业对学生对学科火热的心,相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情感之花永不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