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认识课改的必要性,使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是积极主动地推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的前提。鉴于目前有相当多的教师读大学或中师时往往是通过被动式的应考而取得的毕业证书,因此,教师坚持博览群书,终身修炼,才能具备厚积薄发的功底,这是有效教学,适应课改的前提条件;而贴近生活实践,把应用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则是实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授课艺术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当做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认识课程改革,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与新要求,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學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性,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2) 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二、做一个有学问的教师,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有学问的教师的学问应体现在书读得比一般的教师都要多,对事物的认识比一般的教师都要透。没有什么事物能使他盲目相信,对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独立或独到的看法。因其有学问而具有某种独特的气质或教学行为,并且能为绝大多数学生和同事所认同。
例如,某六年级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题中,设计了一道关于“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试题:“在方格纸上将下面左边的图形缩小为原来的1/2,再把缩小后的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个别老师对这一试题提出质疑,认为试题指向不明确“,到底是把图形的边长缩小为原来的1/2呢?还是将图形的面积缩小为原来的1/2呢?要求不明确。”如果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值得赞赏的。但作为教师提出这一问题,我认为,就显得有点浅薄了。“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它的属性是一种相似变换,即只改变原来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原来图形的形状。放大或缩小后的两个图形一定是相似形。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止步于字面的认识和了解上,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就会缺乏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更谈不上形成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应该通过这些具体教学素材的使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这一知识的内涵是大小变化而形状相同。形状相同表明图形内角结构不发生变化,而一个几何图形的大小改变,是源于制约这个图形大小的几何要素的改变。认识不到这点对试题加以质疑,很难称得上“有学问的老师”。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厚积薄发的功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难于把教学目标提升到促进学生有效发展上来。如何才能做一个有学问的教师呢?有点难,难在相当多的教师读大学或中师时就往往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热爱并主动学好课程的不是很多,往往是通过被动式的应考而取得的毕业证书。因此,不读书是做有学问教师的最大障碍。读好书、常读书,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使自己更有学问,更有深度,才能使自己的学生获得更大的收益。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三、贴近生活实践,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
优先考虑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景,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践活动情景贯穿起来,编排成“情景串”。这样以来,可以将解决问题与计算学习二者紧密结合,让学生既经历计算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又能把学到的计算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把应用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在以上一连串相关的情景中,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游览,暗线是“观察画面,搜集信息——根据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计算解决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动脑,热烈参与,在看似游玩的过程中,既巩固熟练了表内乘除法,又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节课,始终围绕“游览”这一情景而展开,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景,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活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体验与感悟,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中体验到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真诚交流合作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我们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授课艺术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当做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认识课程改革,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与新要求,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學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性,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2) 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二、做一个有学问的教师,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有学问的教师的学问应体现在书读得比一般的教师都要多,对事物的认识比一般的教师都要透。没有什么事物能使他盲目相信,对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独立或独到的看法。因其有学问而具有某种独特的气质或教学行为,并且能为绝大多数学生和同事所认同。
例如,某六年级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题中,设计了一道关于“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试题:“在方格纸上将下面左边的图形缩小为原来的1/2,再把缩小后的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个别老师对这一试题提出质疑,认为试题指向不明确“,到底是把图形的边长缩小为原来的1/2呢?还是将图形的面积缩小为原来的1/2呢?要求不明确。”如果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值得赞赏的。但作为教师提出这一问题,我认为,就显得有点浅薄了。“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它的属性是一种相似变换,即只改变原来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原来图形的形状。放大或缩小后的两个图形一定是相似形。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止步于字面的认识和了解上,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就会缺乏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更谈不上形成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应该通过这些具体教学素材的使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这一知识的内涵是大小变化而形状相同。形状相同表明图形内角结构不发生变化,而一个几何图形的大小改变,是源于制约这个图形大小的几何要素的改变。认识不到这点对试题加以质疑,很难称得上“有学问的老师”。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厚积薄发的功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难于把教学目标提升到促进学生有效发展上来。如何才能做一个有学问的教师呢?有点难,难在相当多的教师读大学或中师时就往往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热爱并主动学好课程的不是很多,往往是通过被动式的应考而取得的毕业证书。因此,不读书是做有学问教师的最大障碍。读好书、常读书,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使自己更有学问,更有深度,才能使自己的学生获得更大的收益。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三、贴近生活实践,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
优先考虑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景,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践活动情景贯穿起来,编排成“情景串”。这样以来,可以将解决问题与计算学习二者紧密结合,让学生既经历计算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又能把学到的计算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把应用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在以上一连串相关的情景中,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游览,暗线是“观察画面,搜集信息——根据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计算解决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动脑,热烈参与,在看似游玩的过程中,既巩固熟练了表内乘除法,又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节课,始终围绕“游览”这一情景而展开,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景,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活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体验与感悟,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中体验到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真诚交流合作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我们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