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生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基于此认识,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
新课标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就应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用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
1.创设情景,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景”,引出数学问题。新课标指出: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此引入新课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本中出现了4幅图,让学生看图编故事,从而引出分数。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知道“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分数也是来自生活的数学问题。
(2)联系“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有一位教师在教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时?先让学生伸出大拇指,指出1平方厘米有如大拇指指甲盖的大小;然后指出1平方分米有如电灯开关的大小。1平方米有多大呢?上课时老师让全班学生每8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发一根米尺,让学生用米尺在地上画一画,于是学生明白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l平方米到底有多大,老师让学生分组站到这l平方米的地面上,亲身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当学生一个个都挤进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l平方米的这么大,能挤进7、8个同学。这样,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讶的目光中,完成了对1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认识。
(3)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了基本了解时,布置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情节作表演,并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在活动时,两位同学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地站着,喊“预备走”,一齐面对面走来,经过一定时间,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这个节目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将两手掌竖直,掌心对掌心,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两手掌合在一起。经过活动,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走进生活,促使生活情景“数学化”。
(1)开展“数学活动”,认识生活世界。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认识生活世界。在教学“利息”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家里与银行有哪些业务往来。其次让学生到银行、信用社、邮电局去调查当前的年利率和利息税的计算方法,比较各银行的贷款利率。交给他们实际任务:算一算将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1年的利息;假如家里要买房贷款10万元,请你选择银行和贷款种类。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支架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多少块地砖等等。“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让数学回归“生活化”。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会思考方法,讓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生活回到课堂。更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终让数学走向生活。
新课标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就应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用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
1.创设情景,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景”,引出数学问题。新课标指出: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此引入新课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本中出现了4幅图,让学生看图编故事,从而引出分数。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知道“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分数也是来自生活的数学问题。
(2)联系“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有一位教师在教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时?先让学生伸出大拇指,指出1平方厘米有如大拇指指甲盖的大小;然后指出1平方分米有如电灯开关的大小。1平方米有多大呢?上课时老师让全班学生每8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发一根米尺,让学生用米尺在地上画一画,于是学生明白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l平方米到底有多大,老师让学生分组站到这l平方米的地面上,亲身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当学生一个个都挤进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l平方米的这么大,能挤进7、8个同学。这样,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讶的目光中,完成了对1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认识。
(3)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了基本了解时,布置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情节作表演,并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在活动时,两位同学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地站着,喊“预备走”,一齐面对面走来,经过一定时间,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这个节目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将两手掌竖直,掌心对掌心,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两手掌合在一起。经过活动,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走进生活,促使生活情景“数学化”。
(1)开展“数学活动”,认识生活世界。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认识生活世界。在教学“利息”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家里与银行有哪些业务往来。其次让学生到银行、信用社、邮电局去调查当前的年利率和利息税的计算方法,比较各银行的贷款利率。交给他们实际任务:算一算将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1年的利息;假如家里要买房贷款10万元,请你选择银行和贷款种类。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支架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多少块地砖等等。“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让数学回归“生活化”。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会思考方法,讓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生活回到课堂。更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终让数学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