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老黄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b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黄是在酗酒后撒手人寰的,我得到这消息时,怔了好久,脑海中全是老黄那熟悉的尴尬笑容。
  认识老黄时,老黄已近不惑之年,我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刚从师范毕业的我被分在湘南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教书。那天,我刚走出教室,老黄找到我,说跟我有亲戚关系。我愣了一下,一个跟我有亲戚关系的人在我教书的镇上,以前咋没听我爹娘提起过?
  老黄就尴尬地笑了,说是若干年前,他任生产队长,我大姨父作为知青下放在他所在的生产队。因为敬重我大姨父人品,所以成了至交。
  老黄怕我不相信,还急切地补充一句:“那时,或许你还没有出生呢。”
  这算得上哪门子亲戚?我心里嘀咕了一声。
  但我看得出,老黄很想和我做亲戚。
  我洗净手上的粉笔灰,扯条毛巾擦干手,老黄就伸出那只暴满青筋的古铜色大手,一把抓住我的手:“小曾,想找你帮点忙!”
  既然是亲戚了,我就很爽快地对老黄说:“啥事,您尽管说。”
  于是,老黄就先从家里有几个孩子上学说起,然后说到新建了房,家里欠了债,末了望着我:“大孩子在城里上学,学费、生活费贵着呢,能否借几百元钱应急?”
  那时,我参加工作只有几个月,且一个月工资才百来块钱,自己也捉襟见肘,但我仍然给出了借300元的回复,不想,老黄不依,居然跟我讨价还价,说至少400元才能解他燃眉之急,还信誓旦旦,说等年底家里的那头猪出栏了就还我。
  虽然为难,但我还是满足了老黄的要求。当我找总务主任凑齐400元交给老黄时,老黄春风满面,千恩万谢离开了学校。
  此后,偶尔在某个周末,老黄就会来学校找我,邀我到他家喝酒。
  老黄和自家女人都会酿酒。老黄家酿酒时,用的是地瓜和大米,将二者煮熟后一起发酵。待地瓜和大米发酵好后,老黄就会把地瓜和大米放到专门酿酒的容器中,然后用柴火去蒸,那蒸汽通过冷却系统后就变成了酒。
  倘若是周末,老黄家又在酿酒,老黄就会想到邀我一起喝一碗。那时,老黄的女人在蒸酒,我和老黄就在桌上喝酒,一人一碗,下酒的菜有时是生姜、大蒜炒田螺,有时是红烧肉,我和老黄喝得有滋有味。喝酒时,老黄不免天南海北地跟我胡侃一通,说的大抵都是自己任生产队长时如何如何的威风。
  对老黄的胡侃,我其实没有多大的兴趣。老黄胡侃,还颠覆了我对他的印象。我觉得,老黄简直就是一个行走江湖的骗子,吹牛几乎不用打草稿。
  每逢镇上赶集,老黄的女人就会在自家门前摆摊出售自家酿的酒。往往是那一天,老黄会喝得似醉非醉。偶遇我时,老黄还会用那古铜色的手拉着我,语无伦次:“小曾,走,走,上……上我家……喝酒去……去!”如果我推辞,老黄还会板着脸质问我,是不是看不起他这个穷亲戚了。
  年底快放寒假时,老黄又来到学校,与初见我时一样尴尬地笑了:“小曾,真的不好意思,原本打算还你钱的,但是,建房欠下的债,人家催得紧,你的,明年吧!”
  其实,老黄家的家境我是知道的,四个儿女都在上学,新盖了房子,的确欠了一大笔债。老黄这人,虽说喜欢吹牛、酗酒,再就是欠账喜欢拖,但并无其他恶行。因而,老黄跟我说以后再还我账时,我应允了。
  之后,我的工作岗位换到了离小镇较远的镇中学,与老黄见面的机会不如以前那样多了。偶尔碰上老黄,大多也是他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而对欠我债务的事,老黄似乎彻底忘了,只字不提,我也懒得去问。
  数年过后,我已经没有老黄欠我债务的概念了。但让我不成想到的是,我即将离开小镇到另一个岗位工作的时候,老黄居然找到我,将那笔400元的债务还给了我,其中还有不少皱巴巴的10元面钞。
  还我账时,老黄仍如初见我时那般尴尬地笑了:“小曾,真不好意思,这账拖了你这么多年!你要离开这里了,再不还你,就真要让你见笑了!”
  再后来,我已经很少去那小镇,与老黄也几乎没有联系了。直到我接到他离开人世的消息时,才蓦然发现,老黄曾经真实地活在我的记忆中。
  如今,老黄奔赴黄泉已多年。真希望他在那边过得好好的,没有债务,也不再酗酒!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一  “哎呀,怎么胖了这么多,我在你后面,看背影像你,可一直没敢认,还真的是你。”  大梅有点惊讶地对我说着这些话。是啊,7月份高考体检时我的体重还是98斤,仅仅过了两个月,9月份大专开学,我就变成了现在的114斤。高考结束后两个月的放松,把我放松得整整长了16斤。  我就这样带着有史以来最沉的体重,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先是入学军训。教官是个二十六七岁、瘦瘦高高的小伙子,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们
期刊
俊艳上小学时就有了理想,这理想一非“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二非“争当万元户,改革是尖兵”,而是一定要嫁到县城,找个富家——起码家中有辆架子车的富男人吧!这样肩头一辈子就不会给扁担磨得起泡流血了。  她家在重阳乡三坪沟,山里人所谓“坪”,就是山沟内有半截篮球场大小的一块平地。其所在的重阳乡离县城近二百里,全被一座座青山紧相连着。再往前,还翻山,历经三块平地才到三坪沟,嗐!什么三坪沟,标准的山肚沟,
期刊
小时候的夏秋季节,坐在自家院子里,不知不觉中,蟋蟀叫声此起彼伏。  1964年一放暑假,我与小伙伴们便开始了逮蟋蟀的准备工作。先是找罐头瓶清洗干净,瓶内放点土,预留出空间。清晨我们出动了,在院内、墙角旮旯、砖底瓦下,这些都是蟋蟀爱待的地方,听到哪地方蟋蟀鸣叫,我们就悄悄地靠近,轻手轻脚地翻动东西,往往能看到蟋蟀,那蟋蟀还浑然不知振翅鸣叫呢,这时我就双手一扣,立即将蟋蟀投入瓶中。就这样“围追堵截”,
期刊
河畔的栀子花开了,湿润的空气中漫延着淡淡雅雅的馨香。轻轻摘下几朵欲开未开的花苞,小心地藏在口袋里,像护着刚出壳的雏鸽。回到家,养在装满清水的瓷瓶里,青枝白瓣,丝丝缕缕的幽香,氤氲在鼻翼、心间,单调的居室瞬间变得芬芳清逸。  儿时的记忆,是栀子花的香味。这种乡野随处可见的寻常花儿,洁白油绿地开在故乡的山间,开在脚下的路边,开在沟沟坎坎的垄埂上……醉人的五月里,整个村子都浸润在清冽的芳香里。与城市里花
期刊
在贵州时,已闻到镇远古城所散发出来的一抹抹记忆。  不仅缘于镇远的名声响,也因为那天晚餐时几个朋友说起镇远,说镇远的夜景尤其漂亮,我的心里就涌上了非去不可的念头。经过三四个钟头的奔波,终于徜徉在镇远的记忆里。  许是已近晚上十一点,许是仲秋并非旅游旺季,镇远的夜已渐渐地寂静起来。朋友曾说,镇远的夜晚美在红灯笼,沿河两岸高挂的红灯笼密密麻麻,有种铺天盖地般的架势,热闹非凡,艳丽壮观。映现在我眼前的,
期刊
梅姐  我到那家公司应聘的时候,她正坐在大大的经理桌后边,像电视剧里的成功女性,她的气质一瞬间就折服了我。后来知道,梅姐姓梅,已经三十出头了,老家在广东的梅州,梅州那时经济还是落后的,她也没有高学历,就出来打工了,最早是在一家酒店做传菜生,一步步做起,后来逐渐升任了这家公司的部门经理。  梅姐只有一个妹妹经常来看她,她妹妹没有她漂亮,在做螺旋藻的营销。有次,她妹妹来,我去了她的宿舍,看到她床铺边的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牛杂面已成了襄樊的一大特色风味小吃了。  “老板,来一碗!”  “黄豆芽还是绿豆芽?”  掌柜的一边问,一面将你要的豆芽底菜与面一起放进竹漏勺中,在滚沸的热汤中冒热后倒进碗里,再舀上牛杂,抓上一撮绿嫩翠生的香菜,浇上地道的襄阳小磨香麻油。这样,一大碗热辣辣、香喷喷的牛杂面就递到客人手中。桌上的大蒜由你随便用,小姐随后斟上一碗黄酒,冬温夏凉。  吃牛杂面还要有功夫的,这功夫是吃出来
期刊
清明节快到了,又常常梦见父亲。长在农村,一辈子都把父亲叫爹。爹2007年农历九月十六离开我们,已经八年多了。八年来,从未停止过对爹的思念,感觉爹时刻都在自己身边,保佑着我!但每每想起爹,总有一种情结压抑着我,那就是对不起爹,欠爹太多!  爹娘都是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虽然活到了本世纪初,也享受过现代文明,但总归是受苦的一生,劳作的一生!我们姊妹六个,我是长子,在孝敬赡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想起过
期刊
我站在莽莽的大巴山深处,楮河的岸边,面对它,面对这棵两千年的神树,这棵饱经沧桑、震撼古今的神树,我心潮起伏,我虔诚膜拜。  一河乱石,苔藓密布,野草丛生,溪水横流。而树,无数的麻柳,胡狸,泡桐,橡树,青冈,它们伴随着从远古走来的青檀,在闷热而斑斑点点的丛林阳光下,一棵不小的青檀树干,不知何年何月何时横倒在泉壑鸣响的河流之中,枝叶腐朽,皮开肉绽,但树皮的白嫩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河流,这样的丛林,这样的
期刊
它的头高昂着,追逐着阳光,向着前方不断地伸展。而每前行一步,就向大地深深地扎下一簇根系。它的身体始终匍匐在大地上,一步一节,节节生根,执着而虔诚。  这就是爬蔓儿草。在我的家乡昌潍大平原上,每到夏季,一场大雨过后,大路边,沟壑旁,特别是玉米地、大豆地、高粱地里,爬蔓儿草像一夜之间就冒了出来。整个大地,都成了爬蔓儿草的舞台,爬蔓儿草像疯了一样狂欢。刚刚锄过的草根,不几天就又生出了新芽;看着要晒死的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