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课教案结构之分析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hanghuaduzh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蹈教案是舞蹈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是舞蹈实践教学课堂中的文字凝炼。本人以中专傣族民间舞实际教学案例分析为基础,将中专四年级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对傣族民间舞第一课的实际教学提炼成文字教案,并进行结构上的分析与阐述,最终形成一篇具有价值性的舞蹈教案结构分析性文章。
  关键词:民间舞;教案;傣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68-02
  本人以傣族民间舞课教案为例,对中专民族民间舞课的教案结构进行分析,从教学内容与目的、教学重点与突破、教学方法与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傣族舞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专4~5年级民间舞课学习的重要环节。傣族舞蹈有极其鲜明的风格特点与韵味美,婀娜多姿的“孔雀舞”、厚重平稳的“象脚舞”、活泼欢快的“嘎光舞”等广为人民所喜爱,因此傣族舞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民间舞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针对中专四年级民间舞第一课,通过自己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实际教案之分析。
  一、傣族民间舞实际教学内容与目的
  1.教学内容。傣族舞蹈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以基本体态、动律、手位与手型等单一训练、基础组合训练为主,主要教学内容有:①上身挺拔姿态感与“三道弯”体态训练;②屈伸动律,慢下快上训练;③屈掌手、掌型手、爪型手、屈掌手与嘴型手训练;④傣族七个手位变换训练。再辅以综合性“体态与动律短句组合”与“手位与手型变化短句组合”两项内容。教学内容中穿插本人独特的教学方法,最终让同学们充分认识与掌握傣族舞蹈的基础内容,并对接下来的傣族教学产生学习兴趣。
  2.教学目的。技能目的:通过第一节傣族民间舞的基础训练,使学生了解与掌握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特征、舞姿特点、体态特征与基本节奏等特点;并能够准确掌握基本体态与动律、手型和手位等训练动作。知识目的:通过第一节傣族舞蹈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傣族人民生活、环境、习俗、服饰与音乐等相关的人文知识,培养民族情感和尊重民族文化;扩展知识面,提高鉴赏、审美与思考能力。思考目的:通过傣族舞蹈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傣族舞蹈与已学过的东北秧歌、藏族、蒙族舞蹈中的动作区别与质感区别,向学生渗透傣族“情、韵、美”的舞蹈风格特征,感受傣族舞蹈独特的风格。
  二、傣族民间舞教学重点与突破
  1.教学重点。“三道弯”体态特征之重点:在傣族舞蹈第一课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三道弯”的基本体态特征;并启发他们了解“三道弯”的形成与运动方式,让学生将此体态贯穿在整个傣族舞蹈学习中,是学好傣族舞蹈的第一大重点。手型、手位变化与动律之重点:丰富的手型与手位变化速度训练、屈伸动律节奏训练,是增强傣族舞蹈的立体感与节奏感的基础。尤其是手型与手位的变换,相比之前东北秧歌、藏族、蒙族来说丰富很多,对于初学傣族民间舞的学生,要做到边学边思考,傣族与之前学过的民族舞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2.重点突破。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在课前必须有预见性和重点突破的能力,也是一种课堂的控制能力。体态特征之突破:通过形象示范、生动比喻,讲解傣族体态的特点与重点。例如,傣族舞蹈“三道弯”与蛇、鸟、孔雀等图腾崇拜的关系,再配合傣族视频资料,直观地启发同学们对重点体态的认识与思考,从而掌握体态特征的关键点。手型与手位变化、动律训练之突破:此环节可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对比,教师逐一纠正手型、手位准确位置,对比屈伸动律的节奏处理,从而初步感知手型、手位变换的基本规律与屈伸动律的膝盖弹性。
  三、傣族民间舞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1.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中,教师要遵循舞蹈教育学的根本原理来“总结、提炼、升华这些规律,使之理论化,更好地去指导实践,这就是舞蹈教育学最根本的任务”。①示范法。是民间舞教学的基础,对教师的舞蹈表现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准确的示范动作,才能让同学直观感受到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舞姿体态特征与动作韵律等。是学生对傣族舞蹈课程产生兴趣与学习动力的重要环节。②动作讲解法。在示范法后对傣族基础动作进行分解讲解,讲解过程贯穿趣味性的傣族课外知识,多比喻、对比,使学生在视觉与听觉双重感受中对傣族舞蹈动作进行思考。③师生互动。通过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学生能清晰地了解傣族舞蹈基本特征,再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单一动作模仿环节,老师带领学生体验傣族舞蹈舞姿造型练习,屈伸动律练习,手位、手型练习。并展开互动讨论环节,学生提问,教师纠正与解答。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观察、多练习,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特别强调,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并尽可能地亲自纠正与解答每一位同学的问题,做到以仁爱之心面对所有学生。④综合训练。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后,配合音乐从单一训练—基础组合训练—短句组合训练这样的步骤进行训练,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最终完成“体态与动律短句组合”与“手位与手型变化短句组合”。
  2.傣族民间舞教学过程。在以上宏观的对傣族舞蹈课程框架结构简述后,下面将进行实际教学过程阶段的详细分析。①新课导入方法。导入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成功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导入方式:新授课导入利用3/1的时间,由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多媒体视听手段,将傣族图片、舞蹈视频加入教学中进行赏析与认识,使同学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文化特征、民族性格、民族服饰、舞蹈形态与舞蹈风格后,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有效地引起学生对傣族舞蹈学习的求知欲。导入介绍:傣族居住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常年服饰都是以短衣筒裙为主。上古时期傣族就对蛇、鸟图腾有所崇拜,故舞姿特点呈现出与蛇相似的“三道弯”并一直贯穿在当今傣族舞蹈中,形成了傣族舞蹈重要的舞姿特征之一。在傣族舞蹈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孔雀舞”、“象脚舞”,许多舞蹈动作模仿孔雀的挺拔与高贵的造型感;模仿象脚的沉重、全脚踏地的厚重动律感等;这些都是形成傣族民间舞蹈元素的基本条件。②新授课教学方式。初步示范与讲解:教师配合音乐先进行傣族舞蹈组合动作示范,将基本体态、动律、手位与手型贯穿在示范组合舞蹈中,让同学直观感受到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舞姿体态特征与动作韵律等。讲解一之“三道弯”的形成:“三道弯”的形成与他们对蛇、鸟、孔雀的崇拜有关;与姑娘穿紧身上衣、长筒裙有关;与他们信仰小乘佛教有关;与他们视孔雀为圣鸟有关等。讲解二之动律的形成:动律形成与西双版纳地区天气湿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运动有关;与模仿大象的动作有关等。训练步骤及要求:训练步骤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至繁的教学规律,分为单一训练、组合训练与综合训练。单一训练及要求:注意上身挺拔与直立、掌握身体“三道弯”造型为主,要求第一道弯从脚部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单一屈伸动律训练以节奏2/4拍的音乐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进行训练,舞蹈基本动律多保持双腿半蹲状态,屈伸动律慢下快上、脚多为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下时稳而不拙,并在屈伸基础上带动身体左右晃动与摇摆,这种动律如同大象在森林中漫步,具有一股内在含蓄稳健的力量美。单一手位与手型训练以屈掌手、掌型手、爪型手、冠型手与嘴型手的变换为主,并配合手型进行七个手位的复合训练,需注意手指的力量与变换的速度。组合训练及要求:在单一训练完成较好的基础上,进行组合训练阶段。“体态与变化组合”,要求注重体态与舞姿间的韵律美;“动律变化组合”,要求动律快慢的对比与连贯性;“手位与手型变化组合”,要求位置的准确性。综合训练:把以上单一与组合训练相结合,最终在本堂课中体现“体态与动律短句组合”与“手位手型变化短句组合”两个综合性组合训练。训练方法:首先,同步型训练,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做同一组动作,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过程,边做边强调教学的重点,加深学生边动边思考的能力、模仿能力与动作记忆能力。其次,反射型训练,针对同步性训练时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请几名同学依次示范,老师再进行示范,其他学生对比与思考老师与同学动作的不同之处,最终得出结论,达到学生纠正动作的能力与学生对比反思的能力。最后,重复训练,是在前两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老师的动作要求与要领后,独自重复进行组合练习并配音乐,边做边思考老师的要求,起到肌肉记忆与重复思考的能力。
  四、傣族民间舞课堂小结
  课程的最后对本节课知识与技能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是傣族民间舞“开范”的重要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傣族及傣族舞蹈有基本的了解与认知,能基本掌握体态、动律、手位与手型变换的重点要求,并对本节课教学重点与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所学动作的掌握与学习程度是怎样的?例如,本人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如下:“体态与动律短句组合”训练中还存在衔接上的问题,膝盖的弹性不够,体态“三道弯”变换时胯部摆动等问题;“手位与手型短句组合”,基本位置掌握得不错,但还需注重手型变化的干净利落与手指的感觉;并要求课下反复练习与琢磨。
  对课下练习提出要求。让学生以集体、分组与个人的练习方式进行复习。从单一动作练习到短句综合练习,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为接下来的傣族民间舞蹈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4.
  [2]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7.
  [3]王昑.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的学习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1).
  [4]马啸.“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学院综合实力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偏最小二乘通径模型,确定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学院综合实力的评价指数,并以北京某高校9个学院为例,收集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偏最小二乘通径模型,计算了模型的通径系数和各个学院的综合实力的得分并进行排名,从而对影响学院综合实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学院的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偏最小二乘通径模型;学院综合实力;评价指数  中图分类号:
摘要: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改革当前实验教学方式,既能凸显应用型办学特色,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文章在结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倡导评价多元化得到教育界的共鸣。鉴于高等数学考核评价改革迟缓、理论指导缺乏、实践活动不够丰富、重知识轻能力等现状,“知识 技能 态度”三位一体考核评价体系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考核中得到应用。遵循客观性、整体性、科学性、一致性等原则,构建高等数学考核评价体系,涵盖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发展性即时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突出评价体系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摘要: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设计并使用适合学生特点的学材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本文在对学材的基本概念进行解析后,提出了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的高职学材的设计与开发流程,并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课程为实例介绍了学材开发、使用和反馈的过程。  关键词:学材设计与开发;职业岗位;教学资源;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摘要:特色高中的建设必须牢牢把控“质”和“量”。特色高中的“质”是指提炼特色高中的本质、挖掘全体学生的潜质、创造特色高中的优质。特色高中的“量”是指接受特色教育的学生和专任教师的数量、校本课程开设的品量、特色教育设施设备的适量。“质”和“量”的追求是特色高中建设的保障。  关键词:特色高中;质和量;校本课程;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
摘要:构建较为客观、公开、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于体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特尔菲法、直接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共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3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这8个二级指标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评价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越来越重视。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鼓励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青年创业”。其中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职校生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其创业(新)理念,可提升职校生的就、创业能力。本文就职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几点体会做一下探讨,以此为职校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职校生;创业教育
摘要:当今工科高等院校招收来的新教师往往都是专业精英,但在成为一名合格到优秀专业教师的路上却存在众多疑惑。本文从“虚心、诚心、耐心、恒心、良心”五个方面探讨了真正成为合格工科高校专业教师的看法,旨在能对这些新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工科高校;新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12-02  人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模块教学的现状,探讨了在线性代数教学中从概念、例题和课后习题三方面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的尝试,并举例说明结合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使其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提高教学效果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关键词:线性代数;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146-03   引言  当前
摘要:教育见习是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教育见习中存在的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缺少见习管理制度及见习手册等问题,本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助于提高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教育见习水平。  关键词:西部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见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214-02  一、教育见习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