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地方历史资源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教学常态,不仅受到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还颇受学生的欢迎。聊城莘县地方虽小,但历史资源十分丰富,如能将这些资源合理的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可以大大增加其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地方历史资源;莘县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中提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大有裨益。”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乡土课程,而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乡土资源并将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更加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文在以中学历史教材基础之上,结合莘县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试图探讨如何有效的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到中学历史教材中,以便供历史教师参考。
莘县是山东省聊城市辖县,位于山东省西部、聊城市西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莘县地近中原,历史上沟壑纵横,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是兵家王侯“逐鹿”的必争之地。据考证,莘县为龙山文化遗址所在地,在距今 4000 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从地理位置上看,這里地处黄河故道,因草随水长,人依草生,古人类就对这块沃土有所开拓,并形成了一个个聚落居地,并孕育着莘县地名的产生。
在近代史上,莘县是革命老区,是山东省委恢复地,抗日战争时期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朱德、刘少奇、邓小平、宋任穷、杨得志、杨勇等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工作和战斗的足迹。发生在莘县比较著名的要说是莘县事变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全面抗战打响了第一枪。日军大举南侵,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莘县县长闻风而逃,莘县陷入极端混乱状态。1938年,吕世隆为莘县抗日政府第一任县长。期间,莘县出现了全民抗战的大好形势。1938年11月15日,聊城失守,范筑先将军殉国。事变突发,抗日县长吕世隆惨遭毒手,此时形势发生转变,莘县陷入白色恐怖,也给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造成了很大损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莘县事变的制造者一个个身败名裂,吕世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1944年9月,新建于城内西街的抗日小学被命名为“世隆完全小学”。上个世纪末莘亭街兴建的商场被命名为“世隆商场”。吕世隆的事迹至今被陈列在丈八烈士陵园中的烈士事迹陈列室中,并载入莘县和聊城市的各种史籍。
莘县文物古迹多而全,从上古时代到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多有遗存。如古城、古庙、古塔、古墓、古宅等一应俱全,且有些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重点介绍古塔和古庙。
古塔即莘县塔,坐落于城中心,相传是一座存放高僧骨灰的佛塔,当地人因塔上栖息一种体形较大的铁皮燕子而称其为“燕塔”,旧县志中称“古塔”“宝塔”,外地人则称“莘县塔”。如今的燕塔是莘县的标志性建筑。燕塔广场前有《孔子讲学》石塑,周围石碑上有孔子周游列国的画像石,并配有清晰地文字介绍。进入广场里也有形状大小等同的画像石,上面罗列了在莘县发生过的古迹传奇故事。如《孙膑学艺》《刘备寻马》《野猪林》《十字坡》《中原移民》等。
古庙即莘县文庙,又称孔庙,是尊祀孔子的地方,是一座清幽典雅的院落,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1990 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殿大成殿面阔 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木柱和梁架为元末明初的杨作物,是山东省现存古代建筑中较少见的。文庙占地面积 2439 平方米,大成殿的木柱和梁架风格古朴,有元末明初的特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文庙正在重新修建,文庙内现仍保留下古代石碑,主要有雍正九年《圣训碑》、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
结合刚刚讲到的莘县的地方历史,我们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讲到孔子、抗日战争时,都可以有意识把莘县与之有关的部分穿插进去,讲给学生们听,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领学生组织参观该地的历史遗迹,让学生们深切的感受到莘县的历史与整个中国史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将地方历史资源应用到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里,对历史教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教师必须注重收集、整理并熟练地掌握该地方的历史资料。莘县地区的历史资料大多集中在古代史和近代史方面,教师在应用这些资料时,要做到有所选择,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教师需恰当处理地方历史资料与统编教材的关系。中学历史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比较紧凑,因此很难抽出更多时间专门系统讲授地方历史知识,或开展讨论、参观访问等。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处理好统编教材和地方历史资料之间的关系,千万不可本末倒置。第三,利用地方历史进行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学习。同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他们比较喜爱的问题入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研究与探索,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总之,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推动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对于实际的教学过程,教师仍需不断摸索,寻找最佳途径和方法。同时,教师仍要注意以教材和教学目的为主线,结合实际恰当引入即可,切不可本末倒置,否则影响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刘庆柱:《大美莘县,文化创城》[J],《中国改革报》,2017年12月15日。
[2]徐丹:《忻州地区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年6月。
[3]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聊城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聊城重要历史事件》[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12月。
作者简介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历史)。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地方历史资源;莘县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中提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大有裨益。”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乡土课程,而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乡土资源并将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更加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文在以中学历史教材基础之上,结合莘县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试图探讨如何有效的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到中学历史教材中,以便供历史教师参考。
莘县是山东省聊城市辖县,位于山东省西部、聊城市西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莘县地近中原,历史上沟壑纵横,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是兵家王侯“逐鹿”的必争之地。据考证,莘县为龙山文化遗址所在地,在距今 4000 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从地理位置上看,這里地处黄河故道,因草随水长,人依草生,古人类就对这块沃土有所开拓,并形成了一个个聚落居地,并孕育着莘县地名的产生。
在近代史上,莘县是革命老区,是山东省委恢复地,抗日战争时期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朱德、刘少奇、邓小平、宋任穷、杨得志、杨勇等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工作和战斗的足迹。发生在莘县比较著名的要说是莘县事变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全面抗战打响了第一枪。日军大举南侵,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莘县县长闻风而逃,莘县陷入极端混乱状态。1938年,吕世隆为莘县抗日政府第一任县长。期间,莘县出现了全民抗战的大好形势。1938年11月15日,聊城失守,范筑先将军殉国。事变突发,抗日县长吕世隆惨遭毒手,此时形势发生转变,莘县陷入白色恐怖,也给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造成了很大损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莘县事变的制造者一个个身败名裂,吕世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1944年9月,新建于城内西街的抗日小学被命名为“世隆完全小学”。上个世纪末莘亭街兴建的商场被命名为“世隆商场”。吕世隆的事迹至今被陈列在丈八烈士陵园中的烈士事迹陈列室中,并载入莘县和聊城市的各种史籍。
莘县文物古迹多而全,从上古时代到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多有遗存。如古城、古庙、古塔、古墓、古宅等一应俱全,且有些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重点介绍古塔和古庙。
古塔即莘县塔,坐落于城中心,相传是一座存放高僧骨灰的佛塔,当地人因塔上栖息一种体形较大的铁皮燕子而称其为“燕塔”,旧县志中称“古塔”“宝塔”,外地人则称“莘县塔”。如今的燕塔是莘县的标志性建筑。燕塔广场前有《孔子讲学》石塑,周围石碑上有孔子周游列国的画像石,并配有清晰地文字介绍。进入广场里也有形状大小等同的画像石,上面罗列了在莘县发生过的古迹传奇故事。如《孙膑学艺》《刘备寻马》《野猪林》《十字坡》《中原移民》等。
古庙即莘县文庙,又称孔庙,是尊祀孔子的地方,是一座清幽典雅的院落,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1990 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殿大成殿面阔 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木柱和梁架为元末明初的杨作物,是山东省现存古代建筑中较少见的。文庙占地面积 2439 平方米,大成殿的木柱和梁架风格古朴,有元末明初的特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文庙正在重新修建,文庙内现仍保留下古代石碑,主要有雍正九年《圣训碑》、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
结合刚刚讲到的莘县的地方历史,我们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讲到孔子、抗日战争时,都可以有意识把莘县与之有关的部分穿插进去,讲给学生们听,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领学生组织参观该地的历史遗迹,让学生们深切的感受到莘县的历史与整个中国史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将地方历史资源应用到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里,对历史教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教师必须注重收集、整理并熟练地掌握该地方的历史资料。莘县地区的历史资料大多集中在古代史和近代史方面,教师在应用这些资料时,要做到有所选择,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教师需恰当处理地方历史资料与统编教材的关系。中学历史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比较紧凑,因此很难抽出更多时间专门系统讲授地方历史知识,或开展讨论、参观访问等。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处理好统编教材和地方历史资料之间的关系,千万不可本末倒置。第三,利用地方历史进行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学习。同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他们比较喜爱的问题入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研究与探索,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总之,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推动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对于实际的教学过程,教师仍需不断摸索,寻找最佳途径和方法。同时,教师仍要注意以教材和教学目的为主线,结合实际恰当引入即可,切不可本末倒置,否则影响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刘庆柱:《大美莘县,文化创城》[J],《中国改革报》,2017年12月15日。
[2]徐丹:《忻州地区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年6月。
[3]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聊城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聊城重要历史事件》[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12月。
作者简介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