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制度改革、矛盾凸显时期。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矛盾日趋复杂,涉及到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从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情民意调查机制、矛盾化解政府治理机制,完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矛盾;原因;化解机制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自2010年起我国GDP总量一跃而居全球第二位。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时,社会分化加速,社会开始进入高风险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1993年人均GDP为2998,1994年人均GDP为4044,已经超过1000美元。2010年人均GDP为30015元,已超过了3000美元。这表明我国社会矛盾已出现复杂多变、群体多样等特征,各种社会冲突也日益凸显。从社会冲突角度出发,我国学术界对社会冲突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毕天云认为,社会冲突主体可以分为:国家冲突、群体冲突、个人冲突,从冲突的强度和烈度又可划分为非对抗性冲突和对抗性冲突。王伟光认为,社会冲突可以划分为排除性冲突、兼顾性冲突、协调性冲突、和解性冲突。针对社会冲突的原因,燕继荣认为社会冲突根源主要是:利益结构失衡论、制度供给不足论、心理落差论。王浦劬认为政治冲突根源为:心理对立说、价值对立说、资源争夺说、环境互动说。从社会建设领域来看,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国民贫富差距等方面都存在着突出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故而深入研究当前我国存在的这些社会矛盾既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我国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时期,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具有时代性,具体表现在:第一,主体的多元性。近年来,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以及公共安全等重大突发事故大量增加,刑事犯罪案件持续高发,社会矛盾的主体由过去比较集中的工人、农民和学生等群体扩大到复转军人、教师乃至干部等阶层人员。第二,内容的多样化。各项社会矛盾从其渊源及其表现形式来看有三种类型:(1)社会纷争。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相互之间产生的矛盾和争议。(2)行政纷争。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政府之同产生的矛盾和争议。(3)其他社会矛盾。如违法犯罪活动、公共安全事故等。这些是特殊形式的社会矛盾,其共同特点在于不存在明显的矛盾双方当事人,但都直接危害公共安全,影响社会稳定,需要依法处置。第三,矛盾间冲突性加剧。一些群众在社会矛盾发生后采取在政府机关聚集、静坐,甚至殴打机关工作人员、毁坏机关办公场所和办公措施,严重影响政府机关正常工作秩序。或者一些群众通过阻塞交通来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又或者武装械斗造成人员伤亡。第四,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多以及引发其燃点降低。群体性事件多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通过无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第五,群众参与度提高与民意诉求表达方式多元化。
我国社会矛盾的成因具体表现在:(1)利益格局的变动与社会的失衡失序。我国各区域之间以及各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较大,且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尚不完善,一些在改革过程中利益受到损害的群众易产生强烈的社会不公平感,易采取过激行为发泄不满和怨气。(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不断取得新进展,但客观来说,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仍较严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另外,由于行政组织和中介机构发育不够充分,政府与社会之间缺少一个“缓冲带”,使政府往往成为矛盾纠纷的焦点。(3)社会法制缺位与矛盾化解的受阻。目前我国整个社会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包括某些已订立的法规还需不断完善,某些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相对滞后。如果法律途径受阻,群众就会寻求政府途径。通过把矛盾移交给政府的方式不仅不利于矛盾的化解,有时还会激化矛盾。(4)个别领导干部的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新时期在解决社会矛盾时,有些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惯于使用拖、堵、压的方法导致群众找不到地方投诉,而这些问题越拖越久,得不到解决和重视。此外,有些领导干部行为约束不够,官僚作风、奢侈腐败使群众产生对立不满情绪而引起社会矛盾。
三、中国式社会矛盾化解的启示
面对中国特殊国情,我们必须认识到转型期我国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意识到我们必须采取合乎我国国情的方式,协调好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
(1)寻求群众共同富裕的发展途径。社会矛盾的根源多是经济利益问题,为了缩小区域间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就要在坚持效率公平的原则下,通过财政政策调节利益分配格局。此外,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包括住房、医疗、失业、就业等方面的保障力度,为生活困难的群众提供资源保障。
(2)保持群众沟通诉求渠道通畅。在“以人为本”的理念诉求下,如何听见群众声音是当下我党执政的重要方面。一要加强信访制度建设。各级政府应自觉接受群众上访,及时解决群众的难题。二要加强网络民意表达的渠道建设。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网络议政中来。此外,通过网络广泛调查民意,可使政府科学决策。
(3)矛盾调解机制的创新。矛盾调解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调解。但由于矛盾的复杂性,针对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调解方式,所以我们要将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矛盾双方自我和解等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调解方法。另外,可积极发挥第三部门的桥梁作用。分散的社会力量通过寻求第三部门作为沟通桥梁,可以合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4)完善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近年来,各种突发事件频发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国针对突发事件的相关机制建立时间较短,在事件的预防阶段、应对处理阶段、收尾阶段的各处理方案计划还有待完善加强。另一方面,群众的舆论控制不可忽视。尤其是信息化生活的今天,网络舆情的控制更是需要慎重对待。因为,往往舆论的混乱传播最易引导群众情绪向没有预期的方向发展,导致事件影响扩大。
(5)“文化解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催化剂。对外开放这么多年来,全球文化的融合使得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种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为中国的政府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更是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在笔者看来,文化多元化为社会管理方式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推进了我国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素娟:“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成因分析与政策创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2] 李贯成:“化解社会矛盾服务保障民生”,《学理论》2010年6月。
[3] 于丽娜:“基层社会矛盾的特点及成因分析”,《法制与社会》2011年10月。
[4] 贾宇:“坚持法治原则化解化解社会矛盾”,《检察风云》2011年第7期。
[5] 徐闻博:“转型期我国社会矛盾的突出表象及成因分析”,《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6] 李萍:“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探求》2011年第5期。
关键词:社会矛盾;原因;化解机制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自2010年起我国GDP总量一跃而居全球第二位。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时,社会分化加速,社会开始进入高风险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1993年人均GDP为2998,1994年人均GDP为4044,已经超过1000美元。2010年人均GDP为30015元,已超过了3000美元。这表明我国社会矛盾已出现复杂多变、群体多样等特征,各种社会冲突也日益凸显。从社会冲突角度出发,我国学术界对社会冲突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毕天云认为,社会冲突主体可以分为:国家冲突、群体冲突、个人冲突,从冲突的强度和烈度又可划分为非对抗性冲突和对抗性冲突。王伟光认为,社会冲突可以划分为排除性冲突、兼顾性冲突、协调性冲突、和解性冲突。针对社会冲突的原因,燕继荣认为社会冲突根源主要是:利益结构失衡论、制度供给不足论、心理落差论。王浦劬认为政治冲突根源为:心理对立说、价值对立说、资源争夺说、环境互动说。从社会建设领域来看,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国民贫富差距等方面都存在着突出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故而深入研究当前我国存在的这些社会矛盾既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我国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时期,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具有时代性,具体表现在:第一,主体的多元性。近年来,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以及公共安全等重大突发事故大量增加,刑事犯罪案件持续高发,社会矛盾的主体由过去比较集中的工人、农民和学生等群体扩大到复转军人、教师乃至干部等阶层人员。第二,内容的多样化。各项社会矛盾从其渊源及其表现形式来看有三种类型:(1)社会纷争。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相互之间产生的矛盾和争议。(2)行政纷争。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政府之同产生的矛盾和争议。(3)其他社会矛盾。如违法犯罪活动、公共安全事故等。这些是特殊形式的社会矛盾,其共同特点在于不存在明显的矛盾双方当事人,但都直接危害公共安全,影响社会稳定,需要依法处置。第三,矛盾间冲突性加剧。一些群众在社会矛盾发生后采取在政府机关聚集、静坐,甚至殴打机关工作人员、毁坏机关办公场所和办公措施,严重影响政府机关正常工作秩序。或者一些群众通过阻塞交通来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又或者武装械斗造成人员伤亡。第四,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多以及引发其燃点降低。群体性事件多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通过无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第五,群众参与度提高与民意诉求表达方式多元化。
我国社会矛盾的成因具体表现在:(1)利益格局的变动与社会的失衡失序。我国各区域之间以及各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较大,且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尚不完善,一些在改革过程中利益受到损害的群众易产生强烈的社会不公平感,易采取过激行为发泄不满和怨气。(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不断取得新进展,但客观来说,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仍较严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另外,由于行政组织和中介机构发育不够充分,政府与社会之间缺少一个“缓冲带”,使政府往往成为矛盾纠纷的焦点。(3)社会法制缺位与矛盾化解的受阻。目前我国整个社会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包括某些已订立的法规还需不断完善,某些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相对滞后。如果法律途径受阻,群众就会寻求政府途径。通过把矛盾移交给政府的方式不仅不利于矛盾的化解,有时还会激化矛盾。(4)个别领导干部的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新时期在解决社会矛盾时,有些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惯于使用拖、堵、压的方法导致群众找不到地方投诉,而这些问题越拖越久,得不到解决和重视。此外,有些领导干部行为约束不够,官僚作风、奢侈腐败使群众产生对立不满情绪而引起社会矛盾。
三、中国式社会矛盾化解的启示
面对中国特殊国情,我们必须认识到转型期我国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意识到我们必须采取合乎我国国情的方式,协调好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
(1)寻求群众共同富裕的发展途径。社会矛盾的根源多是经济利益问题,为了缩小区域间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就要在坚持效率公平的原则下,通过财政政策调节利益分配格局。此外,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包括住房、医疗、失业、就业等方面的保障力度,为生活困难的群众提供资源保障。
(2)保持群众沟通诉求渠道通畅。在“以人为本”的理念诉求下,如何听见群众声音是当下我党执政的重要方面。一要加强信访制度建设。各级政府应自觉接受群众上访,及时解决群众的难题。二要加强网络民意表达的渠道建设。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网络议政中来。此外,通过网络广泛调查民意,可使政府科学决策。
(3)矛盾调解机制的创新。矛盾调解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调解。但由于矛盾的复杂性,针对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调解方式,所以我们要将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矛盾双方自我和解等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调解方法。另外,可积极发挥第三部门的桥梁作用。分散的社会力量通过寻求第三部门作为沟通桥梁,可以合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4)完善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近年来,各种突发事件频发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国针对突发事件的相关机制建立时间较短,在事件的预防阶段、应对处理阶段、收尾阶段的各处理方案计划还有待完善加强。另一方面,群众的舆论控制不可忽视。尤其是信息化生活的今天,网络舆情的控制更是需要慎重对待。因为,往往舆论的混乱传播最易引导群众情绪向没有预期的方向发展,导致事件影响扩大。
(5)“文化解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催化剂。对外开放这么多年来,全球文化的融合使得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种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为中国的政府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更是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在笔者看来,文化多元化为社会管理方式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推进了我国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素娟:“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成因分析与政策创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2] 李贯成:“化解社会矛盾服务保障民生”,《学理论》2010年6月。
[3] 于丽娜:“基层社会矛盾的特点及成因分析”,《法制与社会》2011年10月。
[4] 贾宇:“坚持法治原则化解化解社会矛盾”,《检察风云》2011年第7期。
[5] 徐闻博:“转型期我国社会矛盾的突出表象及成因分析”,《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6] 李萍:“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探求》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