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重感悟已成了大家的共识,但在没有找到一条恰当的培养语感能力的途径时,朗读似乎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我认为应该速读与精读相结合,在读中揣摩语言,培养语感。固定程序阅读,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想象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关键词: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提起“感悟”,或许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朗读”。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重视朗读是好事,但把那些机械地朗读,毫无章法的朗读训练等同于“感悟”是认识的肤浅,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特感悟,也就无法读出自己的情感,只能装模作样。我认为“感悟”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合的方式、方法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总体综合性的感知领悟。感悟是以读为基本前提,但绝不是唯一的条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由量变发生质变的一个过程。感悟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呢,
一、速读与精读相结合
阅读速度快了,并不等于理解率也提高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还须进行变速阅读。变速阅读要经过一定的单项训练,这种训练可分为五步:1、速读。即对所给文章先速读一遍,尽快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重要事实、特点及新思想、新观点等。对文中的难点暂且放过,留待精读时解决。2、质疑。在速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难点或不同见解提出质疑,以备下一步精读时解决。3、精读。带着问题去有选择地精读有关章节、段落。精读时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争取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力求在精读时解决疑难问题。4、讨论。在精读的基础上,学生可就某些共同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使问题解决得快些。同时,由于讨论活跃思想,还可以产生某种兴奋感,以提高学习效率。5、温习。这是进一步巩固与运用知识的阶段。这时要根据前几个段中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巩固程序,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复习。
二、在读中揣摩语言,培养语感
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 统性和科学性,有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语文教材还配备朗读录音,语言标准、规范,这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样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朗读录音反复朗读,通过体会语气、语调,揣摩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抓住关键性语句,揣摩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情感性,及其深刻意义。朱光潜老先生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个字每一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的这段话便是朗读、揣摩的实质。在指导朗读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感悟各种类型的语言,用形象性的文字培养学生的形象语感;用含义深刻的文字培养学生的意蕴语感;用对话、独白式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情趣语感。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及感观,如把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化成自己的语言,把自己感受到的、感觉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等等。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所以说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中培养语感,不仅要注意对字、词、句的揣摩推敲,还要对一些标点符号,进行体会,揣摩,同时做到读写结合。
三、固定程序阅读
程序,就是阅读程序,实际是阅读时思维程序。固定程序即每读一篇文章,固定地解决七个基本点:1标题,2作者,3写作时间与出处,4文章基本内容,5写了哪些重要事实,6写作特点,7文章的思路。其余的暂且不管,其过程是:阅读——思考——解难等。这样的阅读程序如果在头脑里形成,在阅读时,自己的思路会自然地跟着这个程序走,阅读的速度就能加快,学生的记忆力、感知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操作力就会得到较大的发展。
四、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想象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语言文字具有间接性的作用,它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中介物。读者 要从抽象的语言文字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深刻内含,就必须进行再创作,这个再创作的过程靠的是想象力。可见想象力也是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等)同思维活动特别是想象结合起来,这样来诱发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弥补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想象能力主要包括再造性想象和迁移性想象。再造性想象。就是以学生的生活表象为基础,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现作品中图景的过程。例如,学生再读《岳阳楼记》时,“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这样的文字时,在眼前会浮现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观。在读“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时在眼前会浮现出春天绿树浓阴,春风煦暖,鸟儿不时在枝头飞来飞去,纵情欢唱,燕子在屋檐下,呢喃筑巢的情景。这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再造。迁移性想象是对语言文字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地进行开发。这包括从局部到整体,从表层到深层,从单向往多向的思维过程。这是对语言文字获得丰富了解的关键。例如在学习《三峡》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由三峡的美迁移体会到祖国山河的锦绣壮丽,这是一种由局部到整体的迁移。
(藁城市第八中学)
关键词: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提起“感悟”,或许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朗读”。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重视朗读是好事,但把那些机械地朗读,毫无章法的朗读训练等同于“感悟”是认识的肤浅,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特感悟,也就无法读出自己的情感,只能装模作样。我认为“感悟”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合的方式、方法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总体综合性的感知领悟。感悟是以读为基本前提,但绝不是唯一的条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由量变发生质变的一个过程。感悟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呢,
一、速读与精读相结合
阅读速度快了,并不等于理解率也提高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还须进行变速阅读。变速阅读要经过一定的单项训练,这种训练可分为五步:1、速读。即对所给文章先速读一遍,尽快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重要事实、特点及新思想、新观点等。对文中的难点暂且放过,留待精读时解决。2、质疑。在速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难点或不同见解提出质疑,以备下一步精读时解决。3、精读。带着问题去有选择地精读有关章节、段落。精读时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争取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力求在精读时解决疑难问题。4、讨论。在精读的基础上,学生可就某些共同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使问题解决得快些。同时,由于讨论活跃思想,还可以产生某种兴奋感,以提高学习效率。5、温习。这是进一步巩固与运用知识的阶段。这时要根据前几个段中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巩固程序,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复习。
二、在读中揣摩语言,培养语感
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 统性和科学性,有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语文教材还配备朗读录音,语言标准、规范,这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样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朗读录音反复朗读,通过体会语气、语调,揣摩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抓住关键性语句,揣摩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情感性,及其深刻意义。朱光潜老先生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个字每一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的这段话便是朗读、揣摩的实质。在指导朗读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感悟各种类型的语言,用形象性的文字培养学生的形象语感;用含义深刻的文字培养学生的意蕴语感;用对话、独白式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情趣语感。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及感观,如把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化成自己的语言,把自己感受到的、感觉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等等。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所以说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中培养语感,不仅要注意对字、词、句的揣摩推敲,还要对一些标点符号,进行体会,揣摩,同时做到读写结合。
三、固定程序阅读
程序,就是阅读程序,实际是阅读时思维程序。固定程序即每读一篇文章,固定地解决七个基本点:1标题,2作者,3写作时间与出处,4文章基本内容,5写了哪些重要事实,6写作特点,7文章的思路。其余的暂且不管,其过程是:阅读——思考——解难等。这样的阅读程序如果在头脑里形成,在阅读时,自己的思路会自然地跟着这个程序走,阅读的速度就能加快,学生的记忆力、感知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操作力就会得到较大的发展。
四、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想象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语言文字具有间接性的作用,它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中介物。读者 要从抽象的语言文字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深刻内含,就必须进行再创作,这个再创作的过程靠的是想象力。可见想象力也是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等)同思维活动特别是想象结合起来,这样来诱发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弥补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想象能力主要包括再造性想象和迁移性想象。再造性想象。就是以学生的生活表象为基础,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现作品中图景的过程。例如,学生再读《岳阳楼记》时,“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这样的文字时,在眼前会浮现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观。在读“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时在眼前会浮现出春天绿树浓阴,春风煦暖,鸟儿不时在枝头飞来飞去,纵情欢唱,燕子在屋檐下,呢喃筑巢的情景。这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再造。迁移性想象是对语言文字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地进行开发。这包括从局部到整体,从表层到深层,从单向往多向的思维过程。这是对语言文字获得丰富了解的关键。例如在学习《三峡》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由三峡的美迁移体会到祖国山河的锦绣壮丽,这是一种由局部到整体的迁移。
(藁城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