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自学,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本文根据学习心理学和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几条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措施。
一、 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树立明确学习目的的人,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保持高度的学习自觉性。教师如果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那么就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1. 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在确立具体的学习目标时,应遵循三条原则:第一,求近不求远。就是说,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是眼前的事,而不是一时无法完成的指向未来的学习目标。拿语文来说,我们经常要学生背诵课文。比如,教了《庐山的云雾》一课,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小节的背诵任务,但不能让学生当堂把整篇课文背出来,那是学生一时无法完成的指向未来的学习目标,是会打击他们学习积极性的。第二,具体明确而非笼统模糊。比如说“准确地抄写一篇课文的词语”就是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认真上好语文课”就是抽象的目标,这种话比较空洞,学生很难操作,根本提不起兴趣。第三,非难非易,具有适中的挑战性。超过学生能力的学习目标会使人失去信心,很容易实现的学习目标会让人失去兴趣,只有适合学生水平,同时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目标才具有激发力,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地探索、主动地学习。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愉悦地去探究它,认识它,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若要引起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做到:第一,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从而提高学习主动性。第二,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够适时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前后勾连,合理迁移,那么就能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第三,教学难度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3.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如果学生对学习抱着积极的态度,他们就会自觉而有效地学习;相反,如果他们对学习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会降低学习热情,影响学习效果。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利用榜样或优秀学生范例的力量来博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端正其学习态度。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用学生可以接受的内容来说服学生,改变其不良的学习态度。当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就会提高。
4.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积极的情感,如快乐、满意等,能够推动学生积极自觉地去学习;相反,消极的情感,如讨厌、焦虑等,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另一方面,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互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 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会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第一需要,当成乐趣,不学习便难受。因此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多种自学习惯来培养其自学能力。
1. 不懂就问的习惯
浅尝辄止是大部分学生学习上的通病。因此要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克服这种毛病。而克服这种毛病就得使学生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其次,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2. 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对小学生来说,自学必不可少的就是使用工具书,而这个工具书主要指字典和词典。小学生应主要掌握按音序和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并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查难检字。每查一个字、词,要能说出这个字、词有几个意思,能根据上下文从字典、词典中选择词义。当今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养成使用字典或词典的良好习惯,对常见字或词也往往不明其意。例如有的学生不知“疆”字是“土”部,“武”字部首是“止”。有的学生查到了字但不会看注释,不会联系具体语境选择正确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觉、熟练地翻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3. 有错必改的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会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练习,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但在完成练习时,大部分学生往往把它当成一项令人苦恼的任务,不能将知识引申、扩展和深化,甚至对于出现的错误也不放在心上。实际上,学习中应该及时反思,积极总结,有错必改。只有知错就改才能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才能牢固掌握知识,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
4. 交流切磋的习惯
按照新课标关于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求知识的同时,加强与他人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还要与同学进行积极地讨论,养成同学之间交流切磋的习惯。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三、 进行可操作的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会对其自学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怎样指导并落实,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堂到课外,使学生在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作者单位: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小学)
一、 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树立明确学习目的的人,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保持高度的学习自觉性。教师如果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那么就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1. 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在确立具体的学习目标时,应遵循三条原则:第一,求近不求远。就是说,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是眼前的事,而不是一时无法完成的指向未来的学习目标。拿语文来说,我们经常要学生背诵课文。比如,教了《庐山的云雾》一课,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小节的背诵任务,但不能让学生当堂把整篇课文背出来,那是学生一时无法完成的指向未来的学习目标,是会打击他们学习积极性的。第二,具体明确而非笼统模糊。比如说“准确地抄写一篇课文的词语”就是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认真上好语文课”就是抽象的目标,这种话比较空洞,学生很难操作,根本提不起兴趣。第三,非难非易,具有适中的挑战性。超过学生能力的学习目标会使人失去信心,很容易实现的学习目标会让人失去兴趣,只有适合学生水平,同时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目标才具有激发力,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地探索、主动地学习。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愉悦地去探究它,认识它,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若要引起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做到:第一,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从而提高学习主动性。第二,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够适时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前后勾连,合理迁移,那么就能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第三,教学难度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3.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如果学生对学习抱着积极的态度,他们就会自觉而有效地学习;相反,如果他们对学习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会降低学习热情,影响学习效果。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利用榜样或优秀学生范例的力量来博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端正其学习态度。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用学生可以接受的内容来说服学生,改变其不良的学习态度。当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就会提高。
4.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积极的情感,如快乐、满意等,能够推动学生积极自觉地去学习;相反,消极的情感,如讨厌、焦虑等,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另一方面,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互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 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会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第一需要,当成乐趣,不学习便难受。因此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多种自学习惯来培养其自学能力。
1. 不懂就问的习惯
浅尝辄止是大部分学生学习上的通病。因此要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克服这种毛病。而克服这种毛病就得使学生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其次,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2. 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对小学生来说,自学必不可少的就是使用工具书,而这个工具书主要指字典和词典。小学生应主要掌握按音序和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并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查难检字。每查一个字、词,要能说出这个字、词有几个意思,能根据上下文从字典、词典中选择词义。当今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养成使用字典或词典的良好习惯,对常见字或词也往往不明其意。例如有的学生不知“疆”字是“土”部,“武”字部首是“止”。有的学生查到了字但不会看注释,不会联系具体语境选择正确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觉、熟练地翻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3. 有错必改的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会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练习,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但在完成练习时,大部分学生往往把它当成一项令人苦恼的任务,不能将知识引申、扩展和深化,甚至对于出现的错误也不放在心上。实际上,学习中应该及时反思,积极总结,有错必改。只有知错就改才能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才能牢固掌握知识,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
4. 交流切磋的习惯
按照新课标关于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求知识的同时,加强与他人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还要与同学进行积极地讨论,养成同学之间交流切磋的习惯。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三、 进行可操作的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会对其自学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怎样指导并落实,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堂到课外,使学生在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作者单位: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