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传统的基于学科结构系统化的综合课程方案转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已成为当今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流方向。项目课程能彻底打破以学科课程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具有重大意义。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结合学科教育开发项目课程。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笔者在高职语文学习课程开发实践中,对此进行了积极探讨。
一、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
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可概括为联系论、结构论、综合论和结果论。
1、联系论,即在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建立关系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帮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去学习知识。这就必须彻底解构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学科课程模式。学科课程模式对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是很有效的,但对职业能力的形成效果不大。项目课程认为,不仅仅知识与技能是课程内容,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也是重要的课程内容;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彻底打破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组织课程的传统模式,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
2、结构论
传统的课程开发,对课程结构重要性的评价低。老师们认为学生只要获得了知识和技能便会具备能力。按照工作体系设计课程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思维,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使他们从关注“知道什么”转向“要做什么”,从而达到更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3、综合论
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培养来说非常重要,其意义在于:①它是衡量职业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②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意义上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任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
4、结果论
发展职业能力,必须把实践理解为在特定工作情境中进行的活动。这是项目课程的一条富有特色的原理。这种实践观把实践理解成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体,并认为实践只有指向产品获得才具有意义,才能达到发展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二、项目课程理论的主要内容
1、在整体指导思想上。实现从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转变,主要体现在:①教育应使学生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来共同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②教育是发展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负责个性的前提条件;③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既依赖又独立于劳动与技术的关系。
2、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实现从专业理论知识向工作过程知识的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寻求与职业的关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突破了学科体系框架,将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按照职业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3、在课程开发设计上,实现从资格研究向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的转变。在课程的开发中,不是对孤立的单个活动或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而是从完整的行动意义上对任务进行分析。通过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可以确认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并破译出隐含在工作任务中的知识和能力。
4、在教学方式改革上,实现从教师中心到行动导向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多的是教学的咨询者。项目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情境学习成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
三、项目课程理论对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与思考
1、贴近专业,优化教学内容,建构全新课程体系
与普通高校比,高职院校更注重培养应用性的技术人才。我们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应服从并服务于这一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实用为原则,努力做到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以学生获取必需的语文实际运用技能为标准的,以增强学生人文底蕴为主导的,以模块组合为教育框架的,紧密配合专业学习的大语文。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改革从改变教学内容人手,构建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把教学内容整合为几个模块,即四个单元,它们分别是:文学欣赏、口语表达训练、应用写作训练、和书写能力训练。在每一单元中都配备实训环节,力求做到实用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高职特色。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时间少内容多,应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以点带面地教学,把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专题,紧密围绕一个中心或培养学生应当必备的某项能力,在课堂上进行生动的讲解或实战的临场演习,这样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
2、创设情景,改革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情境性活动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教学方式,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任务本位课程,还要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与提升职业素质。以学生职业活动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创设活动情境。通过设计各种场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去直接面临学习。安排一些短期课程,让他们到第一线体验农民、教师职员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在活动前让学生写计划、策划书,活动中让学生写简报纪要、活动结束后写总结,调查报告等。平时教师要特别关注热点文化现象,并及时使之介入课堂。把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相结合,并组织一定的应用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
3、加强互动,采用灵活教法,激发学生创造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畅所欲言,以语言互动为前提;要充分尊重学生,以情感基础为重点;要巧创激趣情境,以“激发兴趣”为中心。激趣,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引趣,巧妙创设学习障碍,综合运用多媒体,激发多元智能。比如可以采用案例法。小组讨论法,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法,排练话剧演练法等等,还可以增加一些讨论研究课。讨论时可采用分组式、辩论式、设置情景式等方式,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语言领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将它们纳入社会课题、个人课题,与社会实际和个人生活紧密相联。同时要注重了解学习者的情意性、生活性经验,激发创造意识。比如在实习结束后,让学生写“我是如何完成毕业实习的”,“我在实习中对遇到的问题的思考”,又如针对校园某些现象(上网、高消费、人际沟通差、近视等)或社会现象,学会编写调查问卷,写出调查报告、经济预测报告等。
4、关注过程,采用多元评价,激励师生共同成长
改变传统的一次笔试定成绩的做法,采用一种更加动态、多元、全面、立体、公正的评价方式。语文能力考核的具体方式可将口试和笔试结合起来,考试和考查结合起来,定量评价和描述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对 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学生学习的成绩应该主要通过一个过程来反映,而不是凭一次考试的结果。比如通过平时的考勤、课堂参与的程度、作业、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多个方面来衡量。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既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要考察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必须改变传统评价中过于重视教师授课技巧的倾向,应该更加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更加关注教师能否时刻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学习技能;更加关注学生能否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逐步获得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对师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成功的激励评价。激励师生共同成长,不断创新。
5、强化实践,采用快速训练法,发展创新意识
加强实践,学以致用,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好方式。强化训练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渠道。强化训练不是题海战术,也不是重复演练。强化训练的题型必须是开放的。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开放的题型,包括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在内容上可以是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也可以是学科内的热点、难点;在形式上可以是一份调查报告,也可以是人机对话。
强化训练必须求快。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思维敏捷,判断迅速,读写速度快。比如,了解市场行情、反映供需情况往往要从一堆“现象”中迅速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出准确判断,然后用简朴的文字反馈信息。至于洽谈生意、谈判合同,迅捷地思维更是事关成败的大事。谁能快捷地思维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快速”训练呢?首先,要求学生广泛搜集新信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鼓励学生关心时事,留心搜集新信息。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电视、书刊等全面客观地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扩大学生的读写量,从学期开始就进行“快速阅读”、“快速作文”、“快速查工具书”的“速度”训练。最后,开展竞赛,进行活动点评,加以提高升华,发展创新意识。
高职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语文课程开发模式使学生不但能学会知识,而且能提升能力。
一、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
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可概括为联系论、结构论、综合论和结果论。
1、联系论,即在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建立关系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帮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去学习知识。这就必须彻底解构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学科课程模式。学科课程模式对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是很有效的,但对职业能力的形成效果不大。项目课程认为,不仅仅知识与技能是课程内容,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也是重要的课程内容;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彻底打破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组织课程的传统模式,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
2、结构论
传统的课程开发,对课程结构重要性的评价低。老师们认为学生只要获得了知识和技能便会具备能力。按照工作体系设计课程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思维,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使他们从关注“知道什么”转向“要做什么”,从而达到更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3、综合论
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培养来说非常重要,其意义在于:①它是衡量职业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②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意义上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任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
4、结果论
发展职业能力,必须把实践理解为在特定工作情境中进行的活动。这是项目课程的一条富有特色的原理。这种实践观把实践理解成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体,并认为实践只有指向产品获得才具有意义,才能达到发展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二、项目课程理论的主要内容
1、在整体指导思想上。实现从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转变,主要体现在:①教育应使学生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来共同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②教育是发展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负责个性的前提条件;③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既依赖又独立于劳动与技术的关系。
2、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实现从专业理论知识向工作过程知识的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寻求与职业的关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突破了学科体系框架,将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按照职业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3、在课程开发设计上,实现从资格研究向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的转变。在课程的开发中,不是对孤立的单个活动或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而是从完整的行动意义上对任务进行分析。通过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可以确认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并破译出隐含在工作任务中的知识和能力。
4、在教学方式改革上,实现从教师中心到行动导向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多的是教学的咨询者。项目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情境学习成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
三、项目课程理论对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与思考
1、贴近专业,优化教学内容,建构全新课程体系
与普通高校比,高职院校更注重培养应用性的技术人才。我们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应服从并服务于这一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实用为原则,努力做到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以学生获取必需的语文实际运用技能为标准的,以增强学生人文底蕴为主导的,以模块组合为教育框架的,紧密配合专业学习的大语文。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改革从改变教学内容人手,构建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把教学内容整合为几个模块,即四个单元,它们分别是:文学欣赏、口语表达训练、应用写作训练、和书写能力训练。在每一单元中都配备实训环节,力求做到实用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高职特色。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时间少内容多,应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以点带面地教学,把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专题,紧密围绕一个中心或培养学生应当必备的某项能力,在课堂上进行生动的讲解或实战的临场演习,这样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
2、创设情景,改革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情境性活动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教学方式,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任务本位课程,还要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与提升职业素质。以学生职业活动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创设活动情境。通过设计各种场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去直接面临学习。安排一些短期课程,让他们到第一线体验农民、教师职员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在活动前让学生写计划、策划书,活动中让学生写简报纪要、活动结束后写总结,调查报告等。平时教师要特别关注热点文化现象,并及时使之介入课堂。把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相结合,并组织一定的应用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
3、加强互动,采用灵活教法,激发学生创造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畅所欲言,以语言互动为前提;要充分尊重学生,以情感基础为重点;要巧创激趣情境,以“激发兴趣”为中心。激趣,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引趣,巧妙创设学习障碍,综合运用多媒体,激发多元智能。比如可以采用案例法。小组讨论法,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法,排练话剧演练法等等,还可以增加一些讨论研究课。讨论时可采用分组式、辩论式、设置情景式等方式,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语言领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将它们纳入社会课题、个人课题,与社会实际和个人生活紧密相联。同时要注重了解学习者的情意性、生活性经验,激发创造意识。比如在实习结束后,让学生写“我是如何完成毕业实习的”,“我在实习中对遇到的问题的思考”,又如针对校园某些现象(上网、高消费、人际沟通差、近视等)或社会现象,学会编写调查问卷,写出调查报告、经济预测报告等。
4、关注过程,采用多元评价,激励师生共同成长
改变传统的一次笔试定成绩的做法,采用一种更加动态、多元、全面、立体、公正的评价方式。语文能力考核的具体方式可将口试和笔试结合起来,考试和考查结合起来,定量评价和描述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对 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学生学习的成绩应该主要通过一个过程来反映,而不是凭一次考试的结果。比如通过平时的考勤、课堂参与的程度、作业、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多个方面来衡量。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既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要考察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必须改变传统评价中过于重视教师授课技巧的倾向,应该更加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更加关注教师能否时刻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学习技能;更加关注学生能否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逐步获得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对师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成功的激励评价。激励师生共同成长,不断创新。
5、强化实践,采用快速训练法,发展创新意识
加强实践,学以致用,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好方式。强化训练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渠道。强化训练不是题海战术,也不是重复演练。强化训练的题型必须是开放的。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开放的题型,包括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在内容上可以是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也可以是学科内的热点、难点;在形式上可以是一份调查报告,也可以是人机对话。
强化训练必须求快。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思维敏捷,判断迅速,读写速度快。比如,了解市场行情、反映供需情况往往要从一堆“现象”中迅速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出准确判断,然后用简朴的文字反馈信息。至于洽谈生意、谈判合同,迅捷地思维更是事关成败的大事。谁能快捷地思维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快速”训练呢?首先,要求学生广泛搜集新信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鼓励学生关心时事,留心搜集新信息。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电视、书刊等全面客观地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扩大学生的读写量,从学期开始就进行“快速阅读”、“快速作文”、“快速查工具书”的“速度”训练。最后,开展竞赛,进行活动点评,加以提高升华,发展创新意识。
高职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语文课程开发模式使学生不但能学会知识,而且能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