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分析秦汉渠管理处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管理处信息化建设的构想。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探讨
灌区信息化建设是灌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手段促进灌区技术优化升级和提高用水效率的水管理信息系统,为灌区水量调度和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提供决策支持,从而为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1 秦汉渠管理处信息化建设情况
随着自治区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秦汉渠管理处水利信息化工作也不断提高,管理处以灌溉调度、防汛为重点,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稳步有效地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上台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 管理处信息化现状
管理处信息化建设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7年由水利厅投资安装800MHZ模拟集群电话,先后在管理处和各所、段安装57部,实现了处、所、段无线通讯,结束了灌区灌溉通讯依靠有线磁式电话的历史。同年,由水利厅投资在灌区建成了水情遥测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集水情、雨情数据自动采集、传输、接收、处理及预报作业的实时自动测报系统,在干渠的测水交水断面布设了7个遥测水位观测站,自记式雨量站点2个,建成中心站1处。管理处安排专人对站点的日常运行进行维护,管理处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目前,管理处共有水情遥测站20个,雨量遥测站5个。
1.2 管理处信息化建设情况
1.2.1 网站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水利事业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增强水利信息的时效性,拓宽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管理处投资于2009年12月正式开通了“宁夏秦汉渠管理处网站”。这标志着管理处综合性的、统一的信息产权门户网站正式建成。经过一年的投入使用,管理处网站及时上传我处各项水利信息动态,在服务群众和为领导决策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1.2.2 内外网现状
2006年,管理处搬迁后,为了提高信息化水平,通过综合布线,建立了一套局域网(外网),同时,为了提高计算机信息资源的安全性,2010年11月,管理处投资3万元对机关各科室32台计算机进行了内网与外网的隔离,通过物理隔离卡和外挂硬盘,实现了内网办公,外网上网的功能。
1.2.3 渠道安全运行数字信息系统
2009年6月,针对管理处渠道水情遥测系统落后不能适应快速调度的情况,管理处与河海大学达成协议,利用河海大学的技术优势,投资55万元建成了一套OA办公自动化系统,即渠道安全运行数字信息系统。该系统在现有水位遥测和雨量站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运行安全和防汛度汛进行完善。以管理处渠道为管理基础对象,结合采集雨情和渠道水位信息,对防洪预警,同时结合管理处、所、段用水、配水流程对灌溉过程进行跟踪管理。系统以灌区水情遥测系统、雨情监测系统和水位报警系统为基础,将数据分门别类进行采集、整理和统计,通过中央数据处理中心(管理处调度中心)进行数据筛选和处理,并将处理指令自动反馈到二级调度(管理所调度)或三级执行岗位(管理段),确保对灌区水情处理、汛情处理的及时性,实现灌区干渠渠道的安全运行。这套系统为管理处建立了一个有效的信息发布和交流场所,实现了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和知识管理的自动化,该系统包括办公管理模块、渠道跟踪管理模块、防洪管理、防洪预警系统、财务管理模块、车辆管理模块。目前,该系统已在管理处建成水情遥测站一处,通过今年冬灌的试运行,效果较好,明年将对管理处的其它遥测站点进行改造。
1.2.4 东干渠渠道水位视频监控点
近年来,由于东干渠沿线的无序开发,导致灌域面积激增,灌溉矛盾突出,对水量调度的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处经过多方调研,计划在数字水利系统的建设中,通过光揽、微波等传输方式将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利用,从而建立一个覆盖整个灌区的信息化系统。水利视频监控点正是数字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系统调度人员可以在监控中心(调度室)进行实时监控,代替过去微波传输数据,以提高数据的准备性和时效性。利用干渠水位实时视频监测可以保证水位安全运行,干渠交水断面、水闸使用视频监控,避免干渠交水不稳及误操作;利用视频监控山洪多发点,及时预防突发事件。
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6个干渠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
2 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灌区的灌溉管理,仍延续传统的人工职守、人工调控、手工操作的方法,管理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新技术应用少,已不适应节水灌溉与现代化管理的需要。面对严峻的形势,在灌区的灌溉管理中,管理处领导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在历年的工作中都将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从人员、资金上优先考虑。但是由于灌区渠道点多面广,有限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已经不能适应灌区的灌溉发展要求,同时受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水利工程投资缺乏连续性,逐年减少,管理处自身资金紧张的影响,信息化建设没有大的发展,存在的问题较多。
2.1 干渠直开口水量观测计量自动化改造迫在眉睫
灌区实行水费改革以后,受益单位和农户的节水意识不断增强,由于灌区的干渠直开口的测量水主要是建筑物量水,现行的直开口管理模式是由计量人员依据配水计划或管理所、段直开口开关指令,人工调控闸门开启(关闭)高度,每四小时左右现场观测记录一次上下游水位,每晚22:00前手工结清当天的直开口供水量并逐级上报汇总。目前的直开口管理体制,因监控手段落后,运行管理过程中私开口事件时有发生,给实际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同时由于水情信息人工采集频率低,人工观测水位误差大,造成测量水精度不高,灌区用水户、受益单位对此意见大。
2.2 灌区雨量遥测预警系统不完善,亟待解决
河东灌区所辖的东干渠是一条沿牛首山山麓而建的旁山渠道,渠道全长54公里,设计流量54m3/s,多年以来,东干渠特别是其上中游渠段一直受牛首山突发山洪的直接威胁,每遇雷阵雨或连雨天气,山洪入渠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东干渠的运行安全和受益灌区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东干渠的防洪排洪体系也破坏巨大。现在管理处自筹资金在沿山设立了3个遥测雨量站,但是不能满足突发山洪的预警作用。
2.3 通訊系统老化,急需更新
国家信息产业部已发文规定800MHz模拟集群通信设施到2005年底全部停止使用,导致灌区基层管理机构(处、所和段)间的通讯不畅。为此,管理处不得不投入资金给具备安装条件的单位安装程控电话,增加了运行费用。
2.4 信息化建设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灌区的发展。
3 管理处水利信息化建设构想
针对存在的问题,着眼于灌区的长远发展,在灌溉管理工作中,管理处积极推进灌区信息化的建设,在灌溉管理科成立了信息化管理组,安排专人负责灌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遥测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数据处理,储存,传输方面的强大能力,促进灌区科学合理的调配有限的水资源和计划用水,提高灌区灌溉管理水平。
3.1 在灌区改造老化失修工程改造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水利厅投资,逐步改造现有遥测设施,实现管理处水情信息化管理。
3.2 根据灌区现状,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化工程建设,优先建设基本水情(水文)站网、水情(水文)信息采集系统、水利工程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逐步的建设重点干渠直开口远程控制、防汛会商系统、重要水利图像监控及防汛决策支持服务系统。
3.3 进一步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业务技能,促进管理处灌溉管理迈上新的更高的台阶。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探讨
灌区信息化建设是灌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手段促进灌区技术优化升级和提高用水效率的水管理信息系统,为灌区水量调度和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提供决策支持,从而为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1 秦汉渠管理处信息化建设情况
随着自治区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秦汉渠管理处水利信息化工作也不断提高,管理处以灌溉调度、防汛为重点,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稳步有效地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上台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 管理处信息化现状
管理处信息化建设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7年由水利厅投资安装800MHZ模拟集群电话,先后在管理处和各所、段安装57部,实现了处、所、段无线通讯,结束了灌区灌溉通讯依靠有线磁式电话的历史。同年,由水利厅投资在灌区建成了水情遥测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集水情、雨情数据自动采集、传输、接收、处理及预报作业的实时自动测报系统,在干渠的测水交水断面布设了7个遥测水位观测站,自记式雨量站点2个,建成中心站1处。管理处安排专人对站点的日常运行进行维护,管理处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目前,管理处共有水情遥测站20个,雨量遥测站5个。
1.2 管理处信息化建设情况
1.2.1 网站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水利事业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增强水利信息的时效性,拓宽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管理处投资于2009年12月正式开通了“宁夏秦汉渠管理处网站”。这标志着管理处综合性的、统一的信息产权门户网站正式建成。经过一年的投入使用,管理处网站及时上传我处各项水利信息动态,在服务群众和为领导决策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1.2.2 内外网现状
2006年,管理处搬迁后,为了提高信息化水平,通过综合布线,建立了一套局域网(外网),同时,为了提高计算机信息资源的安全性,2010年11月,管理处投资3万元对机关各科室32台计算机进行了内网与外网的隔离,通过物理隔离卡和外挂硬盘,实现了内网办公,外网上网的功能。
1.2.3 渠道安全运行数字信息系统
2009年6月,针对管理处渠道水情遥测系统落后不能适应快速调度的情况,管理处与河海大学达成协议,利用河海大学的技术优势,投资55万元建成了一套OA办公自动化系统,即渠道安全运行数字信息系统。该系统在现有水位遥测和雨量站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运行安全和防汛度汛进行完善。以管理处渠道为管理基础对象,结合采集雨情和渠道水位信息,对防洪预警,同时结合管理处、所、段用水、配水流程对灌溉过程进行跟踪管理。系统以灌区水情遥测系统、雨情监测系统和水位报警系统为基础,将数据分门别类进行采集、整理和统计,通过中央数据处理中心(管理处调度中心)进行数据筛选和处理,并将处理指令自动反馈到二级调度(管理所调度)或三级执行岗位(管理段),确保对灌区水情处理、汛情处理的及时性,实现灌区干渠渠道的安全运行。这套系统为管理处建立了一个有效的信息发布和交流场所,实现了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和知识管理的自动化,该系统包括办公管理模块、渠道跟踪管理模块、防洪管理、防洪预警系统、财务管理模块、车辆管理模块。目前,该系统已在管理处建成水情遥测站一处,通过今年冬灌的试运行,效果较好,明年将对管理处的其它遥测站点进行改造。
1.2.4 东干渠渠道水位视频监控点
近年来,由于东干渠沿线的无序开发,导致灌域面积激增,灌溉矛盾突出,对水量调度的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处经过多方调研,计划在数字水利系统的建设中,通过光揽、微波等传输方式将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利用,从而建立一个覆盖整个灌区的信息化系统。水利视频监控点正是数字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系统调度人员可以在监控中心(调度室)进行实时监控,代替过去微波传输数据,以提高数据的准备性和时效性。利用干渠水位实时视频监测可以保证水位安全运行,干渠交水断面、水闸使用视频监控,避免干渠交水不稳及误操作;利用视频监控山洪多发点,及时预防突发事件。
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6个干渠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
2 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灌区的灌溉管理,仍延续传统的人工职守、人工调控、手工操作的方法,管理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新技术应用少,已不适应节水灌溉与现代化管理的需要。面对严峻的形势,在灌区的灌溉管理中,管理处领导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在历年的工作中都将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从人员、资金上优先考虑。但是由于灌区渠道点多面广,有限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已经不能适应灌区的灌溉发展要求,同时受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水利工程投资缺乏连续性,逐年减少,管理处自身资金紧张的影响,信息化建设没有大的发展,存在的问题较多。
2.1 干渠直开口水量观测计量自动化改造迫在眉睫
灌区实行水费改革以后,受益单位和农户的节水意识不断增强,由于灌区的干渠直开口的测量水主要是建筑物量水,现行的直开口管理模式是由计量人员依据配水计划或管理所、段直开口开关指令,人工调控闸门开启(关闭)高度,每四小时左右现场观测记录一次上下游水位,每晚22:00前手工结清当天的直开口供水量并逐级上报汇总。目前的直开口管理体制,因监控手段落后,运行管理过程中私开口事件时有发生,给实际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同时由于水情信息人工采集频率低,人工观测水位误差大,造成测量水精度不高,灌区用水户、受益单位对此意见大。
2.2 灌区雨量遥测预警系统不完善,亟待解决
河东灌区所辖的东干渠是一条沿牛首山山麓而建的旁山渠道,渠道全长54公里,设计流量54m3/s,多年以来,东干渠特别是其上中游渠段一直受牛首山突发山洪的直接威胁,每遇雷阵雨或连雨天气,山洪入渠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东干渠的运行安全和受益灌区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东干渠的防洪排洪体系也破坏巨大。现在管理处自筹资金在沿山设立了3个遥测雨量站,但是不能满足突发山洪的预警作用。
2.3 通訊系统老化,急需更新
国家信息产业部已发文规定800MHz模拟集群通信设施到2005年底全部停止使用,导致灌区基层管理机构(处、所和段)间的通讯不畅。为此,管理处不得不投入资金给具备安装条件的单位安装程控电话,增加了运行费用。
2.4 信息化建设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灌区的发展。
3 管理处水利信息化建设构想
针对存在的问题,着眼于灌区的长远发展,在灌溉管理工作中,管理处积极推进灌区信息化的建设,在灌溉管理科成立了信息化管理组,安排专人负责灌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遥测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数据处理,储存,传输方面的强大能力,促进灌区科学合理的调配有限的水资源和计划用水,提高灌区灌溉管理水平。
3.1 在灌区改造老化失修工程改造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水利厅投资,逐步改造现有遥测设施,实现管理处水情信息化管理。
3.2 根据灌区现状,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化工程建设,优先建设基本水情(水文)站网、水情(水文)信息采集系统、水利工程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逐步的建设重点干渠直开口远程控制、防汛会商系统、重要水利图像监控及防汛决策支持服务系统。
3.3 进一步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业务技能,促进管理处灌溉管理迈上新的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