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如果与适切的字理识字法进行有效结合,抓住文眼、品词析句、体悟诗境、领会情感,将会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为诗词教学打开一扇新的研究之门。
关键词:字理识字;古诗教学;应用
《尔雅》《说文解字》等文字学、训诂学著作昭示着字理识字的深厚渊源。而同样作为中华文学艺术宝库的瑰宝——古诗,以其语言精美、声韵和谐、意境悠远等独特魅力,吸引着大家去品读、体味。如果能将适切的字理识字方法,有效应用到古诗教学中,将会提升学生鉴赏、品读优秀诗文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一、提纲挈领抓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凝练传神的字眼,在整首诗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抓住了全诗的诗眼,无异于找到了叩开诗歌大门的钥匙。例如:在古诗《江雪》中,诗人柳宗元描绘了渔翁在江面上独自垂钓的场景,一个“孤”字揭开了全诗的情感线索。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关键字朗读古诗,感受意境。有学生认为,“鸟飞绝”“人踪灭”渲染了一幅幽静寒冷的凄凉画面,是“孤”的外部环境营造;有学生认为,“千山”“万径”为下面的“孤舟”“独钓”作陪衬,烘托了渔翁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独特形象;有学生认为,诗人写隐居在山水间的渔翁,实际上是寄托自己清冷孤傲的情感。这种层层剥笋式的体悟,借由对“孤”的字理认识,走进了诗歌的文本,发挥了诗眼的提纲挈领作用。
二、对比联想赏字词
夏丏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诗歌的语言是诗人千锤百炼吟诵出的佳句,值得细细品味,而在通过字理揣摩汉字的过程中,又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在学习《泊船瓜洲》一诗时,让学生转换角色,体会一下诗人反复琢磨的过程:“如果你是詩人,你会选择‘到、过、入、满、绿’中的哪一个或是其他什么字呢?”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更愿意投入到课程中来。发表的意见煞有介事:“‘到’缺乏诗意,‘过’更加生动一点,‘满’有种春风拂面的感觉。”大部分学生更加赞赏“绿”字:“‘绿’不仅写出了春风拂面,还让整个画面充满了鲜艳的色彩。”教师适时出示字理:‘绿’在《说文解字》中指丝帛呈青黄色。学生的品词析句在合理的基础上驰骋想象:“春天到了,小草绿了,柳树绿了,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绿’字把春意盎然的景象写活了。”
三、循序渐进入诗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学生在阅读诗歌作品时,也无须逐字逐句地生硬理解,抓住最能描摹诗歌意境的关键处进行重点赏析,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其韵味。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占很大比重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取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和”所氤氲的诗歌意境。有的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感受到明月高悬、水平如镜的秀美景象;有的学生采取朗读吟诵的方式,体味到近景别致,远景奇丽的相得益彰之美;有的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到诗人高旷清超、秀丽脱俗的气度;有的学生借由自己的绘画创作,传达出明月与湖光相映相辉、景色与诗情紧密融合的和谐之美。了解一个字,品读一首诗,感悟一种情,“和”字成为学生欣赏诗歌的着眼点,碰撞出历久弥新的思维火花,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古诗教学中,文字的古今异义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阅读障碍,运用合理的字理识字法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维,从而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历史背景,感受诗歌别具一格的人文底蕴,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用创新思维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联系生活悟诗情
在教学《小儿垂钓》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这幅童趣盎然的画面,教师可指导学生品读其中的生词,如“招”,手呼也,挥手示意并呼叫。关于稚子究竟是“应人”还是“不应人”的讨论,可以探究下诗中的儿童形象。“蓬头稚子”头发蓬乱、面容稚嫩,是个淳朴可爱的乡村儿童。为何“侧坐”而非端坐呢?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发:有的说怕自己的影子倒映在河水中,吓走了小鱼;有的说钓鱼时还调皮地看着其他的地方,越发有趣。这样思量下来,“遥招手”尽管造字本义是挥手呼喊,但在诗歌中无论是形象,还是姿态、动作,展示的都是一个顽童形象,想来应该是摇手示意诗人不要过来,担心吓走了要上钩的小鱼。从这样一个有深度的对话教学片段中,可以感受到诗歌教学中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诗歌的情感也在潜移默化的品读中得到感悟、内化。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郑红.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佟乐泉,张一清.小学识字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字理识字;古诗教学;应用
《尔雅》《说文解字》等文字学、训诂学著作昭示着字理识字的深厚渊源。而同样作为中华文学艺术宝库的瑰宝——古诗,以其语言精美、声韵和谐、意境悠远等独特魅力,吸引着大家去品读、体味。如果能将适切的字理识字方法,有效应用到古诗教学中,将会提升学生鉴赏、品读优秀诗文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一、提纲挈领抓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凝练传神的字眼,在整首诗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抓住了全诗的诗眼,无异于找到了叩开诗歌大门的钥匙。例如:在古诗《江雪》中,诗人柳宗元描绘了渔翁在江面上独自垂钓的场景,一个“孤”字揭开了全诗的情感线索。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关键字朗读古诗,感受意境。有学生认为,“鸟飞绝”“人踪灭”渲染了一幅幽静寒冷的凄凉画面,是“孤”的外部环境营造;有学生认为,“千山”“万径”为下面的“孤舟”“独钓”作陪衬,烘托了渔翁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独特形象;有学生认为,诗人写隐居在山水间的渔翁,实际上是寄托自己清冷孤傲的情感。这种层层剥笋式的体悟,借由对“孤”的字理认识,走进了诗歌的文本,发挥了诗眼的提纲挈领作用。
二、对比联想赏字词
夏丏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诗歌的语言是诗人千锤百炼吟诵出的佳句,值得细细品味,而在通过字理揣摩汉字的过程中,又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在学习《泊船瓜洲》一诗时,让学生转换角色,体会一下诗人反复琢磨的过程:“如果你是詩人,你会选择‘到、过、入、满、绿’中的哪一个或是其他什么字呢?”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更愿意投入到课程中来。发表的意见煞有介事:“‘到’缺乏诗意,‘过’更加生动一点,‘满’有种春风拂面的感觉。”大部分学生更加赞赏“绿”字:“‘绿’不仅写出了春风拂面,还让整个画面充满了鲜艳的色彩。”教师适时出示字理:‘绿’在《说文解字》中指丝帛呈青黄色。学生的品词析句在合理的基础上驰骋想象:“春天到了,小草绿了,柳树绿了,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绿’字把春意盎然的景象写活了。”
三、循序渐进入诗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学生在阅读诗歌作品时,也无须逐字逐句地生硬理解,抓住最能描摹诗歌意境的关键处进行重点赏析,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其韵味。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占很大比重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取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和”所氤氲的诗歌意境。有的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感受到明月高悬、水平如镜的秀美景象;有的学生采取朗读吟诵的方式,体味到近景别致,远景奇丽的相得益彰之美;有的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到诗人高旷清超、秀丽脱俗的气度;有的学生借由自己的绘画创作,传达出明月与湖光相映相辉、景色与诗情紧密融合的和谐之美。了解一个字,品读一首诗,感悟一种情,“和”字成为学生欣赏诗歌的着眼点,碰撞出历久弥新的思维火花,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古诗教学中,文字的古今异义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阅读障碍,运用合理的字理识字法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维,从而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历史背景,感受诗歌别具一格的人文底蕴,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用创新思维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联系生活悟诗情
在教学《小儿垂钓》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这幅童趣盎然的画面,教师可指导学生品读其中的生词,如“招”,手呼也,挥手示意并呼叫。关于稚子究竟是“应人”还是“不应人”的讨论,可以探究下诗中的儿童形象。“蓬头稚子”头发蓬乱、面容稚嫩,是个淳朴可爱的乡村儿童。为何“侧坐”而非端坐呢?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发:有的说怕自己的影子倒映在河水中,吓走了小鱼;有的说钓鱼时还调皮地看着其他的地方,越发有趣。这样思量下来,“遥招手”尽管造字本义是挥手呼喊,但在诗歌中无论是形象,还是姿态、动作,展示的都是一个顽童形象,想来应该是摇手示意诗人不要过来,担心吓走了要上钩的小鱼。从这样一个有深度的对话教学片段中,可以感受到诗歌教学中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诗歌的情感也在潜移默化的品读中得到感悟、内化。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郑红.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佟乐泉,张一清.小学识字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