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课本仿实例揣摩名作习真功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kil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国文化培养路径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以亲近名家名作,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探索语文学习的门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本;仿实例;揣摩;名作;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材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例子”比之于语文教材,非常生动形象。“例子”是用来学习的,“例子”是用来参照的,“例子”是用来模仿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体味、模仿、运用中走进教材、深入教材、融通教材,更加熟悉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拜名师——亲近名家名作,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拜著名作家为师,和著名作品为友,就是近距离走进文化、亲近文化、感受文化。在初一年级刚刚开始,我就和学生一起商量,根据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风格,集中力量,单向选定一位著名作家作为自己阅读写作的老师。
   这种选择首先是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根据平时阅读喜好自己作出决定。同时,我也从学生的性格特点、文章风格出发协助他们作简单地微调。选定了自己仰慕的作家作为老师以后,我在班级里又别开生面地举行了一个很简单但很热烈的拜师仪式。在拜师仪式上,每一个学生要说出自己“老师”创作的经历,并且充满深情地背诵出这位“老师”文章中的一两个片段。然后,给自己心中的老师恭恭敬敬鞠上一躬。名家名作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当然,拜师只是学习名家的第一步。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还要尽量收集这位作家的作品,凡是适合自己阅读的,都要摆上自己的书橱,尽量做到和这位作家朝夕相处、息息相通。
  
  二、学名文——反复研句研篇,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竭力将学生对名家名作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对名家名作的揣摩之行,让学生能够在美文佳作形成的境界中徜徉、咀嚼、品味,从而乐在其中。
  例如,我在教学《藤野先生》(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这篇文章时,就首先请班级几个拜鲁迅先生为师的同学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朗读课文。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着独特的辛辣韵味,在冷峻的语调下蕴藏着很深的爱憎之情,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体会和思考。
  再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作品《背影》的时候,因为有的学生拜这位著名作家为师,对朱自清先生的经历有更多的了解,不但说出朱自清先生是出生在连云港市,他的父亲在这里生活了十五年,还拿出很多文章考证朱自清先生旧居的具体位置。学生对这位同乡作家一下子亲切起来。
   我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朱自清先生的语言中有没有淮海方言的句式、词语。学生迅速翻书,阅读思考……我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精心阅读课文,直至背诵下来,使之成为自己今后学习的一篇范例。
  
  三、仿名作——大胆仿说仿写,探索语文学习的门径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由之路。”几乎每一个作家都经过了一个模仿期,然后才走向独创性。鲁迅说:我之所以做起小说来,“大约所仰仗的全是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其他如,巴金模仿法国作家、郁达夫模仿日本作家、老舍模仿英国作家。而余华、莫言、苏童等一批新生代作家则取法于外国的现代派。
  在指导学生模仿名家名作的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话题模仿”;二是“句式模仿”;三是“结构模仿”;四是“语言风格模仿”。
  四、出名品——注重多思多悟,形成语文学习的创新
  模仿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这是学习过程中必须的。但是模仿不是目的,教学中不能以学生会模仿为满足,而要学会从模仿中跳出来,把学到的好东西化为己有,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去活用。可以说,模仿只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模仿中的创新:
   一是观点的创新。名家名作已经成为经典,在学习它们的同时,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跟名家名作“较较劲”,在自己写作的时候写出个不一样的观点来。
   二是结构的创新。在阅读和模仿名家名作的过程中,文章的结构非常具有代表性。我经常引导学生,在单纯的模仿之外,能不能进行一些改动创新。
   三是语言的创新。我始终要求学生,只要不是照着原文抄写,在写作的时候,即使用上了和原文一模一样的语句,也给予鼓励和支持。如果能够在作家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修改和整合,形成新的形式,更给予大力褒奖。
   四是文体的创新。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模仿名家名作是语文学习的一种路径,但是不能只会一种文体,而应该擅长多副笔墨,从而达到多种文体写作能力的均衡发展。考试的时候更要注意作文的基本要求,注意审题,注意规范。
  在语文教材中,名家名作俯拾皆是。对于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教师决不能只把它们当作出试题的资料库,而应该当作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肥沃土壤。而精研一种门类,触类旁通其他的学习方法,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语文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第一版;
  2、《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张志公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3、《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概说》,黄菊初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4、《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刘国正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7月;
  5、《语文教育论稿》,顾黄初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6月;
  6、《语文教学探步》,王松泉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5月;
  7、《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 ;
  8、《导读的艺术》,钱梦龙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 ;
  9、《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瞿葆奎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江苏222000】
其他文献
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创新能力一直在科学教学存在较大的争议。有的科学老师可能对这方面重视不够,主观认为实验教学只需要学生按照活动注意事项进行照搬操作,没有必要在质疑方面予以太多关注,而有的科学老师甚至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分组实验,表面上看,课堂简化了,实验结论也来得容易得多,似乎学生学得轻松、老师省事。结果却是学生对科学现象、实验实证中的整个过程缺乏必要的体验、感受与认知,如此,学生的
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都是主角,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二者的共同努力。如今的课堂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变得愈发灵动起来,老师们会喋喋不休的讲述知识并不断的进行提问,学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素质教育不断开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所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高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成为了目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我认为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一、学习新课标 树立新理念 拓深新思维 构建新课堂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
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而不是理性分析。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论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是文化的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的渗透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尽显魅力。
一、缘起与定位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非常重要。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实践表明,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着重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阐述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二、课堂提问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使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索、研究、发现和运用学科知识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以“主角”“权威”自居。教要
课题是一节课的眼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科学地把握揭题时机,艺术地设计揭题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一、直接揭题,简洁明快。  课始教师开门见山,直接揭示课题,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对新课内容产生兴奋,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样的揭题方式要求教师语言精炼、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如“百分数的意义”的课始,教师先让学生交流搜集的百分数素材,然后指出: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