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也是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管理和评价也越来越重要,人类逐渐认识到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作用,也更重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渐加快,在对环境管理过程中环境的土地利用规划作为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
关键词:土地利用 环境评价
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十分令人担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众多的环境问题,多年以来,国家和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生态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①水土流失面积仍在不断扩大;②土地荒漠化面积继续呈扩展趋势;③水资源紧缺且开发利用不合理;④湿地保护力度不够;⑤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区域生态能值下降;⑥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数量减少等等。这些问题与我国的土地利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 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评价过程中除遵循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原则外,针对土地规划的特点,还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目的性原则 区域环境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特定的功能要求其有特定环境目标,因此进行任何形式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并根据其目的性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内容。②跟踪评价原则 由于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应跟踪评价,及时修正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偏差。③可操作性原则 土地规划涉及众多因素,其评价过程较为复杂,在能说明问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数据的取得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力求内容简单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④区域生态系统的演化始处于可持续性的原则,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满足正递增、协调和稳定发展的判据。⑤区域环境总效益(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最优性原则。
2 土地利用的环境评价方法
2.1 专家判断法 专家判断法包括个别地、分散地征求专家意见的方法和结构化的或组织健全的专家咨询法,如“智暴法”和“特尔斐法”。在用这种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以匿名方式当面反复征求专家们对拟定规划方案的意见,确定各方案中规划活动对综合环境影响大小、重要性排序或对不同性质影响按价值判断作归一化处理。对每一轮专家进行统计,经过多次反馈,使专家们分散的评价意见逐步收敛。最后集中在比较协调一致的评价方案上,从而得出可信度较高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2.2 核查表法(Checklist) 核查表法是最早用于环境影响识别、评价和方案决策的方法,它是将环境评价中必须考虑的因子,如环境参数或影响以及决策的因素等一一列出,然后对这些因子逐个进行检查后作出判断,最后对核查结果给出定性或定量的结论。核查表法使用方便,容易被专业人员及公众接受。在评价早期阶段应该用此方法,可保证重大的影响没有被忽略。不过建立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核查表是一项繁琐且耗时的工作;同时由于核查表没有将“受体”与“源”相结合,无法清楚地显示出影响过程、影响程度及影响的综合效果。
2.3 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OverlayMaps) 叠加图法是将评价区域特征包括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的专题地图叠放在一起,形成一张能反映环境影响的空间特征的地图,以此识别、预测环境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和累积影响,通常涉及的范围很大。叠加图法使用简单,易于理解,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的范围以及环境影响的评价。在环境影响的分析中,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如空间叠加分析、空间缓冲区分析、空间地形分析等在其中的应用。GIS可以对影响的不同重要性权重进行配置,然后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如果改变影响的重要性是否会改变规划方案的选择。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它无法在地图上、表达源与受体的因果关系,因而无法综合评定环境影响的强度或环境因子的重要性。
2.4 生态服务价值方法(EcosystemServices)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物种产生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支持作用的状况和过程。土地作为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必将引起各种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以及分布的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功能的种类和强度,通过對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核算,可以定量化地表示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对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园地等在内的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计算,并以此度量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5 物元分析方法(MatterElementAnalysis) 物元分析是系统科学、思维科学、数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应用较广的横断学科。利用物元分析方法,通过建立事物多指标性能参数的质量评定模型,并能以定量的数值表示评价结果,从而能够较完整地反映事物质量的综合水平。运用物元分析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首先需要构建指标体系,而目前我国针对LUPEA的指标体系构建尚未有一套得到广泛认同的标准。此外,在确定了评价指标之后,评价标准的确定也有较大的主观性,即使针对同一目标的研究,由于指标及评价标准的选取差异,也难以对结果进行直接比较。
2.6 压力——状态——响应(PSR)方法 “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最早是由经济合作组织为了评价世界环境状况而提出的评价模式。其基本思路是人类活动给环境和自然资源施加压力,结果改变了环境质量与自然资源质量;社会通过环境、经济、土地等政策、决策或管理措施对这些变化发生响应,缓解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维持环境健康。基于PSR框架的指标体系其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压力——状态——响应”这样一个反映土地生态质量变化的因果关系的框架,将指标纳入土地管理、规划、决策以及政策制定的时间中,因此适合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此外,还有生态足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土地可持续承载力分析(LSTA)等研究方法。
3 根据科学的评价方法做出科学的土地利用方案
根据评价结果,得出环境可行的土地利用方案,并针对方案,提出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①预防措施 用以消除拟议土地利用的环境缺陷。②最小化措施 限制和约束行为的规模、强度或范围使环境影响最小化。③减量化措施 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技术方法等降低不良环境影响。④修复补救措施 对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进行修复或补救。⑤重建措施 对于无法恢复的环境,通过重建的方式替代原有的环境。
但是到目前为止,土地利用环评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还没形成统一、广泛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对规划环评展开深入及广泛的研究、构建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且尤为迫切。然而,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和所针对的问题不同,在构建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时,我们更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采用不同的评价程序、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这将是今后进行规划环评时,更应注意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卞正富,路云阁.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2):21-28.
[2]潘嫦英,刘卫东.浅谈土地利用花草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2):134-137.
[3]陈光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
[4]汤晓雷.基于R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5]敖崑鳈.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
[6]张小虎,雷国平,张居峰.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48-52.
[7]吴克宁,赵珂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2),22-28.
[8]蔡玉梅,谢俊奇,杜官印等.规划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2):3-8.
[9]朱坦,徐鹤,吴婧.战略环境影响评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土地利用 环境评价
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十分令人担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众多的环境问题,多年以来,国家和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生态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①水土流失面积仍在不断扩大;②土地荒漠化面积继续呈扩展趋势;③水资源紧缺且开发利用不合理;④湿地保护力度不够;⑤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区域生态能值下降;⑥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数量减少等等。这些问题与我国的土地利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 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评价过程中除遵循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原则外,针对土地规划的特点,还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目的性原则 区域环境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特定的功能要求其有特定环境目标,因此进行任何形式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并根据其目的性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内容。②跟踪评价原则 由于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应跟踪评价,及时修正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偏差。③可操作性原则 土地规划涉及众多因素,其评价过程较为复杂,在能说明问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数据的取得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力求内容简单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④区域生态系统的演化始处于可持续性的原则,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满足正递增、协调和稳定发展的判据。⑤区域环境总效益(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最优性原则。
2 土地利用的环境评价方法
2.1 专家判断法 专家判断法包括个别地、分散地征求专家意见的方法和结构化的或组织健全的专家咨询法,如“智暴法”和“特尔斐法”。在用这种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以匿名方式当面反复征求专家们对拟定规划方案的意见,确定各方案中规划活动对综合环境影响大小、重要性排序或对不同性质影响按价值判断作归一化处理。对每一轮专家进行统计,经过多次反馈,使专家们分散的评价意见逐步收敛。最后集中在比较协调一致的评价方案上,从而得出可信度较高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2.2 核查表法(Checklist) 核查表法是最早用于环境影响识别、评价和方案决策的方法,它是将环境评价中必须考虑的因子,如环境参数或影响以及决策的因素等一一列出,然后对这些因子逐个进行检查后作出判断,最后对核查结果给出定性或定量的结论。核查表法使用方便,容易被专业人员及公众接受。在评价早期阶段应该用此方法,可保证重大的影响没有被忽略。不过建立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核查表是一项繁琐且耗时的工作;同时由于核查表没有将“受体”与“源”相结合,无法清楚地显示出影响过程、影响程度及影响的综合效果。
2.3 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OverlayMaps) 叠加图法是将评价区域特征包括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的专题地图叠放在一起,形成一张能反映环境影响的空间特征的地图,以此识别、预测环境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和累积影响,通常涉及的范围很大。叠加图法使用简单,易于理解,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的范围以及环境影响的评价。在环境影响的分析中,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如空间叠加分析、空间缓冲区分析、空间地形分析等在其中的应用。GIS可以对影响的不同重要性权重进行配置,然后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如果改变影响的重要性是否会改变规划方案的选择。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它无法在地图上、表达源与受体的因果关系,因而无法综合评定环境影响的强度或环境因子的重要性。
2.4 生态服务价值方法(EcosystemServices)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物种产生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支持作用的状况和过程。土地作为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必将引起各种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以及分布的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功能的种类和强度,通过對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核算,可以定量化地表示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对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园地等在内的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计算,并以此度量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5 物元分析方法(MatterElementAnalysis) 物元分析是系统科学、思维科学、数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应用较广的横断学科。利用物元分析方法,通过建立事物多指标性能参数的质量评定模型,并能以定量的数值表示评价结果,从而能够较完整地反映事物质量的综合水平。运用物元分析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首先需要构建指标体系,而目前我国针对LUPEA的指标体系构建尚未有一套得到广泛认同的标准。此外,在确定了评价指标之后,评价标准的确定也有较大的主观性,即使针对同一目标的研究,由于指标及评价标准的选取差异,也难以对结果进行直接比较。
2.6 压力——状态——响应(PSR)方法 “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最早是由经济合作组织为了评价世界环境状况而提出的评价模式。其基本思路是人类活动给环境和自然资源施加压力,结果改变了环境质量与自然资源质量;社会通过环境、经济、土地等政策、决策或管理措施对这些变化发生响应,缓解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维持环境健康。基于PSR框架的指标体系其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压力——状态——响应”这样一个反映土地生态质量变化的因果关系的框架,将指标纳入土地管理、规划、决策以及政策制定的时间中,因此适合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此外,还有生态足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土地可持续承载力分析(LSTA)等研究方法。
3 根据科学的评价方法做出科学的土地利用方案
根据评价结果,得出环境可行的土地利用方案,并针对方案,提出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①预防措施 用以消除拟议土地利用的环境缺陷。②最小化措施 限制和约束行为的规模、强度或范围使环境影响最小化。③减量化措施 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技术方法等降低不良环境影响。④修复补救措施 对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进行修复或补救。⑤重建措施 对于无法恢复的环境,通过重建的方式替代原有的环境。
但是到目前为止,土地利用环评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还没形成统一、广泛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对规划环评展开深入及广泛的研究、构建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且尤为迫切。然而,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和所针对的问题不同,在构建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时,我们更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采用不同的评价程序、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这将是今后进行规划环评时,更应注意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卞正富,路云阁.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2):21-28.
[2]潘嫦英,刘卫东.浅谈土地利用花草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2):134-137.
[3]陈光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
[4]汤晓雷.基于R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5]敖崑鳈.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
[6]张小虎,雷国平,张居峰.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48-52.
[7]吴克宁,赵珂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2),22-28.
[8]蔡玉梅,谢俊奇,杜官印等.规划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2):3-8.
[9]朱坦,徐鹤,吴婧.战略环境影响评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