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师生教与学都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些误区,以往传统的课堂上“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粉笔的“尘土飞扬”变成了电脑多媒体的“动感多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盲目的创新教学行为,我们可能已经丢失了课堂教学的宝贵的东西——“有效性”。
1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形式主义严重
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在动力。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把数学问题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甚至于没有考虑是否偏离实际的等情境应用于问题引入中,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这样淡化数学主题的教学,使学生感到茫茫然,难以提炼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使数学课堂变成形式主义的演练场。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
案例1:某教师在讲授“用对称法”求最短距离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在河的一侧有P两地居民同时发现某仓库着火,住在仓库同侧的A地居民们马上上拿着水桶到河边提水奔向B地救火,请作出居民救火的最短途径。”根据这一问题背景教师开始了引入课题。案例分析:这个问题看似为教师的一个创意情境,将古代的“将军饮马”换作与生活相关的情境,想当然地认为可以作为解决对称问题的背景,然而学生看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把火扑灭,而不是考虑路程最短问题。
2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的课堂”充当新课改成功的“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比如讲授作为最古老、最传统的教学行为,时至今日仍然是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行为。课堂讲授是教师运用言语和非言语向学生传播知识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也是教师经常表现出的一种教学行为。教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和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学的情况调整教学的进度和难度,计算的过程和技巧可以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4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5走出误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泛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它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益大小的重要依据。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我认为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深刻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课时目标的设定,进行有效知识的教学。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
总之,针对上述新课程改革下数学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只要教师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激活数学课堂,引导学生改变以往的被动和依赖,采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会提高学生的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
1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形式主义严重
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在动力。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把数学问题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甚至于没有考虑是否偏离实际的等情境应用于问题引入中,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这样淡化数学主题的教学,使学生感到茫茫然,难以提炼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使数学课堂变成形式主义的演练场。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
案例1:某教师在讲授“用对称法”求最短距离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在河的一侧有P两地居民同时发现某仓库着火,住在仓库同侧的A地居民们马上上拿着水桶到河边提水奔向B地救火,请作出居民救火的最短途径。”根据这一问题背景教师开始了引入课题。案例分析:这个问题看似为教师的一个创意情境,将古代的“将军饮马”换作与生活相关的情境,想当然地认为可以作为解决对称问题的背景,然而学生看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把火扑灭,而不是考虑路程最短问题。
2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的课堂”充当新课改成功的“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比如讲授作为最古老、最传统的教学行为,时至今日仍然是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行为。课堂讲授是教师运用言语和非言语向学生传播知识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也是教师经常表现出的一种教学行为。教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和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学的情况调整教学的进度和难度,计算的过程和技巧可以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4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5走出误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泛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它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益大小的重要依据。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我认为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深刻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课时目标的设定,进行有效知识的教学。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
总之,针对上述新课程改革下数学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只要教师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激活数学课堂,引导学生改变以往的被动和依赖,采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会提高学生的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