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声临其境》自播出后凭借其独特的主题与节目风格获得了口碑与收视率的双丰收,彰显了隐藏于屏幕背后的配音艺术的魅力,展现了演员们的专业精神与工匠精神。到第三季时,节目为了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对其模式进行了改革,进一步迎合了流量时代的营销模式。在泛娱乐时代下,面对创新困境,只有守住节目的初心,真正展现配音艺术的魅力,实现《声临其境》的突破式发展,才能真正守住艺术自信。
[关键词]声临其境;电视综艺;配音;困境与突破
《声临其境》是湖南卫视推出的全国首档原创声音魅力竞演秀(综艺),于2018年1月6日首次播出。节目把主题定位在声音的垂直细分领域,将以往电视节目未曾涉及的台词配音作为主要切入点,首次展现以声音为主角的艺术领域魅力,在选题上具备极强的创新性,令人耳目一新。节目在播出之初就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与极高的评价。
一、节目创新:逆袭的小众艺术
(一)配音艺术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曾讲道:“声音不同于字幕,它是区别于视觉影像的另一种影像,而它们是可以被听到的,是一种视觉影像的新维度,一个新构成元素。”而目前的综艺环境存在大量以商业价值为导向的节目,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艺术作品的创意及创新内核。“文化工业带来了新东西是在它的最典型的产品中直截了当地、毋庸置疑地把对于效用的精确的和彻底的算计放在首位。”[1]在综艺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现在,《声临其境》反其道而行之,将节目视角深入到影视制作的幕后,即影视配音,抛弃迎合受众与流行的趋势,从冷门垂直领域寻找新的突破。“在高度依赖视觉的读图时代,视觉文化的过度膨胀对其他感觉方式构成了严重的挤压,眼睛似乎成了人类唯一依赖的感觉器官”[2],在此情况下,《声临其境》作为一档专注声音的节目而受到大众的青睐,将声音作为阅读主角的反常规化的“观看”方式,让观众能够在看与听的声音表演中,通过聆察,完成对发声者具象化和对象化的审美判断。
配音作为一项幕后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娱乐行业里鲜为人知的存在。随着日本二次元文化的冲击,声优作为一门新兴职业逐渐吸引了年轻人的视线,也提高了年轻人对配音演员的兴趣。近年来,基于声音内容的垂直细分APP发展十分迅速,并培养了用户对声音类产品的收听意识和参与意识,为构思声音类节目提供了新思路。《声临其境》以配音水平为评判标准,邀请众多专业的配音演员以及台词功底深厚的演员作为嘉宾,根据节目设置的比赛规则进行声音之王的角逐。演员们以精湛的功底与丰富的情感收获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用心的角色塑造展现了演员们对配音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高度还原的声音刻画显示出了演员们对艺术行业高标准高要求的匠心精神。配音竞演节目在综艺领域的创新,是推动小众艺术走向大众化的大胆尝试,在带给观众新体验与满足感的同时,其更是在向观众传达这一理念:在读图时代下,声音同样能够很好地进行角色塑造,并展現出有血有肉的真实情感,彰显魅力。
(二)技术加持
一般而言,切合主题的良好的舞台氛围对表演者以及观众都至关重要。相较于其他节目,《声临其境》创造性地将叙事场地划分为两个空间,即配音室与舞台现场。在节目的叙事剪辑中,两个叙事空间交替转换,拓宽了叙事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真实的配音工作环境。这既较好地贴合了台词配音表达的需要,又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同时配音演员能够更自然地释放情感,更好地体验角色,并完成台词表演,能够带来更好的配音效果。
两个叙事空间的划分增强了节目的悬念感,竞演嘉宾的真实身份对于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而言是未知的,需要观众根据嘉宾的配音对其身份进行猜测,而嘉宾身份的展示方式也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感。为制造更富有悬念的舞台效果,同时连接起配音室与现场舞台这两个叙事空间,《声临其境》节目组使用了“云热像”技术,“通过感知节目嘉宾的体温,并用可视化图像来呈现嘉宾的身形。在互动中,虽然嘉宾对自己的声音进行了伪装,但又通过云热像造成的效果露出了身形动作等蛛丝马迹,为现场观众提供了嘉宾身份线索”[3],将两个叙事空间中的嘉宾与现场观众有效地联系起来。节目借助前沿技术,随时捕捉室内嘉宾的动态,为单调的舞台增添了艺术色彩,同时结合配音专业的特色展现了专业配音演员以及功力深厚的演员们的台词功底,打造了独一无二的舞台。《声临其境》能够在综艺节目普遍缺乏创新的局面中突出重围,结合节目特色,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舞台设置,凸显节目效果,这也是其获得高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实力声咖
《声临其境》节目导演徐晴曾提到,节目并不像传统的“棚内综艺”那样遵循严格的“格式化”与“流程化”,而是用“人”的故事去贯通想要实现的所有环节。比如,资深演员赵立新、王劲松、侯勇、张丰毅、王洛勇,以及专业配音演员边江、孙志立等人,他们在《声临其境》中,凭借多年的演艺经验,结合自身对配音片段的理解和个人特性,在还原影视原音之外,也以新的方式为影视片段注入新的内涵,对经典进行了再创造。
《声临其境》将受众定位为新时代的年轻人群体,配音片段大多选取了年轻人熟悉的影视作品的经典桥段,所邀请的竞演嘉宾也多为观众熟悉的实力演员,而演员本人与选取的配音片段的反差感也为观众带来了悬念感与趣味感。在节目上,实力声咖以其声音的多变性与可塑性重现了一部部经典作品,将观众带入剧情去体会角色的精神世界,并感受声音的塑造力。“节目专注于为观众带来以声音为主的感官体验,而非以往在电视上的光鲜与华丽,有别于当前流行的剧本化戏谑化的浮躁娱乐活动形式。”[4]在流量的时代,《声临其境》没有选择流量明星,而是邀请众多实力演技派演员展现其专业扎实的艺术功底,一方面让观众了解到配音演员的不易与付出,另一方面则带领观众重新解读了演员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展现魅力声音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温度及文化底蕴。
二、传播困境:《声临其境》的自我变革 (一)节目形式的变革
《声临其境》第三季一改前两季的节目模式。与前两季相比,第三季新增了双人配合的环节,节目整体表现为经典之声、魔力之声、声音大秀以及终极对决。节目设置了四位常驻的首席声咖与作为每一期竞演嘉宾的神秘声咖两种身份。在经典之声环节,作为竞演嘉宾的神秘声咖为经典片段配音来展示自身的台词能力,常驻的首席声咖则通过神秘声咖的表现来寻找自己最心仪的声音。第一环节结束后,每一期的四位竞演嘉宾与首席声咖进行组合配对,一同合作配音片段,最后再由现场观众投票选出“声音之王”,进入年度声音大秀。
首席声咖与神秘声咖之间是互相切磋、彼此合作、互相成就的关系,节目借助合作配音与单独配音改变表达语态,试图通过多种组合模式制造更大的看点和话题,突破了前两季固有的节目模式,完成节目的创新需求。第三季由于增设了新的环节,节目时长也有增加,所设置的四个环节分为两期进行播出。节目更集中于表现首席声咖“抢人”环节等,聚焦嘉宾之间的点评、互动、交流。这样虽然增添了节目的悬念感,制造了小高潮,但節目的复杂性增强,同时减少了展现配音的时间,弱化了配音专业性及声咖声音魅力的展现。
(二)冲突与悬念设置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机械复制的生产模式容易使综艺节目的主体性被削弱,综艺的商业属性被放大,其自身应具备的社会效益便极易被忽略。“这个机器能引导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走向生产,简言之,能够使读者或观众成为参与者,那么这个机器就越好。”[5]《声临其境》神秘声咖的身份揭秘,一方面增加了节目的悬念,同时首席声咖与神秘声咖的合作模式,在保持个人特色的基础上,也考虑到了合作配音的互动默契,以及叠加式的配音效应;另一方面,首席声咖的“抢人”环节,加强了节目的冲突和矛盾效果,也增加了节目时长。但是用两期播放时长来展示一个完整流程的节目体量的做法受到了观众的质疑。
综艺节目的创新与调整更多是反映受众的审美、娱乐化需求及价值愿望。《声临其境》有意制造合作嘉宾之间的话题,被观众质疑是为了迎合如今流行的“CP模式”。节目增强冲突与悬念,迎合了当下的营销模式,然而过度设置话题点,则难以更好地展现声音魅力。
三、内容突破:回归声音魅力
(一)回归配音本身
对展现声音魅力、进行声音竞演的节目来说,只有重视配音环节,提高配音环节的含金量,才能更好地展现声音艺术的魅力,真正扩大艺术审美的传播范围,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以美的事物给予我们深刻的丰富印象为对象,美的印象所引起的心灵活动是单纯依据自然界审美对象或过程的某一规定的性质。”[6]《声临其境》对经典片段的二次创作,对节目本身以及竞演嘉宾都有着极高的专业要求,单纯用声音塑造角色形象,既需要竞演嘉宾对角色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又需要展现出嘉宾的情感宣泄方式以及塑造人物的技巧。
不同人塑造的同一角色也会有所差异,即使是经典片段,也会产生不同的演绎效果。“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能力的提升,创新意识的启发也能够使观众的审美体验与感知有所提高。节目与竞演嘉宾需要站在观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去呈现出更符合大众审美的观赏模式。”[7]配音节目更重要的是坚守对内容的追求,找到适合的辅助手段以及契合声音传播规律的形式,让演员能够更好地进入配音状态,让声音更加深入人心。这才是节目创新与调整的关键意义所在。
(二)加强专业性建设
“配音演员要去贴近剧中演员的表演过程,还原其表演的真实性,寻找声音的位置、个性的特点、思想的底蕴,所以配音演员要跟随剧中演员的表演节奏去思考和表达。”[8]配音作为一门需要专业素养的职业,对个人的艺术能力以及共情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演员与配音演员的默契配合为观众展现了一部部精彩的作品。《声临其境》作为一个有质感、高质量、重能力的节目,具有很好的价值导向。这档节目让大众了解到了演员与配音演员之间的专业差异,逐渐形成对配音领域的新的认知。而为了避免过度迎合流量市场,在创新和调整中找回节目初心,《声临其境》节目应当加强专业化的建设,除了邀请知名演员的加入,更重要的是邀请专业配音演员加入,展示配音艺术的魅力。“专业的配音演员,其艺术素养与熟练的配音技巧能够让声音变得更加生动形象,配音演员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心理机制,能够更贴切地通过声音塑造人物形象。”[9]这样体现了配音演员与演员之间的专业差异,加深观众对配音行业的理解,适当加入配音专业化、科普化的内容,从而在满足互动以及娱乐需求之外,让小众文化输出并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看点。
(三)展现工匠精神
近年来,粉丝经济主导下的综艺节目缺乏创新意识,节目形式与制作模式略显单一,也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一档优质的综艺节目不能单纯依靠粉丝效应,若节目的内容与主题失去了应有的传播价值,那么其只能成为取悦粉丝、获取利益的工具,从而失去传播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声临其境》节目以声音为定位传达艺术之美,用小众化的配音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用观众不熟悉的领域赢得了高收视率与高口碑,节目中嘉宾细腻的表现、配音技术的精湛展现,是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在未来的发展中,节目更应该展现声音的艺术魅力及其从业人员的工匠精神,让实力派演员,甚至实力派配音演员都能够通过节目传达出其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用声音唤起观众对职业精神的新认识,让人们真正理解配音这一幕后行业,促进相关职业评价标准的更新与完善,从而提升人们对职业的信念感,引起大众对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新思考。“专注每字每句的表达,眼神的传递,细小动作的表演,同时结合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创新,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角色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10]
四、结语
在泛娱乐化背景下,亚文化、粉丝文化等各类文化形态的出现冲击着人们的审美期待与审美能力,综艺节目的发展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声临其境》从第一季播出到第三季,在对节目前景的探索中,应该重视专业精神的展现,用新的表达方式、传播载体与叙事模式实现艺术文化的创造性展示,不忘初心,重视专业精神。在长远的发展中,是迎合市场,还是坚持初心,也需要节目去取舍与选择。
【参考文献】
[1][德]西奥多·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
[2]罗良清,李勤杰.遮蔽与期待:《声临其境》的叙事策略[J].电视研究,2019(04):72-74.
[3]吕琳.《声临其境》的品牌树立路径及传播策略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07):36,38.
[4]郑雨萌.《声临其境》零差评口碑的背后[J].西部广播电视,2018(24):142-143.
[5][德]瓦尔特·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M].王炳钧,陈永国,郭军,等,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6]刘文琦.“挪威慢电视”节目的审美期待探究[J].北方传媒研究,2019(01):71-72.
[7]刘怡麟.从《声临其境》探析配音艺术中的审美期待[J].采写编,2019(06):81-83.
[8]扎西平措.配音艺术的审美浅析[N]. 西藏日报(汉),2013-12-18(006).
[9]李琳.先声夺人:综艺真人秀的三大传播平衡策略分析:以《声临其境》为例[J].电视指南,2018(11):17-18.
[10]李金明.“声临其境”感受严肃电视综艺的文化自信[J].大众文艺,2019(23):186-187.
[关键词]声临其境;电视综艺;配音;困境与突破
《声临其境》是湖南卫视推出的全国首档原创声音魅力竞演秀(综艺),于2018年1月6日首次播出。节目把主题定位在声音的垂直细分领域,将以往电视节目未曾涉及的台词配音作为主要切入点,首次展现以声音为主角的艺术领域魅力,在选题上具备极强的创新性,令人耳目一新。节目在播出之初就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与极高的评价。
一、节目创新:逆袭的小众艺术
(一)配音艺术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曾讲道:“声音不同于字幕,它是区别于视觉影像的另一种影像,而它们是可以被听到的,是一种视觉影像的新维度,一个新构成元素。”而目前的综艺环境存在大量以商业价值为导向的节目,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艺术作品的创意及创新内核。“文化工业带来了新东西是在它的最典型的产品中直截了当地、毋庸置疑地把对于效用的精确的和彻底的算计放在首位。”[1]在综艺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现在,《声临其境》反其道而行之,将节目视角深入到影视制作的幕后,即影视配音,抛弃迎合受众与流行的趋势,从冷门垂直领域寻找新的突破。“在高度依赖视觉的读图时代,视觉文化的过度膨胀对其他感觉方式构成了严重的挤压,眼睛似乎成了人类唯一依赖的感觉器官”[2],在此情况下,《声临其境》作为一档专注声音的节目而受到大众的青睐,将声音作为阅读主角的反常规化的“观看”方式,让观众能够在看与听的声音表演中,通过聆察,完成对发声者具象化和对象化的审美判断。
配音作为一项幕后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娱乐行业里鲜为人知的存在。随着日本二次元文化的冲击,声优作为一门新兴职业逐渐吸引了年轻人的视线,也提高了年轻人对配音演员的兴趣。近年来,基于声音内容的垂直细分APP发展十分迅速,并培养了用户对声音类产品的收听意识和参与意识,为构思声音类节目提供了新思路。《声临其境》以配音水平为评判标准,邀请众多专业的配音演员以及台词功底深厚的演员作为嘉宾,根据节目设置的比赛规则进行声音之王的角逐。演员们以精湛的功底与丰富的情感收获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用心的角色塑造展现了演员们对配音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高度还原的声音刻画显示出了演员们对艺术行业高标准高要求的匠心精神。配音竞演节目在综艺领域的创新,是推动小众艺术走向大众化的大胆尝试,在带给观众新体验与满足感的同时,其更是在向观众传达这一理念:在读图时代下,声音同样能够很好地进行角色塑造,并展現出有血有肉的真实情感,彰显魅力。
(二)技术加持
一般而言,切合主题的良好的舞台氛围对表演者以及观众都至关重要。相较于其他节目,《声临其境》创造性地将叙事场地划分为两个空间,即配音室与舞台现场。在节目的叙事剪辑中,两个叙事空间交替转换,拓宽了叙事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真实的配音工作环境。这既较好地贴合了台词配音表达的需要,又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同时配音演员能够更自然地释放情感,更好地体验角色,并完成台词表演,能够带来更好的配音效果。
两个叙事空间的划分增强了节目的悬念感,竞演嘉宾的真实身份对于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而言是未知的,需要观众根据嘉宾的配音对其身份进行猜测,而嘉宾身份的展示方式也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感。为制造更富有悬念的舞台效果,同时连接起配音室与现场舞台这两个叙事空间,《声临其境》节目组使用了“云热像”技术,“通过感知节目嘉宾的体温,并用可视化图像来呈现嘉宾的身形。在互动中,虽然嘉宾对自己的声音进行了伪装,但又通过云热像造成的效果露出了身形动作等蛛丝马迹,为现场观众提供了嘉宾身份线索”[3],将两个叙事空间中的嘉宾与现场观众有效地联系起来。节目借助前沿技术,随时捕捉室内嘉宾的动态,为单调的舞台增添了艺术色彩,同时结合配音专业的特色展现了专业配音演员以及功力深厚的演员们的台词功底,打造了独一无二的舞台。《声临其境》能够在综艺节目普遍缺乏创新的局面中突出重围,结合节目特色,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舞台设置,凸显节目效果,这也是其获得高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实力声咖
《声临其境》节目导演徐晴曾提到,节目并不像传统的“棚内综艺”那样遵循严格的“格式化”与“流程化”,而是用“人”的故事去贯通想要实现的所有环节。比如,资深演员赵立新、王劲松、侯勇、张丰毅、王洛勇,以及专业配音演员边江、孙志立等人,他们在《声临其境》中,凭借多年的演艺经验,结合自身对配音片段的理解和个人特性,在还原影视原音之外,也以新的方式为影视片段注入新的内涵,对经典进行了再创造。
《声临其境》将受众定位为新时代的年轻人群体,配音片段大多选取了年轻人熟悉的影视作品的经典桥段,所邀请的竞演嘉宾也多为观众熟悉的实力演员,而演员本人与选取的配音片段的反差感也为观众带来了悬念感与趣味感。在节目上,实力声咖以其声音的多变性与可塑性重现了一部部经典作品,将观众带入剧情去体会角色的精神世界,并感受声音的塑造力。“节目专注于为观众带来以声音为主的感官体验,而非以往在电视上的光鲜与华丽,有别于当前流行的剧本化戏谑化的浮躁娱乐活动形式。”[4]在流量的时代,《声临其境》没有选择流量明星,而是邀请众多实力演技派演员展现其专业扎实的艺术功底,一方面让观众了解到配音演员的不易与付出,另一方面则带领观众重新解读了演员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展现魅力声音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温度及文化底蕴。
二、传播困境:《声临其境》的自我变革 (一)节目形式的变革
《声临其境》第三季一改前两季的节目模式。与前两季相比,第三季新增了双人配合的环节,节目整体表现为经典之声、魔力之声、声音大秀以及终极对决。节目设置了四位常驻的首席声咖与作为每一期竞演嘉宾的神秘声咖两种身份。在经典之声环节,作为竞演嘉宾的神秘声咖为经典片段配音来展示自身的台词能力,常驻的首席声咖则通过神秘声咖的表现来寻找自己最心仪的声音。第一环节结束后,每一期的四位竞演嘉宾与首席声咖进行组合配对,一同合作配音片段,最后再由现场观众投票选出“声音之王”,进入年度声音大秀。
首席声咖与神秘声咖之间是互相切磋、彼此合作、互相成就的关系,节目借助合作配音与单独配音改变表达语态,试图通过多种组合模式制造更大的看点和话题,突破了前两季固有的节目模式,完成节目的创新需求。第三季由于增设了新的环节,节目时长也有增加,所设置的四个环节分为两期进行播出。节目更集中于表现首席声咖“抢人”环节等,聚焦嘉宾之间的点评、互动、交流。这样虽然增添了节目的悬念感,制造了小高潮,但節目的复杂性增强,同时减少了展现配音的时间,弱化了配音专业性及声咖声音魅力的展现。
(二)冲突与悬念设置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机械复制的生产模式容易使综艺节目的主体性被削弱,综艺的商业属性被放大,其自身应具备的社会效益便极易被忽略。“这个机器能引导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走向生产,简言之,能够使读者或观众成为参与者,那么这个机器就越好。”[5]《声临其境》神秘声咖的身份揭秘,一方面增加了节目的悬念,同时首席声咖与神秘声咖的合作模式,在保持个人特色的基础上,也考虑到了合作配音的互动默契,以及叠加式的配音效应;另一方面,首席声咖的“抢人”环节,加强了节目的冲突和矛盾效果,也增加了节目时长。但是用两期播放时长来展示一个完整流程的节目体量的做法受到了观众的质疑。
综艺节目的创新与调整更多是反映受众的审美、娱乐化需求及价值愿望。《声临其境》有意制造合作嘉宾之间的话题,被观众质疑是为了迎合如今流行的“CP模式”。节目增强冲突与悬念,迎合了当下的营销模式,然而过度设置话题点,则难以更好地展现声音魅力。
三、内容突破:回归声音魅力
(一)回归配音本身
对展现声音魅力、进行声音竞演的节目来说,只有重视配音环节,提高配音环节的含金量,才能更好地展现声音艺术的魅力,真正扩大艺术审美的传播范围,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以美的事物给予我们深刻的丰富印象为对象,美的印象所引起的心灵活动是单纯依据自然界审美对象或过程的某一规定的性质。”[6]《声临其境》对经典片段的二次创作,对节目本身以及竞演嘉宾都有着极高的专业要求,单纯用声音塑造角色形象,既需要竞演嘉宾对角色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又需要展现出嘉宾的情感宣泄方式以及塑造人物的技巧。
不同人塑造的同一角色也会有所差异,即使是经典片段,也会产生不同的演绎效果。“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能力的提升,创新意识的启发也能够使观众的审美体验与感知有所提高。节目与竞演嘉宾需要站在观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去呈现出更符合大众审美的观赏模式。”[7]配音节目更重要的是坚守对内容的追求,找到适合的辅助手段以及契合声音传播规律的形式,让演员能够更好地进入配音状态,让声音更加深入人心。这才是节目创新与调整的关键意义所在。
(二)加强专业性建设
“配音演员要去贴近剧中演员的表演过程,还原其表演的真实性,寻找声音的位置、个性的特点、思想的底蕴,所以配音演员要跟随剧中演员的表演节奏去思考和表达。”[8]配音作为一门需要专业素养的职业,对个人的艺术能力以及共情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演员与配音演员的默契配合为观众展现了一部部精彩的作品。《声临其境》作为一个有质感、高质量、重能力的节目,具有很好的价值导向。这档节目让大众了解到了演员与配音演员之间的专业差异,逐渐形成对配音领域的新的认知。而为了避免过度迎合流量市场,在创新和调整中找回节目初心,《声临其境》节目应当加强专业化的建设,除了邀请知名演员的加入,更重要的是邀请专业配音演员加入,展示配音艺术的魅力。“专业的配音演员,其艺术素养与熟练的配音技巧能够让声音变得更加生动形象,配音演员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心理机制,能够更贴切地通过声音塑造人物形象。”[9]这样体现了配音演员与演员之间的专业差异,加深观众对配音行业的理解,适当加入配音专业化、科普化的内容,从而在满足互动以及娱乐需求之外,让小众文化输出并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看点。
(三)展现工匠精神
近年来,粉丝经济主导下的综艺节目缺乏创新意识,节目形式与制作模式略显单一,也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一档优质的综艺节目不能单纯依靠粉丝效应,若节目的内容与主题失去了应有的传播价值,那么其只能成为取悦粉丝、获取利益的工具,从而失去传播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声临其境》节目以声音为定位传达艺术之美,用小众化的配音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用观众不熟悉的领域赢得了高收视率与高口碑,节目中嘉宾细腻的表现、配音技术的精湛展现,是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在未来的发展中,节目更应该展现声音的艺术魅力及其从业人员的工匠精神,让实力派演员,甚至实力派配音演员都能够通过节目传达出其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用声音唤起观众对职业精神的新认识,让人们真正理解配音这一幕后行业,促进相关职业评价标准的更新与完善,从而提升人们对职业的信念感,引起大众对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新思考。“专注每字每句的表达,眼神的传递,细小动作的表演,同时结合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创新,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角色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10]
四、结语
在泛娱乐化背景下,亚文化、粉丝文化等各类文化形态的出现冲击着人们的审美期待与审美能力,综艺节目的发展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声临其境》从第一季播出到第三季,在对节目前景的探索中,应该重视专业精神的展现,用新的表达方式、传播载体与叙事模式实现艺术文化的创造性展示,不忘初心,重视专业精神。在长远的发展中,是迎合市场,还是坚持初心,也需要节目去取舍与选择。
【参考文献】
[1][德]西奥多·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
[2]罗良清,李勤杰.遮蔽与期待:《声临其境》的叙事策略[J].电视研究,2019(04):72-74.
[3]吕琳.《声临其境》的品牌树立路径及传播策略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07):36,38.
[4]郑雨萌.《声临其境》零差评口碑的背后[J].西部广播电视,2018(24):142-143.
[5][德]瓦尔特·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M].王炳钧,陈永国,郭军,等,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6]刘文琦.“挪威慢电视”节目的审美期待探究[J].北方传媒研究,2019(01):71-72.
[7]刘怡麟.从《声临其境》探析配音艺术中的审美期待[J].采写编,2019(06):81-83.
[8]扎西平措.配音艺术的审美浅析[N]. 西藏日报(汉),2013-12-18(006).
[9]李琳.先声夺人:综艺真人秀的三大传播平衡策略分析:以《声临其境》为例[J].电视指南,2018(11):17-18.
[10]李金明.“声临其境”感受严肃电视综艺的文化自信[J].大众文艺,2019(23):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