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过于强调赏识教育,忽略惩戒教育,廉价表充斥课堂;“教改”注重形式,探究合作性学习形式化;用“奖”诱惑学生,而非以“文”吸引学生。
关键词:认真审视;冷静思考;自我批判
新一轮课堂改革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语文新课改的实施为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爱语文了;因为落实了独特体验和读书实践,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的学语文了。课堂从“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能听到学生的真知灼见了,课堂增添了不少动感和鲜活。但冷静思考一些课堂现象,我们看到了热闹自主背后隐藏着的浮躁与随意。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不盲目起哄的同时,也应该来一点审视、冷静思考和自我批判。
一、过于重视赏识教育,而忽略了惩戒教育,廉价表扬充斥课堂。
一句赞叹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丝不经意的微笑,往往会扬起孩子自信的风帆,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我们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见解不完整,也要引导并鼓励。然而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并非教育的唯一途径,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再回到我们的课堂吧,在听的数节课中,数次的问题讨论和朗读交流,有的老师几乎就没有任何评价,或者都是非常肯定的评价,灿烂的微笑不计其数,几乎看不见不悦的眼神,更谈不上直指其要的批评。“你真棒”“了不起”是教师们频率最高的课堂语言。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爱迪生”,夭折一个“陈景润”。殊不知,一味的赏识也许会变成学生成长途中的“温柔杀手”。“大家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老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含糊肯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这会不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这是表明我们教师无知还是失职呢?难道是老师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而只能畏手畏脚吗?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非常不错,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与奖励的同时,是否该注意赏识的分寸呢。假如这种表扬缺乏必要,是一种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的“批发”,带给学生的只是短暂的愉悦,老师们是否该尽量减少这廉价的毫无意义的评价呢。廉价的表扬,只会助长孩子的傲慢情趣,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从而不能接受批评和挫折教育。一句话,廉价的表扬”也许就会成为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中的“温柔的杀手”。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们要善于发现孩子们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充分鼓励与肯定。不仅关注他们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慎重评价,对有错误但又蕴含点滴创新的思路,老师在指出不足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客观性,及时给予孩子们客观的评价指正,使孩子们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教改”注重形式,忽视教学实效,探究合作性学习形式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的教学方式也通过现代传媒和教学观摩活动悄然走进农村课堂。如个人自学汇报、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方式给农村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在一些农村语文公开教学中,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往往被机械套用,刻意安排,只看形式,不计实效。表面新潮热闹,实则收效甚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的:
形式化讨论。有的讨论题目单一,答案唯一,学生一读就知道或稍微思考就能解决,无需几人组合讨论,这是一种无实质意义的讨论;有的讨论时间太短,只有优秀同学发了言,组内其余学生还来不及说上几句话,更谈不上畅所欲言,老师就叫停,这是一种闪电式讨论;有的讨论议题不明确,或讨论议题太难,组内找不到孩子能回答,学生凑在一起不知所云,这是一种无奈的讨论。
零敲碎打式自学汇报。一篇文章,交给学生自读,“你喜欢哪段(句)就读哪段(句)”,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一会儿后汇报:你读明白了什么?学生东一句西一句回答,前后拉扯。一篇有顺序有情节的课文被腰斩得支零破碎,课文从一种琐碎走向另一种琐碎,教师琐碎讲导致学生琐碎学。
三、用“奖”诱惑学生,而不是以“文”打动学生。
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上,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就奖励一个“智慧星”或“小红花”等,开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当有的孩子拿到奖品后,他也许就再也没认真听课了。有的忍不住向其他同学炫耀,有的就悄悄玩他的“智慧星”了。记得有一位老师上公开课,她在教学生字时,教师把生字帖贴在一个个漂亮的桃子上,谁读正确了带桃子的生字,老师就把这个桃子奖励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瞬间爆发,大家都争先恐后跑上台抢读。得到了桃子的孩子喜笑颜开,没有得到的同学开始埋怨:“她的方位在第一排,当然比我们先上台”“他已经得了3个了”;还有个别不认识生字的小朋友,干脆就在方位上玩自己的文具盒等.一节课,小朋友们就在老师的”奖”中结束了。这样的课堂,学生当然喜欢。老师奖励桃子也无可非议。但真正的有效课堂,学生应该是被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所吸引,被有趣的课文内容所吸引,而不是被老师的奖品所吸引。获得奖品成了孩子们学知识的最大动力。得不到奖品的孩子或者如果上课没有了奖品,他们还有多大的学习動力呢?
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我们每一位老师一定要学会去伪存真、吸取精华,不能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也不能不加消化机械使用。愿新世纪的每一位教师早日成为“新课改新理念”旗帜下的一名“新”教师。
参考文献
[1] 《新课堂上的几个误区应禁止》
关键词:认真审视;冷静思考;自我批判
新一轮课堂改革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语文新课改的实施为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爱语文了;因为落实了独特体验和读书实践,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的学语文了。课堂从“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能听到学生的真知灼见了,课堂增添了不少动感和鲜活。但冷静思考一些课堂现象,我们看到了热闹自主背后隐藏着的浮躁与随意。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不盲目起哄的同时,也应该来一点审视、冷静思考和自我批判。
一、过于重视赏识教育,而忽略了惩戒教育,廉价表扬充斥课堂。
一句赞叹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丝不经意的微笑,往往会扬起孩子自信的风帆,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我们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见解不完整,也要引导并鼓励。然而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并非教育的唯一途径,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再回到我们的课堂吧,在听的数节课中,数次的问题讨论和朗读交流,有的老师几乎就没有任何评价,或者都是非常肯定的评价,灿烂的微笑不计其数,几乎看不见不悦的眼神,更谈不上直指其要的批评。“你真棒”“了不起”是教师们频率最高的课堂语言。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爱迪生”,夭折一个“陈景润”。殊不知,一味的赏识也许会变成学生成长途中的“温柔杀手”。“大家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老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含糊肯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这会不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这是表明我们教师无知还是失职呢?难道是老师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而只能畏手畏脚吗?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非常不错,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与奖励的同时,是否该注意赏识的分寸呢。假如这种表扬缺乏必要,是一种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的“批发”,带给学生的只是短暂的愉悦,老师们是否该尽量减少这廉价的毫无意义的评价呢。廉价的表扬,只会助长孩子的傲慢情趣,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从而不能接受批评和挫折教育。一句话,廉价的表扬”也许就会成为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中的“温柔的杀手”。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们要善于发现孩子们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充分鼓励与肯定。不仅关注他们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慎重评价,对有错误但又蕴含点滴创新的思路,老师在指出不足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客观性,及时给予孩子们客观的评价指正,使孩子们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教改”注重形式,忽视教学实效,探究合作性学习形式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的教学方式也通过现代传媒和教学观摩活动悄然走进农村课堂。如个人自学汇报、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方式给农村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在一些农村语文公开教学中,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往往被机械套用,刻意安排,只看形式,不计实效。表面新潮热闹,实则收效甚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的:
形式化讨论。有的讨论题目单一,答案唯一,学生一读就知道或稍微思考就能解决,无需几人组合讨论,这是一种无实质意义的讨论;有的讨论时间太短,只有优秀同学发了言,组内其余学生还来不及说上几句话,更谈不上畅所欲言,老师就叫停,这是一种闪电式讨论;有的讨论议题不明确,或讨论议题太难,组内找不到孩子能回答,学生凑在一起不知所云,这是一种无奈的讨论。
零敲碎打式自学汇报。一篇文章,交给学生自读,“你喜欢哪段(句)就读哪段(句)”,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一会儿后汇报:你读明白了什么?学生东一句西一句回答,前后拉扯。一篇有顺序有情节的课文被腰斩得支零破碎,课文从一种琐碎走向另一种琐碎,教师琐碎讲导致学生琐碎学。
三、用“奖”诱惑学生,而不是以“文”打动学生。
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上,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就奖励一个“智慧星”或“小红花”等,开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当有的孩子拿到奖品后,他也许就再也没认真听课了。有的忍不住向其他同学炫耀,有的就悄悄玩他的“智慧星”了。记得有一位老师上公开课,她在教学生字时,教师把生字帖贴在一个个漂亮的桃子上,谁读正确了带桃子的生字,老师就把这个桃子奖励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瞬间爆发,大家都争先恐后跑上台抢读。得到了桃子的孩子喜笑颜开,没有得到的同学开始埋怨:“她的方位在第一排,当然比我们先上台”“他已经得了3个了”;还有个别不认识生字的小朋友,干脆就在方位上玩自己的文具盒等.一节课,小朋友们就在老师的”奖”中结束了。这样的课堂,学生当然喜欢。老师奖励桃子也无可非议。但真正的有效课堂,学生应该是被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所吸引,被有趣的课文内容所吸引,而不是被老师的奖品所吸引。获得奖品成了孩子们学知识的最大动力。得不到奖品的孩子或者如果上课没有了奖品,他们还有多大的学习動力呢?
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我们每一位老师一定要学会去伪存真、吸取精华,不能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也不能不加消化机械使用。愿新世纪的每一位教师早日成为“新课改新理念”旗帜下的一名“新”教师。
参考文献
[1] 《新课堂上的几个误区应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