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的画像

来源 :财经界·通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实的亚当•斯密》 这个书名似乎就在说,人们眼中的斯密形象是错误的。
  
  因此,对于斯密,我们决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学家”、“伦理学家”等术语来指称他,因为在他那时,博学多识的时代尚未结束,而学术专业化刚刚开始。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利他主义、利己主义之类的术语来评判他,因为他始终努力做一个“公正的旁观者”,从未向任何一端倾斜。
  
  


  此书开宗明义。在前言中,作者詹姆斯•布坎就旗帜鲜明地道出了此书的3大目标:一是证明《道德情操论》不仅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哲学作品,也是现代意义上优秀的经济学著作;二是重现斯密的一生,体现他情感高于理性的性格特征;三是证明那些企图把斯密传奇化,并将之塑造成自己思想体系创始者的人,最终只会徒劳无功。正是基于这3个目标,作者努力描绘出了一个新的亚当•斯密画像——警惕机敏、求是务实、细心谨慎、温文尔雅、有条不紊。
  面对如此新颖的亚当•斯密画像,我们不得不重新调整自身的知识谱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斯密仅仅是《国富论》的作者,是经济学鼻祖,可现在布坎正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他还有一本同样也很出色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书中随处可见他那“情感即理性”的信念。更为重要的是,在《真实的亚当•斯密》一书的末章,布坎还隐约勾勒出了一个作为哲学家的斯密。虽然因为斯密临终前烧毁了自己大部分未完成的手稿,但是根据那些幸存的手稿笔记,布坎努力想证明斯密一生的宿愿是建立一个解释人类及其社会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体系。
  布坎的努力的确值得称道,他首先在努力铲除贴在斯密身上的一系列标签,不管是社会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都一直宣称斯密《国富论》是自己学说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过去是马克思和凯恩斯,现在是布朗和格林斯潘。而布坎对此明显有些愤慨,因为贴标签之后就是轻率地冷落和搁置。“似乎斯密仅仅是发现了经济的永恒真理,而真正世世代代把握真理的却是他们,”布坎忍不住尖酸地讽刺道,“它们(斯密的原著)之于现代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价值,或许还赶不上那些记录18世纪药方的廉价药册之于全科医生的用途。”有鉴于此,布坎长篇阐述了《国富论》中诸如分工专业化、择业自由、资本运行等一系列基本原理,其中既有社会主义者嘉许的“国家公共服务职能”,也有自由主义者屡屡称扬的“自由贸易”。不过在布坎看来,所有这些主张在斯密的体系中都是统一而又极其克制的,无限制的自由贸易和无限制的极权国家都有悖于斯密的初衷。
  布坎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他更愿意把斯密看作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苏格兰绅士,而非只盯着经济的专家。对斯密来说,伦理学、教育学、文学、哲学等也都是自己思考的领地。也正因为斯密的博学,他给后人带来了一个令人疑惑不已的“亚当•斯密问题”。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史学家就发现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对比悬殊,有着无法解决的矛盾:在前者中,斯密是主张同情和利他主义的伦理学家;而在后者中斯密却摇身变成了一个利己主义的经济学家。对于这一问题,布坎虽没有直接回应,但在描述中却已经暗示了自己的态度。在此书末章,布坎叙述了斯密晚年多次对这两本书进行修订的过程,而此间斯密从未提及两本书有何关系。这至少表明,在斯密本人看来,《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同等重要,而且有着不言而喻的统一关系。
  不过,在对待《道德情操论》上,布坎多少有些自找麻烦,甚至有些本末倒置。他努力去挖掘该书涉及经济学的内容,倒像是要把《道德情操论》硬塞进《国富论》构建的经济学框架。可情况正好相反,至少在一些研究斯密的专家来看,《国富论》所描述的商业社会,恰恰是《道德情操论》所构建社会的一部分。用日本学者加滕宽孝的话说就是:“‘《道德情操论》的世界‘-’慈善‘=’《国富论》’的世界。”
  如果再进一步结合斯密的法学论文,以及他构建分析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式体系的宿愿,我们或许还可以姑且冒昧地揣测和勾勒出斯密头脑中的人类社会全景:《国富论》着重构建了人类社会的主体——基于利己驱动的经济世界;《道德情操论》着重构建了人类社会的点缀品——基于利他和友爱的道德世界;而一系列法学论文则构建了人类社会的基础——基于正义的法律世界。
  


  因此,对于斯密,我们决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学家”、“伦理学家”等术语来指称他,因为在他那时,博学多识的时代尚未结束,而学术专业化刚刚开始。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利他主义、利己主义之类的术语来评判他,因为他始终努力做一个“公正的旁观者”,从未向任何一端倾斜。或许,我们要想完整描绘出斯密的画像,最好还是依循他墓碑上的题字“《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作者”。
  
  《凯恩斯传》,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著,相蓝欣、储英译
  这是100万字的“鸿篇巨制”,是作者积30年功力写就的。作者坚信经济学应该是伦理学的一种应用,因此他笔下的凯恩斯不再是一位纯经济学家,相反将时时散发出个人的道德趨向和伦理思考。正是凭借着这本大书,作者被英女王册封为勋爵,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传记作家之一”。对作者的这些嘉赏,相信足以证明此书不寻常的价值。
  
  《幸福与经济学:经济和制度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布伦诺·S.弗雷、阿洛伊斯·斯塔特勒著,静也译
  在很长时间里,“幸福”一直是哲学家或社会学家的考察特权,而该书的两位作者却明显不满于这种学科界限。他们通过微观计量分析,不仅清楚阐述了幸福与个体性格、年龄、性别、种族、健康、婚姻、教育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深入探讨了幸福与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的关系,以及政治分权、政治参与对幸福的影响。其中诸多观点都很富有创见。
  
  《自由的道德》,约瑟夫·拉兹著,孙晓春、曹海军、郑维东、王欧等译
  这是一本深入探讨自由主义政治道德的论著,分析了自由与权威、权利、正义、自主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围绕对“个人主义”的批判,作者极力主张建立一种基于非个人主义的自由道德,与此同时回应了修正主义的挑战,努力证明自由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只不过这种价值不能够独立存在,需要与其他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已。
其他文献
针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先有日本再是美国,一再对人民币升值施压。如今,表现出强硬态势掺和进来的欧盟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变化?    正当中欧双方刚为纺织贸易新政皆大欢喜之时,“人民币汇率升值”再次在双方掀起波澜,造成这一局面的是中国屡创新高的贸易顺差。  11月28日,欧盟官员在第十届中欧峰会上,与中方商定新的中欧伙伴合作协定内容,制定今后几十年的合作框架。人民币汇率、气候变化与能源、进出口产品安全等成为
期刊
临近2007年岁末,欧盟官员访华参会,拉开了又一轮外贸博弈的序幕。“人民币汇率升高”、“出口退税率降低”等成为中欧双方的重要议题。假使二者再次发生变化,无疑,这对于出口企业而言,意味着更多的风险。    自1994年以来,中国外贸持续高速增长并连续保持了13年的贸易顺差。2007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实现9809亿美元,同比增长23.3%;顺差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4.3%。据最新预测,2007年
期刊
新一轮的铁矿石谈判不日便将拉开大幕,在这场世界铁矿石供求双方的“价格大战”中,中国钢企再次坐在了谈判桌前。    即将上演的新一轮铁矿石谈判,可谓是世界钢铁行业的一出年度“收官大戏”,无数人将关注的眼球集中到了不久之后世界三大铁矿石生产厂商与需求方的谈判桌上,但没有人愿意在这时候发出一点声音,仿佛一言不对,就将打破这黎明前的最后一点宁静。包括商务部、中国钢铁行业协会以及此次中方谈判代表—上海宝钢股
期刊
Google撬动地球?  不可否认,Google的存在给这个缤纷的网络时代增添了难以想像的多彩,此刻,它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最常用搜索引擎。在成为全球最为知名的品牌之一的同时,Google也成为了覆盖互联网世界的高效广告宣传媒介。  也就在前不久,Google协同中企动力向众多出口贸易企业推出了英文关键字广告—“出口易”计划。尽管,Google推出的AdWords关键词广告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网络营销
期刊
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近30年的历史中,有过骄人成就,也有着黯然败局,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一幕幕令人欷不已的企业败局呢?    早在1978年,哈佛巨匠丹尼尔贝尔写道:“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领域各自拥有相互矛盾的轴心原则:掌管经济的效率原则,决定政治运转是平等原则,而引导文化的是自我实现原则。”  在商业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商业化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我们社会各个领域。前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过:
期刊
中国股市不断缔造神话,由此诞生的股市之星令人眼花缭乱。然而,股市交易内幕等黑色爆料只能说明:这场持续时间偏长的造星运动尚缺乏足够的信用制度保障!     中国股市的红红火火引得万人空巷,颇有点“全民炒股”之势头。今年以来,媒体不间断曝出了个股“史上最牛散户”,据说金额上亿元,其后紧随一帮忠实股民拥趸。然而,媒体介入调查后才发现,如此神话缔造者竟很难辨清其真实身份。另一方面,时至年底,中国垄断性行业
期刊
2007年11月7日,商务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以下称“2007年版《目录》”)将于2007年12月1日实施,2004年修订的《目录》将同时停止执行。    新政频出,用意明显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连续颁布了许多对外商投资有重大影响的调整政策,比如今年1月的《落实国务院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6月的《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
期刊
曾经显赫一时的会展经济,到如今其影响力已经日渐式微。    今年4月的广交会、10月份的高交会,我各出差去了一次广州和深圳,正好每次遇上两家客户在那里做展。而作为展览展示的服务提供商,我也深知会展经济在一个与时俱进的经济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曾经显赫一时的会展经济,到如今其影响力已经日渐式微。这倒让我这个局中的局外人,能够以一种深入而客观的旁观角度来理解会展行业。  曾几何时,在中国的参展商中,提及
期刊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  在中国,经过“激荡三十年”,中国商业社会在纵向轴线上,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嬗变之中,各种商业思想起落沉浮,接受时代的检验;而在横向轴线上,本土商业与全球化的的冲突交融,波澜起伏,中国商业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面临前所未有之变局。    汤因比在《文明的起源》一书中,曾提出一种挑战与应战的伟大设想,同样,当下商业社会的种种挑战,也必将是影响未来的伟大商业思想诞生的基石。    
期刊
近段时间,由于股市持续地高位震荡,基金投资稳赚不赔的神话十足地被打破了。    基金难成“稳定器”    2007年的股市,投资者几多欢喜几多忧。大盘剧烈震荡与政策的频出让投资者们胆战心惊。而受股市影响,基金业绩也在加速分化,一度红火的投资海外市场的QDII产品甚至接连跌破1元面子工程,国内也有几十支基金净值不到1元。市场的波动使得不少投资者连吃暗亏,收益大幅缩水。基金投资如何才能规避风险?此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