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进程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城镇化必将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然而,在一片片新城区拔地而起、一个个工业园快速建成、一批批农民转变为市民以及各种资源要素加速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不尽人意的乱象,不少城镇的生态、人文环境正在发生不容乐观的变化,比如新城大跃进、空心村、农民利益受损、土地资源浪费、环境遭受污染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将生态文明纳入城镇化的研究框架中。
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论开始得较早。19世纪末期Patrick Geddes注意到工业革命对城市化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决定了社会、城市的成长,人们应当尊重城市的历史和特点,而不是肆意对其改造,他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区域规划理论,并主张将生态规划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注重自然规律在城市建设中的影响等。霍华德(1989)提出了结合乡村的田园美景和城市发展的工业基础的田园城市概念。Meadows(1972)、戈登史密斯(1974)都对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擔进行了预测。而在中国,关于生态文明与城镇化的研究开始得较晚且相关研究还比较少。董宪军(2001)认为生态城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缓解了自然环境的压力,为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与环保支持;反过来,生态城镇化的建设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龙春英(2007)分析了南昌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提出了南昌市生态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地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属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集老、少、穷于一体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生态条件脆弱,石漠化面积4.9万平方公里,是全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区域。目前,该片区城镇化发展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如何在今后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后发优势促进经济、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现状
(一)广西片区城镇化发展现状。2004—2014年,广西产业城镇化率从65.6%上涨至83.3%,年均增长率为2.4%。而人口城镇化也呈增长趋势但波动较强,从2004年的10.3%增长到2014年的18.2%,年均增长5.8%,其中2004—2007年增长速度较快,之后增速有所減缓。
(二)贵州片区城镇化发展现状。2004年产业城镇化率为73.6%,2014年平稳增长到89.3%,年均增长率约为2%。而人口城镇化率总体上缓慢增长,从11.3%增长至14.4%,年均增长2.5%,期间波动较大,2006年—2013年增长曲线近似“W”形态。
(三)云南片区城镇化发展现状。2004—2014年,云南产业城镇化率从68.4%增长至77.2%,年均增长率1.2%,人口城镇化率从9%上涨至14.5%,年均增长4.9%,整体波动性增长。
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问题
经济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动力,城镇化的规模效益、扩散辐射和创新溢出效应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然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位于我国最大的石漠化分布区——中国西南岩溶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诸多问题。①喀斯特地貌直接影响城镇的生态环境,有害气体不易扩散;②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多,容易与工业和城市散发的二氧化硫凝结成酸雨;③城镇缺水严重,如贵州全省年供水量只有94亿吨左右,供水缺口在36亿吨左右;④城镇污染物处理率偏低,小城镇的生活能源结构复杂,燃煤、沼气、瓶装液化气等多种形式并存;⑤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区域植被破坏严重、土壤侵蚀严重,遗留下难度极大的治理任务;⑥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⑦大中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布局不合理。
三、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城镇化对策研究
为保证城镇化、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保护协调并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应该依托“八中心六走廊”的特色经济发展格局,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并基于各地特色产业优势,实现生态城镇化目标。具体对策如下:①城镇化进程中,更加注重绿色生态空间的开发与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城镇、生态园区、生态社区、生态企业和生态建筑建设,同时,依托丰富生态资源与民族文化底蕴,实现以碳补偿式创新旅游业模式,保障足够的城镇生态元素。②生态城镇化应该坚持特色差异发展,依据各地的经济基础和环境条件,找到准确的城镇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实施错位发展战略。③生态城镇化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多方通力合作,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积极融入,充分发挥城镇居民参与生态城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
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论开始得较早。19世纪末期Patrick Geddes注意到工业革命对城市化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决定了社会、城市的成长,人们应当尊重城市的历史和特点,而不是肆意对其改造,他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区域规划理论,并主张将生态规划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注重自然规律在城市建设中的影响等。霍华德(1989)提出了结合乡村的田园美景和城市发展的工业基础的田园城市概念。Meadows(1972)、戈登史密斯(1974)都对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擔进行了预测。而在中国,关于生态文明与城镇化的研究开始得较晚且相关研究还比较少。董宪军(2001)认为生态城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缓解了自然环境的压力,为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与环保支持;反过来,生态城镇化的建设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龙春英(2007)分析了南昌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提出了南昌市生态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地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属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集老、少、穷于一体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生态条件脆弱,石漠化面积4.9万平方公里,是全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区域。目前,该片区城镇化发展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如何在今后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后发优势促进经济、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现状
(一)广西片区城镇化发展现状。2004—2014年,广西产业城镇化率从65.6%上涨至83.3%,年均增长率为2.4%。而人口城镇化也呈增长趋势但波动较强,从2004年的10.3%增长到2014年的18.2%,年均增长5.8%,其中2004—2007年增长速度较快,之后增速有所減缓。
(二)贵州片区城镇化发展现状。2004年产业城镇化率为73.6%,2014年平稳增长到89.3%,年均增长率约为2%。而人口城镇化率总体上缓慢增长,从11.3%增长至14.4%,年均增长2.5%,期间波动较大,2006年—2013年增长曲线近似“W”形态。
(三)云南片区城镇化发展现状。2004—2014年,云南产业城镇化率从68.4%增长至77.2%,年均增长率1.2%,人口城镇化率从9%上涨至14.5%,年均增长4.9%,整体波动性增长。
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问题
经济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动力,城镇化的规模效益、扩散辐射和创新溢出效应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然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位于我国最大的石漠化分布区——中国西南岩溶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诸多问题。①喀斯特地貌直接影响城镇的生态环境,有害气体不易扩散;②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多,容易与工业和城市散发的二氧化硫凝结成酸雨;③城镇缺水严重,如贵州全省年供水量只有94亿吨左右,供水缺口在36亿吨左右;④城镇污染物处理率偏低,小城镇的生活能源结构复杂,燃煤、沼气、瓶装液化气等多种形式并存;⑤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区域植被破坏严重、土壤侵蚀严重,遗留下难度极大的治理任务;⑥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⑦大中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布局不合理。
三、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城镇化对策研究
为保证城镇化、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保护协调并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应该依托“八中心六走廊”的特色经济发展格局,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并基于各地特色产业优势,实现生态城镇化目标。具体对策如下:①城镇化进程中,更加注重绿色生态空间的开发与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城镇、生态园区、生态社区、生态企业和生态建筑建设,同时,依托丰富生态资源与民族文化底蕴,实现以碳补偿式创新旅游业模式,保障足够的城镇生态元素。②生态城镇化应该坚持特色差异发展,依据各地的经济基础和环境条件,找到准确的城镇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实施错位发展战略。③生态城镇化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多方通力合作,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积极融入,充分发挥城镇居民参与生态城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