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学习中的史料教学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史料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将史料证据引入课堂,让学生尝试在证据中重建过去。史料是历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各种文字、图像、实物资源,诸如原始文献、口述记载、历史遗物、图片与图表以及对博物馆、建筑物及历史遗迹的参观等等。
  关键词:史料教学;必要性和目的;运用史料;加强指导
  
  探究式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中一个特别鲜明的理念,注重史料教学便是这一理念的直接体现。史料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将史料证据引入课堂,让学生尝试在证据中重建过去。史料是历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各种文字、图像、实物资源,诸如原始文献、口述记载、历史遗物、图片与图表以及对博物馆、建筑物及历史遗迹的参观等等。在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中,应该借鉴历史研究的方法,尽可能地运用典型的史料,引导学生认真甄别,仔细辨析。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史料引入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但是很多老师对史料教学的必要性、使用史料的目的、如何运用史料、以及要达成的效果认识不清。结果使学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针对学习历史的无效现象,如何实现其有效性,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做一些肤浅的探讨,以期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一、史料运用的必要性和目的
  初中阶段“初步掌握了解历史事实的一般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并在“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指出,中学历史课程培养的学科能力包括“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四个方面。可以说,《课标》已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开展历史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体和途径。
  新课程倡导史料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认为,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而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就必须像历史学家一样,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显然,运用史料旨在使学生学习去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直接去运用各种一手和二手的史料。当然,这并不涉及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的层次,只是使学生借着某些运用史料的特定练习,学到历史学家的一些态度和方法。从历史研究的程序来说,史料在史学中的地位体现为先有史料而后有论点。史家每叙一事,每提出一个论点,都必须于史有据,信而有证。《课标》的“课程目标”“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和“内容与要求”提出的培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学科能力要求皆指向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与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从而掌握了解历史的一般方法。
  (2)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也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人和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种推理学问。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就在于为已提供的历史事实提供例证,传输历史事件的真实感,促进学生神入历史,感觉当时的历史环境,触摸到历史人物的脉搏,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
  (3)轉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史料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将史料证据引入课堂,让学生尝试在证据中重建过去。史料是历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各种文字、图像、实物资源,诸如原始文献、口述记载、历史遗物、图片与图表以及对博物馆、建筑物及历史遗迹的参观等等。由于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是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形态的史料,而不是“过去”本身。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间接来源于这些史料。因此,史料的运用不仅是历史学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知识存在的基础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
  史料丰富多样,其作用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史料教学强调对历史的探究,注重发现、理解和重建过去,避免历史学习变成对固化信息或僵死教条的接受和记忆。这样,史料的具体功能就在于:一是使学生认识到过去是值得仔细探究的,历史的奥秘是丰富无穷的,不可轻易接受和服从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结论;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史料理解过去的事件与生活方式;三是史料被“广泛地、受指导地、深思地和逐步深化地”用来作为“重建过去”的证据,经由实际的经验逐步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这种“发现”、“理解”与“重建”本质上就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探究过程”即不断为历史事实的存在寻求证据的过程。这种做法,一方面是“确保学生的历史知识是根植于对历史证据之性质和用法的理解”,另一方面是通过探究实践,模仿历史学家的历史思维。由此,历史思维附上了证据意识,即不仅要将史料“作为证据”,而且要知道“如何成为证据”,如何对各种史料加以相互比较、相互参验、综合运用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1)充分合理使用教科书上的史料
  新编历史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例如北师大版《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一课中,可利用课文中的地图史料《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和图表资料《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让学生探究回答:“1、此次航行最远到达什么地方?2、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通过学生对史料的观察与分析,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也提高了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适当补充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课外史料。补充的史料应遵循几个原则:一、史料应确保真实可信;二、史料与教学重点难点应紧密关联;三、史料的长短应适宜;四、史料的难易度应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补充史料的同时,根据历史知识与史料本身特质、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的学科能力。例如学习北师大版《拿破仑的文韬武略》一课时,我围绕本课的学习目标补充了以下史料:“拿破仑的名言1: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仆屡起。名言2: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名言3:伟大的统帅应该每日自问数次,如果面前或左右出现敌人该怎么办?他若不知所措,就是不称职的。名言4:卢梭,你为什么只活了60岁,为了自由你应是永生的!”学生阅读分析后很快可以得出结论:拿破仑不怕挫折;有军事才能;爱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等等。从而使学生对人物有了大概的认识;在学习《拿破仑法典》时,我又补充了以下史料:
  “材料1:私人可以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所有人有对事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交易范围内的物品,除特别法禁止出让者外,均可出售。
  格桑梅朵15:46:18
  ——摘自某一法律文件
  材料2:拿破仑认为制定这一法律文件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他曾得意地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是打了40场胜仗,而是颁布了这一法律。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下问题:
  1.根据以上内容可以判断它属于哪一法律文件?2.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文件确定了人民的哪些基本民事权利?3.今天,我们怎样评价这个文件所赋予的时代精神?4.你怎样理解拿破仑的这种自豪情节?通过以上分析与回答,即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人物拿破仑,又提高了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5.加强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
  ①加强研读,加深辨析理解。
  无论是教材史料还是补充史料,无论是文字史料或是图片史料等,教师都应在备课时读透读懂,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透读懂,特别是教材中的重要史料,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对一些冷僻字的读音、字义或难懂的典故,教师要给予讲解,确保学生读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所蕴涵的意思,指导学生辨析其中哪些内容可信度较高,哪些内容不太可信,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如在2006年海南中考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材料一:未经议会的同意,(英国)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的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材料二: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件,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请回答:1、从材料一分析断定,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②材料二体现了当时中国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与英国相比,两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要解好这一题目首先要求学生把握好材料一中“议会限制王权”这一关键,从而准确地判斷出这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断定这一制度是君主立宪制。这才能为解决第2问主要区别奠定基础。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很好地研读材料才能为分析、作答作准备。
  ③精心设问,指导信息提取。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呈现史料时应同时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寻找史料中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寻找相关的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如在学习如何评价隋朝的大运河时,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史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是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问题可以这样出: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是谁在位时开通的?2、简要说说胡曾和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3、根据材料三分析,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要答好这类的题目关键要把握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如:千里长河、隋、涿郡等等与大运河紧密相关的词语,结合我们所了解到的大运河概况、开通的影响、对它的评价等知识才能很好地解题,否则如第2题就不知所措了,而在答第3小题的时候就会出现不能简单、准确地回答的情况。
  ④分析归纳,强化史由证来。
  在前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应点拨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归纳、概括从史料中获得的认识,最后,结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整个过程体现的方法就是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给予学生的是“历史”和“证据”不可分的概念,强化了“史由证来”的意识。
  总之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它包含着大量丰富的史料和内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理解史料教学的必要性、掌握史料教学的目的,合理地运用史料,发挥史料教学的最大效益,还需不断努力探索。
其他文献
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确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军队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互补性。一方面,国防的基石,在于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科技的创新。研究我国如何走军民融合型经济发展的路子,将会给我国的国防建设更加有所保障,可以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保障体系,才能建起真正的钢铁长城。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为军队建设提供许多便利;
期刊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战略目标和党执政的新理念,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时代课题。今天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发掘和谐文化的精华, 使之向现代转化, 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普遍信念。本文梳理了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主要论著,主要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现以及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问题三方面做了研究综述。  关键
期刊
摘 要:创造社从1921年到1929年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其文艺思想不断地发展变化,可以概括说经历了一个由新浪漫主义到新写实主义的发展过程,而这一变化轨迹从郭沫若的三部诗集中可以窥见一斑。  关键词:创造社;新浪漫主义;新写实主义;郭沫若;诗歌    创造社的文艺思想是不能笼统地进行概说的,笼统地说它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社团是不准确的。纵观创造社十年来文艺思想的发展轨迹,似乎呈现出一个由宽松到狭
期刊
摘 要:AGC自动厚度控制系统和HGC液压辊缝控制系统是TCS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介绍两种控制原理在串列轧机中的应用。  关键词:TCS;AGC;HGC;HAPC;APC    一、引言  莱钢大H型钢生产线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H型钢生产线之一,串列轧机是该生产线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在控制系统方面,串列轧机辊缝自动控制由西马克TCS系统完成,并引入工业以太网和Pmfihus-DP现场总线组
期刊
摘 要:丁韪良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美国传教士之一,他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在中国生活了62年之久,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亲自参与或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他曾身担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等职,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在吸收利用前人已有详实资料的基础上,对丁韪良在华时期的作用进行比较客观的阐述。  关键词:丁韪良;传教事业;新式教育;传播中国文化于西方    丁
期刊
摘 要:由于我国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风险管理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公路项目风险管理还只侧重于项目后期,在项目前期之所以没有进行风险管理,一方面是由于国家项目管理程序中没有风险分析这部分,另一方面就是业主不重视,没有意识到风险分析能使可研更深入,可以克服片面性,有利于项目科学决策。针对此情况,本文就公路工程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了初步探讨,希望通过对公路项目的风险管理,为项目科学决策提供一些
期刊
摘 要:巫术信仰存在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包含着丰富的巫术思维,《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典型文本,它所反映的民众信仰具有浓郁的巫术色彩。这些民众信仰主要有道教信仰、佛教信仰、鬼神信仰和纯巫术信仰。  关键词:巫术;民众信仰;《搜神记》    巫术信仰是中国信仰之根,兴盛于礼乐文化之前的时代。巫术自发形成于原始社会,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当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感到神秘时,先
期刊
摘 要:纳西族民歌的现代演绎就是在传承纳西族传统民歌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流行元素造就适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新民歌。本文在阐述传统纳西族民歌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引出纳西族民歌的现代演绎应在的传承中赋予纳西民歌新的时代气息使其绽放纳西音乐文化的璀璨精华。  关键词:纳西传统民歌;纳西新民歌;传承;现代流行元素    纳西族民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现代城市化的进程、商业旅游的发展,为了适应当代审
期刊
摘 要:曹七巧是张爱玲《金锁记》中的主人公,在封建伦理道德、婚姻制度的迫害和资本主义金钱的腐蚀下,她戴上了黄金的枷锁,在原始情欲极度压抑下终于心理变态、人格畸形。她在近似疯狂的状态下演绎了一场“被食、自食、食人”的生命悲剧。本文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曹七巧悲剧性格及变态心理的形成。  关键词:精神分析;情欲;潜意识;悲剧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被誉为四十年代“我们文坛最
期刊
今年12月12日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一周年的时间。为纪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12月10日晚上7时在江西师范大学知行楼一楼的水晶厅进行了瑶湖会讲的第一讲——《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赣鄱艺术》。此次会讲有三位教授到场,分别代表了文艺界的三个领域,他们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邱振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