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避免分类讨论的技巧探析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doucun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中的分类讨论是指将所求问题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对划分的每一类进行求解,得出每一类的结论,最后综合各类结论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分类讨论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得到清晰、完整、严密的解答;还可以通过分类讨论,消除学生头脑中的片面观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针对一些重难点问题,适当增加一些分类讨论题,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利用分类讨论解决问题时要做到分类标准统一,分层次,不重复,不遗漏;进行分类之后还需要一一解答,这样就难免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变得繁琐冗长.因此,我们又希望在解题过程中避免分类讨论.本文旨在结合一些具体的例题,谈一谈在物理教学中避免分类讨论的一些小技巧.
  1洞悉本质、抓住关键,避免分类讨论
  每一类问题都有其常规解法,但是任何一道题目也都有其特殊性,如果能抓住题目的特殊性,洞悉本质、关键,可能会找到简洁、快速的解法,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例题1(单选)如图1所示,足够长的绝缘粗糙直棒,竖直放置在有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和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棒上套着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 q可上滑的小球,现让小球以某一速度上滑,上滑的过程中一定有
  A.小球加速度一直减小
  B.小球速度先减小,最后匀速
  C.杆对小球的弹力一直减少
  D.小球所受洛伦兹力一直减小
  解析常规解法是分为qvB>qE,qvB≤qE两类讨论.若qvB>qE,速度减小,洛伦兹力减小,FN向右并减小,加速度减小,小球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若qvB≤qE,速度减小,洛伦兹力减小,FN向左并增大,加速度增大,小球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故D正确.但是如果看到该题的特殊性,发现上述的分类讨论没有必要.因为本题是单选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而且在上升的过程中,摩擦力和重力都向下,与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必定是减速运动,洛伦兹力减小.
  2任意假设、结果检验,避免分类讨论
  有一些问题,例如轻杆连着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要求最高点杆对小球的作用力,通常是按小球的速度不同,分为四类:
  (1)小球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v=0,FN=mg(FN为支持力);
  (2)当0  (3)当v=gR时,有mg=mv2R(FN=0);
  (4)当v>gR时,有FN mg=mv2R(FN为拉力).
  然后将题干中所提供的数据一一比照,确定所处类型,再进行求解.仔细分析会发现可采用较为简单的处理方法,先任意假设,再带入相应公式计算,从得出的结果分析受力特征,这样可以避免分类讨论.
  例题2如图2所示,长度为l=0.5 m轻杆的一端连着一个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其质量为m=3.0 kg,通过最高点时小球的速率是2 m/s,则杆对球的作用力为
  A.杆对球为支持力,大小24 N
  B.杆对球为支持力,大小6 N
  C.杆对球为拉力,大小24 N
  D.杆对球为拉力,大小6 N
  解析假设杆对球的作用力为拉力,大小为FN,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向心力由mg与FN的合力提供:
  mg FN=mv2R,
  代入数据得FN=-6 N,由计算结果说明杆对球的作用力为支持力,大小为6 N.
  3转换思维、以果索因,避免分类讨论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朝着与固定的思维方向相反的方向思索,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例题3(选修3-1第9页第1题)有三个完全一样的金属球,A球电荷量为q,A均不带电,现要使B球电荷量为3q8,应该怎么办?
  解析A球带电量为q,B、C不带电,要使B的电量为3q8,可以(1)B与A接触,C与A接触,再让B与C或A接触;(2)B与A接触,C与B接触,再让B与A接触;(3)C与A接触,B与A接触,再让B与C接触;(4)C与A接触,B与C接触,再让B与A接触.从结果反推,使思路更加清楚,也避免了分类讨论.
  4高度总结、形成定论,避免分类讨论
  在平时的练习中,如果能够对某些必须要分类讨论的问题进行高度总结,形成一般规律、结论,那么在遇到相类似的问题就可以直接引用,避免分类讨论所带来的麻烦.
  例题4下列各组共线的三个自由电荷,可以平衡的是
  A.4Q4Q4QB.4Q-5Q3Q
  C.9Q-4Q36QD.-4Q2Q-3Q
  解析三个自由点电荷共线平衡问题有如下特点:
  (1)三个点电荷电性必为“两同夹异”.即两边电荷与中间电荷的电性相反.
  (2)三个点电荷电荷量必为“两大夹小”,即放在中间的电荷B电量最小.
  (3)三个点电荷位置必为“近小远大”,即中间电荷靠近电量较小电荷.
  (4)三个点电荷共线平衡电荷量的关系是Q外1Q外2=Q内Q外1 Q内Q外2.
  所以由“两同夹异”排除A项,由“两大夹小”排除B项,由三个点电荷共线平衡电荷量的关系Q外1Q外2=Q内Q外1 Q内Q外2可判断答案D错C正确.
  例题5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3中的实线所示,t=0.02 s时刻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若该波的周期T大于0.02 s,则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是
  A.2 m/sB.3 m/sC.4 m/sD.5 m/s
  解析常规解法是分为波向右传播、波向左传播两类讨论,
  如波向右传播:
  Δt=4n 14T=2×2n 14T,   如波向左传播:
  Δt=4n 34T=2×(2n 1) 14T.
  可以求出波速3 m/s,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可由数学知识得到,可以用一个通式把上两式表述出来即
  Δt=2m 14Tm=0,1,2,3,…
  如果在计算过程中用公式Δt=2m 14T代替上面两个式子,可以避免分类讨论.
  5画出图象、获得信息,避免分类讨论
  例题6t=0时以30 m/s初速度竖直上抛出一个小球,以后每隔1 s钟以同样的速度竖直抛出一球,空气阻力忽略不计,空中各个球不会相碰.问第一个小球抛出,它在哪些时刻和以后抛出的小球在空中相遇?(g=10 m/s2)
  解析设第n个小球在Δt时间后抛出,t为第一个小球和Δt后抛出的小球在空中相遇的时刻,则在某一时刻t这两个球的位移分别为
  s=v0t-12gt2,
  s′=v0(t-Δt)-12g(t-Δt)2,
  两小球在空中相遇位移相等,即
  v0t-12gt2=v0(t-Δt)-12g(t-Δt)2,
  整理得t=12Δt v0g.
  当Δt=1 s时,t=(12×1 3010) s 3.5 s,这是与第二个小球相遇而过的时刻;
  当Δt=2 s时,t=(12×2 3010) s=4 s,这是与第三个小球相遇而过的时刻;
  当Δt=3 s时,t=(12×3 3010) s=4.5 s,这是与第四个小球相遇而过的时刻;
  当Δt=4 s时,t=(12×4 3010) s=5 s,这是与第五个小球相遇而过的时刻;
  当Δt=5 s时,t=(12×5 3010) s=5.5 s,这是与第六个小球相遇而过的时刻.
  除上述分类讨论的算法之外,还可用图象法解决.根据题意,定性画出h-t图象,如图4所示,根据各球图象的交点及相应的坐标,可得:第一个小球在空中与5个小球相遇,依次是t1=3.5 s,t2=4 s,t3=4.5 s,t4=5 s,t5=5.5 s.采用图象问题迎刃而解,可以避免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思想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思想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是其他思想方法无法替代的,一直倍受命题者的青睐.可是有些分类讨论问题,若能认真地挖掘一下题目内在的特殊性,灵活地运用解题策略和方法,有时可简化或避免分类讨论,使解题过程简捷且降低问题难度,提高解题的效率和质量.
其他文献
气体状态,是定量气体存在的客观表现方式.一个确定状态对应一定质量的气体,一定质量的气体存在无数个可能的状态.状态方程,就是反映这无数个可能状态间所遵循的关系.把握并充分利用气体状态存在的这种特点,处理问题时对气体的状态适当选取、牢固把握、重新构建是技巧性地应用状态方程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1巧选状态  找准状态对象,于存在干扰的复杂情境中发现并准确地确定目标.此法,状态的确定贵在巧矣.  例1如
清晨。太阳照在屋后的草坪上,小草闪着微微的红光,像涂上了一抹亮色。我漫步在草坪旁边,呼吸着这少有的新鲜空气,欣赏着这一片绿色活力。小草一棵紧挨一棵,织成了一块绿色地
期刊
一、单词导航台    1 want  want后面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即want stll.。 eg:  His son wants a new bike。  他儿子想要一辆新的自行车。
期刊
今年来,我县教育局以“高效课堂模式构建”为抓手,扎实推进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一线教师也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本人认为,高效的课堂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这对教师而言,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要让学生扬帆远航,教师就必须有活水流淌,所以高效的课堂,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展示.最近我在网上观看了2010年全国青年教师优课大赛一等奖——徐春
1引言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从运动学角度描述了行星运动,具体描述情景为:中心天体为太阳,各行星(环绕天体)环绕太阳的运动.牛顿就在开普勒三定律的基础上,从动力学的角度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对于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地月系中也成立(其中,地球为中心天体,各卫星为环绕天体).若已知地球质量为M,卫星质量为m,两者中心相距r,则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
对于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存在以下比例式:在第n个T和第(n 1)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2n-12n 1.  证明:设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则nT内的位移为  xn=12an2T2(1)  前(n-1)T内的位移为  xn-1=12a(n-1)2T2(2)  则第n个T内的位移为  x=xn-xn-1=12a(2n-1)T2(3)  同理:前(n 1)T内的位移为  xn 1=12
期刊
期刊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问题的情绪变化,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积极认识的态度,并表现出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究.兴趣在人的生活、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就是利用生活中常见而又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或思考的物理现象和事实,通过恰当的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问题具有新奇性,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