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热爱往往从兴趣开始的,如果学生能够有兴趣地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愉悦和成功,那么他就能坚持不懈地继续学习直到成功。即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首先应培养教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 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感受数学有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由于学生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容易混淆,所以我就设计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上这节课。找到太阳升起的方向,面时它确定了东,再利用“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来辫别其他的三个方向。一个学习成绩差、基本不会解应用题的二年级学生,给他10元钱让他去附近的小店购买单价为1.5元的笔记本3本。不一会儿,他回来了,并且对思考过程叙述得有条不紊:每本1.5元,3本4.5元,付出10元钱,应找回5.5元。但把同样的“买东西”问题转化成文字,这位学生就不知从何做起了,这就是学生的应用题学习没有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用生活的方式思考数学问题。
二、 利用生活经验验证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合理
数学来源于实践, 在获得对现实的数学认识并总结到数学原理或规律后, 还必须回复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检验。这既是检验原理、规律可靠性的过程。也是数学应用的过程, 并且是保持数学生气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先请学生听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重复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再请学生看日历牌,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不断变化,出现不断重复的效果。接着启发学生举出相似的事例,然后让学生试算5÷3、28.4÷11等,看看数学中有没有这样的循环现象。这样从学生生活经验引入新知,并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使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循环小数”的含义。再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我们可请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呢?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支架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多少块地砖等等,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及其广泛的应用。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有用
小学数学不仅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日常生活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拓展数学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學的实用价值。
如,在教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回到家里去计算一下金鱼缸、苹果箱、火柴盒外盒的表面积,并进行比较。教学简单的统计后, 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又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问:“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如茶杯、油桶、热水瓶等,为什么都要设计成圆柱体呢?”学生有的说:这样设计比较美观。”有的说:“这样设计不易打碎,比较实用。”也有的说:“设计成圆柱体可能比其他形状更省材料。”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证明。然后出示:王师傅设计两种密封铁盒,一种是棱长9cm的正方体,另一种是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Ocm的圆柱体。请你帮王师傅选择,做哪种盒既省材料,又可以使盛的东西多?学生计算后得出:正方体盒所需材料9×9×6=486(平方厘米),容积为9×9×9=729(立方厘米);圆柱体盒所需材料3.14×10×10+3.14×5×5×2=471(平方厘米),容积为3.14×5×5×10=785(立方厘米)。最后,得出结论:圆柱体既省材料,盛的东西又多。通过实际应用,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 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感受数学有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由于学生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容易混淆,所以我就设计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上这节课。找到太阳升起的方向,面时它确定了东,再利用“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来辫别其他的三个方向。一个学习成绩差、基本不会解应用题的二年级学生,给他10元钱让他去附近的小店购买单价为1.5元的笔记本3本。不一会儿,他回来了,并且对思考过程叙述得有条不紊:每本1.5元,3本4.5元,付出10元钱,应找回5.5元。但把同样的“买东西”问题转化成文字,这位学生就不知从何做起了,这就是学生的应用题学习没有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用生活的方式思考数学问题。
二、 利用生活经验验证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合理
数学来源于实践, 在获得对现实的数学认识并总结到数学原理或规律后, 还必须回复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检验。这既是检验原理、规律可靠性的过程。也是数学应用的过程, 并且是保持数学生气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先请学生听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重复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再请学生看日历牌,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不断变化,出现不断重复的效果。接着启发学生举出相似的事例,然后让学生试算5÷3、28.4÷11等,看看数学中有没有这样的循环现象。这样从学生生活经验引入新知,并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使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循环小数”的含义。再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我们可请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呢?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支架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多少块地砖等等,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及其广泛的应用。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有用
小学数学不仅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日常生活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拓展数学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學的实用价值。
如,在教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回到家里去计算一下金鱼缸、苹果箱、火柴盒外盒的表面积,并进行比较。教学简单的统计后, 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又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问:“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如茶杯、油桶、热水瓶等,为什么都要设计成圆柱体呢?”学生有的说:这样设计比较美观。”有的说:“这样设计不易打碎,比较实用。”也有的说:“设计成圆柱体可能比其他形状更省材料。”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证明。然后出示:王师傅设计两种密封铁盒,一种是棱长9cm的正方体,另一种是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Ocm的圆柱体。请你帮王师傅选择,做哪种盒既省材料,又可以使盛的东西多?学生计算后得出:正方体盒所需材料9×9×6=486(平方厘米),容积为9×9×9=729(立方厘米);圆柱体盒所需材料3.14×10×10+3.14×5×5×2=471(平方厘米),容积为3.14×5×5×10=785(立方厘米)。最后,得出结论:圆柱体既省材料,盛的东西又多。通过实际应用,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