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的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网络已成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大学教育与计算机网络的关系也显得更为密切。通过网络技术,可以拓展教育的时空界限,将课内的学习延展至课外,给学校的教学和工作方式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文章深入分析了校园SNS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提出要从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技巧、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开展朋辈教育、形成网上网下合力等方面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关键词:校园SNS;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SNS网络是依据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对现实的社会结构进行模拟,从而建立的虚拟现实的网络社区。因此是一种贴近现实、多层次的复杂网络活动。人类在SNS网络上的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弱化的情感交流,大多数人在SNS网络上只通过键入式的文字进入交流,看不到别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不能够分辨出对方声音的细微变化,因此人在网络上的活动更富逻辑性和客观性;(2)文本成为沟通媒介,文本作为交流媒介弱化了感官上的交流,但以文本为手段,在SNS网络中表达自我和建立人际关系,可发挥强大能力,是另一种展示自我、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独特方式;(3)身份自由化,键入文本的交流方式使得SNS网络用户可以自主地选择网上的存在方式。网络创造出了一种持续的暂时空间,这种暂时空间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反应区域”。与面对面的交流比较来看,人们将获得更多深思熟虑的时间来形成答案。SNS网络时代的来临,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笔者试从网络思想教育的视角对此进行解读。
一、把握大学生传播接受心理,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技巧
校园SNS自由开放、平等互动的特点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及时转变角色,由现实世界的教导者变为虚拟社会的引导者,由信息传播的把关者变为信息传播的指路人,在网络环境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追求独立多元,反感抽象枯燥说教,渴望平等交流,教育者必须适应这种转变,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技巧,积极开展“平等互动式”的交流。教育者要以“平视”而不是“俯视”的角度、以“良师益友”而不是“道德权威”的姿态面对学生,多交流少说教,在传播“话语”形态上体现亲近性,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和“话语”平台以满足大学生自主选择的需求。要避免单向灌输式的传播,多采用双向互动式的交流,使传受双方能不断地互换角色、相互反馈,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传播心理和行为,使大学生能自觉地认同和内化教育要求。
二、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校园SNS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各种网络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网络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面对校园SNS这样一个高度自由开放、用户可以不经任何审核随时随地上传各种信息的网络交流平台,大学生如果缺乏网络媒介素养,很容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一是培养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网络媒介的传播方式不同于传统媒体,只有让大学生了解网络媒介传播基本原理,掌握系统的网络媒介基本知识,养成正确的“网络媒介需要”,适时、适度地使用网络,适需、适量地接触信息,才能让大学生理性地使用网络媒介。二是培养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批判能力。大学生可以从网络媒介中获取海量信息,但所获得的信息不一定都是真实世界的反映,它从取材到制作再到最后的播出会受到记者、编辑、媒体本身等的立场影响,网络媒介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也使其信息良莠不齐。因此,要让大学生学会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进行选择性阅读,不偏信、不盲从,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和筛选能力。三是培养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介信息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能力。
三、开展朋辈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
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校园SNS的大学生用户群体由于彼此年龄和经历的相似性,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互动性高、认同感强,在校园SNS中开展朋辈教育,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意见领袖”对群体中的个体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是在校园SNS中对大学生进行朋辈教育最理想的人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去发现、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关心时事政治、对问题有自己独立见解、善于表达、号召力强的大学生“意见领袖”,并充分发挥这些“意见领袖”在校园SNS中的影响力,用学生感染学生,用学生教育学生,用学生引导学生。
四、形成网上网下合力,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针对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人际交往,沉迷网络社交,影响身心健康的状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育合力。一要主动出击,占领网络思想阵地,掌握网上话语权。在网上开设各种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主题网站,积极在网上开展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等活动,传播科学理论,弘扬健康文化。二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冯建军.《道德岂能在虚拟中成长》[J].思想理论教育.2006,(04):13-16.
[2].能向群.《SNS:网络人际传播的现实化回归》[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130-131.
关键词:校园SNS;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SNS网络是依据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对现实的社会结构进行模拟,从而建立的虚拟现实的网络社区。因此是一种贴近现实、多层次的复杂网络活动。人类在SNS网络上的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弱化的情感交流,大多数人在SNS网络上只通过键入式的文字进入交流,看不到别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不能够分辨出对方声音的细微变化,因此人在网络上的活动更富逻辑性和客观性;(2)文本成为沟通媒介,文本作为交流媒介弱化了感官上的交流,但以文本为手段,在SNS网络中表达自我和建立人际关系,可发挥强大能力,是另一种展示自我、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独特方式;(3)身份自由化,键入文本的交流方式使得SNS网络用户可以自主地选择网上的存在方式。网络创造出了一种持续的暂时空间,这种暂时空间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反应区域”。与面对面的交流比较来看,人们将获得更多深思熟虑的时间来形成答案。SNS网络时代的来临,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笔者试从网络思想教育的视角对此进行解读。
一、把握大学生传播接受心理,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技巧
校园SNS自由开放、平等互动的特点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及时转变角色,由现实世界的教导者变为虚拟社会的引导者,由信息传播的把关者变为信息传播的指路人,在网络环境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追求独立多元,反感抽象枯燥说教,渴望平等交流,教育者必须适应这种转变,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技巧,积极开展“平等互动式”的交流。教育者要以“平视”而不是“俯视”的角度、以“良师益友”而不是“道德权威”的姿态面对学生,多交流少说教,在传播“话语”形态上体现亲近性,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和“话语”平台以满足大学生自主选择的需求。要避免单向灌输式的传播,多采用双向互动式的交流,使传受双方能不断地互换角色、相互反馈,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传播心理和行为,使大学生能自觉地认同和内化教育要求。
二、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校园SNS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各种网络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网络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面对校园SNS这样一个高度自由开放、用户可以不经任何审核随时随地上传各种信息的网络交流平台,大学生如果缺乏网络媒介素养,很容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一是培养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网络媒介的传播方式不同于传统媒体,只有让大学生了解网络媒介传播基本原理,掌握系统的网络媒介基本知识,养成正确的“网络媒介需要”,适时、适度地使用网络,适需、适量地接触信息,才能让大学生理性地使用网络媒介。二是培养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批判能力。大学生可以从网络媒介中获取海量信息,但所获得的信息不一定都是真实世界的反映,它从取材到制作再到最后的播出会受到记者、编辑、媒体本身等的立场影响,网络媒介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也使其信息良莠不齐。因此,要让大学生学会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进行选择性阅读,不偏信、不盲从,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和筛选能力。三是培养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介信息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能力。
三、开展朋辈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
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校园SNS的大学生用户群体由于彼此年龄和经历的相似性,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互动性高、认同感强,在校园SNS中开展朋辈教育,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意见领袖”对群体中的个体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是在校园SNS中对大学生进行朋辈教育最理想的人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去发现、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关心时事政治、对问题有自己独立见解、善于表达、号召力强的大学生“意见领袖”,并充分发挥这些“意见领袖”在校园SNS中的影响力,用学生感染学生,用学生教育学生,用学生引导学生。
四、形成网上网下合力,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针对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人际交往,沉迷网络社交,影响身心健康的状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育合力。一要主动出击,占领网络思想阵地,掌握网上话语权。在网上开设各种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主题网站,积极在网上开展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等活动,传播科学理论,弘扬健康文化。二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冯建军.《道德岂能在虚拟中成长》[J].思想理论教育.2006,(04):13-16.
[2].能向群.《SNS:网络人际传播的现实化回归》[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