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应对本次金融危机中,由于采取快速而有效的反应,中国经济没有陷入长期低迷,并率先恢复了增长,得到国内和亚洲许多国家的盛赞。与多数国外大型银行受金融海啸冲击深陷亏损泥潭相比,中国银行业虽不能独善其身,但也因其独树一帜的表现,在国际赢得广泛赞誉。“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攻坚时期。有效支持国家宏观战略,既是银行业面临的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同时也为银行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国银行业需谋远而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继续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竞争力日益提升,国有银行相继完成了企业化、商业化、重组、改制、上市等一系列改革,实现了从国家專业银行到国有商业银行、再到国际公众持股公司的历史性跨越,由最初的财政出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底主要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3646亿元,较2002年末减少近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15%,较2002年末下降22.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则由2002年末的6.7%大幅升至2010年末的218.3%,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末,中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12.2%,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而2003年达标银行只有8家。此外,中国银行业的业务结构多元化程度不断提高,向国际银行的转型稳步推进,信息化和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已经变成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
然而,虽然在金融危机期间表现抢眼,但中国金融业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发展仍有差距。近日,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银监会共同举办的“辉煌银行业: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上,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现状和提升银行竞争力有一番冷静的阐述。
姜建清称,从中美比较的结果看,中国金融体系资产规模小于美国,人均金融指标差距也较为明显。他指出,中国金融市场产品结构有待优化,相关制度性、基础性建设亦需尽快完善。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话语权有所增强,但对制定规则影响力仍有限。从银行竞争力上看,由于在国际化水平、产品和业务结构、收入结构、资本充足水平、金融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体系等领域的不足,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与国际领先商业银行还存在差距。
对于如何看待一家银行的竞争力,姜建清作出此番表述:“金融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充分利用全球金融资源,优化金融资源的国内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国际竞争力对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扩大经济优势,促进贸易投资,支持企业国际化拓展,维护国家金融和货币安全稳定,抵御内外部金融风险都有重要作用。而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则在于一定的市场环境下,一家银行能够比其他银行更有效地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并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具有现实的、潜在的、持续的比其他银行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姜建清认为,要继续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此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诸多场合亦有过重要表述。现实中,银行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刘明康多次要求商业银行要做好银行自身的发展战略转型,致力于打造特色化银行,走差异化竞争之路。要从以规模扩张为主转向以质量效益为主,有效增强风险管控和风险抵御能力,以银行自身的稳健经营促进实体经济的稳健运行。
当前,对于银行业如何提升竞争力,很多银行业专家都提出应对之策。有专家指出,银行业提升竞争力,应当调整收入结构,推进综合化经营,从传统融资中介向全能型金融服务中介转变,改变存贷利差收入占比偏重局面,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盈利增长格局。也有专家指出,商业银行应当扩大国际化综合化步伐,推动从本土银行向全球化大型金融集团转化,加快形成跨境、跨市场的经营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经济结构调整对银行业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从当前国内外的宏观发展环境来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对于同社会经济运行紧密相联的银行业来说,也面临着更大的考验。银行业金融机构不仅要善于在变革中积极把握机遇,更要加快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努力防控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竞争力日益提升,国有银行相继完成了企业化、商业化、重组、改制、上市等一系列改革,实现了从国家專业银行到国有商业银行、再到国际公众持股公司的历史性跨越,由最初的财政出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底主要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3646亿元,较2002年末减少近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15%,较2002年末下降22.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则由2002年末的6.7%大幅升至2010年末的218.3%,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末,中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12.2%,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而2003年达标银行只有8家。此外,中国银行业的业务结构多元化程度不断提高,向国际银行的转型稳步推进,信息化和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已经变成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
然而,虽然在金融危机期间表现抢眼,但中国金融业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发展仍有差距。近日,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银监会共同举办的“辉煌银行业: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上,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现状和提升银行竞争力有一番冷静的阐述。
姜建清称,从中美比较的结果看,中国金融体系资产规模小于美国,人均金融指标差距也较为明显。他指出,中国金融市场产品结构有待优化,相关制度性、基础性建设亦需尽快完善。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话语权有所增强,但对制定规则影响力仍有限。从银行竞争力上看,由于在国际化水平、产品和业务结构、收入结构、资本充足水平、金融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体系等领域的不足,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与国际领先商业银行还存在差距。
对于如何看待一家银行的竞争力,姜建清作出此番表述:“金融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充分利用全球金融资源,优化金融资源的国内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国际竞争力对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扩大经济优势,促进贸易投资,支持企业国际化拓展,维护国家金融和货币安全稳定,抵御内外部金融风险都有重要作用。而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则在于一定的市场环境下,一家银行能够比其他银行更有效地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并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具有现实的、潜在的、持续的比其他银行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姜建清认为,要继续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此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诸多场合亦有过重要表述。现实中,银行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刘明康多次要求商业银行要做好银行自身的发展战略转型,致力于打造特色化银行,走差异化竞争之路。要从以规模扩张为主转向以质量效益为主,有效增强风险管控和风险抵御能力,以银行自身的稳健经营促进实体经济的稳健运行。
当前,对于银行业如何提升竞争力,很多银行业专家都提出应对之策。有专家指出,银行业提升竞争力,应当调整收入结构,推进综合化经营,从传统融资中介向全能型金融服务中介转变,改变存贷利差收入占比偏重局面,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盈利增长格局。也有专家指出,商业银行应当扩大国际化综合化步伐,推动从本土银行向全球化大型金融集团转化,加快形成跨境、跨市场的经营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经济结构调整对银行业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从当前国内外的宏观发展环境来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对于同社会经济运行紧密相联的银行业来说,也面临着更大的考验。银行业金融机构不仅要善于在变革中积极把握机遇,更要加快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努力防控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