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来,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如《最后一课》中的小佛郎士,课文的开头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贪玩的孩子,这很容易让学生们想到自己也曾经像他一样爱玩,甚至逃学。可是在最后当他知道这将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节法语课时,他开始为他的贪玩而后悔,为他曾经不好好听课而懊恼,为这最珍贵的母语课而倍感珍爱。可以让同学们设想一下当日本侵略中国时所爱实行的文化奴役政策,在唤起情感的共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感受小佛郎士上课时的心情,学生不难理解这不仅是一节母语课,更是一种民族情结,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愫。让学生跟着主人公的脚步,一同去恨法西斯的暴政,一同去捍卫民族的尊严,一同去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2 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的组成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营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成建筑形式的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那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如,《谈生命》一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先说“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再分开写生命像一江春水,生命像一棵小树;最后再进一步抒情。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
3 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康德曾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代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境”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场景,“情”则蕴含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之中。“情”与“境”的和谐统一就是情境。情境创设因人因时而异,可以有很多种,我主要运用了音乐画面、模拟角色、回归生活等方法来创设情境如,教《荷塘月色》时,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廊,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扇起舞的视觉形象,从而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再如学习作者用歌声比喻香的形象描绘一段,可引导学生先用嗅觉感知已体验过的荷花的清香,然后再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想象使学生流连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进而领悟这优美的意境中所寄托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4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蕴涵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在美中升华
剧作家汤显祖一生的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情字,世界是有情的世界,人间是有情的人间,人是有情的人。情感伴随着每部文学作品,是作者心灵和一生追求的落脚点,每篇文章无一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可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此在《背影》的授课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反复让学生朗诵父亲车站送别的文字,让学生分别站在父亲和我的立场上来理解文意。当我看到父亲为我买橘子时艰难的穿过月台的情景时,我心里是否为自己对父亲的不屑而后悔?是否为自己的无知而悔恨?同时让学生想象作为父亲他此时此刻的心情:陪伴了自己十几年的儿子就要远行了,这一去就是大半年,自己该如何度过这孤独的日子啊?儿子毕竟要长大,我不能时常陪在他的身边照顾他,我还能为他买几次橘子呢?我承认自己确实老了,可是我还想,还一定要为儿子做点什么。与此同时让学生来模仿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情景,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伟大的父爱。另外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写一件与自己的父母生活中的令人感动,终身难忘的事,将课上的感动转移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用心来体味人世间最伟大、最崇高的亲情的魅力。“于细微处见真情”,这些故事虽然平凡,但让我们持久感动。课堂上弥漫着情感美的音符。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柔软的地方,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情感开启,那么我们的学生这一代的情感就不会与“冷漠”划上等号。
1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如《最后一课》中的小佛郎士,课文的开头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贪玩的孩子,这很容易让学生们想到自己也曾经像他一样爱玩,甚至逃学。可是在最后当他知道这将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节法语课时,他开始为他的贪玩而后悔,为他曾经不好好听课而懊恼,为这最珍贵的母语课而倍感珍爱。可以让同学们设想一下当日本侵略中国时所爱实行的文化奴役政策,在唤起情感的共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感受小佛郎士上课时的心情,学生不难理解这不仅是一节母语课,更是一种民族情结,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愫。让学生跟着主人公的脚步,一同去恨法西斯的暴政,一同去捍卫民族的尊严,一同去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2 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的组成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营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成建筑形式的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那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如,《谈生命》一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先说“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再分开写生命像一江春水,生命像一棵小树;最后再进一步抒情。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
3 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康德曾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代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境”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场景,“情”则蕴含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之中。“情”与“境”的和谐统一就是情境。情境创设因人因时而异,可以有很多种,我主要运用了音乐画面、模拟角色、回归生活等方法来创设情境如,教《荷塘月色》时,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廊,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扇起舞的视觉形象,从而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再如学习作者用歌声比喻香的形象描绘一段,可引导学生先用嗅觉感知已体验过的荷花的清香,然后再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想象使学生流连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进而领悟这优美的意境中所寄托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4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蕴涵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在美中升华
剧作家汤显祖一生的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情字,世界是有情的世界,人间是有情的人间,人是有情的人。情感伴随着每部文学作品,是作者心灵和一生追求的落脚点,每篇文章无一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可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此在《背影》的授课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反复让学生朗诵父亲车站送别的文字,让学生分别站在父亲和我的立场上来理解文意。当我看到父亲为我买橘子时艰难的穿过月台的情景时,我心里是否为自己对父亲的不屑而后悔?是否为自己的无知而悔恨?同时让学生想象作为父亲他此时此刻的心情:陪伴了自己十几年的儿子就要远行了,这一去就是大半年,自己该如何度过这孤独的日子啊?儿子毕竟要长大,我不能时常陪在他的身边照顾他,我还能为他买几次橘子呢?我承认自己确实老了,可是我还想,还一定要为儿子做点什么。与此同时让学生来模仿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情景,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伟大的父爱。另外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写一件与自己的父母生活中的令人感动,终身难忘的事,将课上的感动转移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用心来体味人世间最伟大、最崇高的亲情的魅力。“于细微处见真情”,这些故事虽然平凡,但让我们持久感动。课堂上弥漫着情感美的音符。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柔软的地方,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情感开启,那么我们的学生这一代的情感就不会与“冷漠”划上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