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全面调查:在厌学、逃课、打架、偷窃行为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一大半。所以,目前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而且关系着社会的长久发展,更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去关爱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心理健康成长,这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点滴经验来谈谈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
一、打开留守儿童的心扉,让他们的心灵射入阳光
留守孩子往往认为世界只有日记这么大,不愿意接触外面的世界。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面对“留守儿童”,我们不能因其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差就歧视、放任不管,而应从生活、学习各方面施以真挚的爱与热情。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想改变他们,必须想方设法接近他们,多关心他们,使他们逐步消除与老师、同学之间的隔阂,更好地走进他们的世界,促使他们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接受教育引导。“良言一句三冬暖”,校园的长廊、小道、操场等都成为我们老师与留守孩子促膝谈心的好场所。孩子的心是清纯的,老师一个期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舞的手势,一句关心的话语,胜过千叮万嘱,从孩子泛着红晕的脸庞上分明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心与老师的心靠得越来越近。
如果发现学生情绪或成绩出现波动,老师们及时家访查明原委,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上个学期我发现,原本性格活泼的郑晓华变得沉默了,学习成绩也出现了波动。我及时和其家长沟通了她的情况,了解到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孩子思念远到济南打工的妈妈造成的。之后晓华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缓解了思母之情。疙瘩解开了,她的成绩很快提了上来,又恢复了爱说爱笑的性格。
二、真诚的帮助,为他们营造快乐的环境
老师不管怎样关心留守孩子的学习、生活,毕竟不可能总在其身边,因此为了能使留守孩子真正达到与一般孩子一样的状态,学生间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学校组织爱心队员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互助对子,同学之间无话不说,学习上的难题解决了;生活中,父母在家的孩子给了留守孩子细心的照顾,让他们品尝到了家的温暖、友情的珍贵。同学之间的友善、热情、鼓励,让这些留守儿童燃起了友爱的火花,他们从学习互助的过程中重新找到了自信,从同学亲切的关怀中重新找到了亲情,享受到了同学间相处的欢乐……爽朗的笑声又回到了留守孩子的身边,他们脸上的笑容如九九艳阳天般灿烂,“自卑”、“自闭”的心态一扫而光。
三、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滋养“留守儿童”的心灵
(一)有针对性的组织召开“走进父母”的主题班会
我校在德育工作计划中明确规定:各班每月召开一次“走进父母,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要求教师利用班会课向学生介绍一些在外打工者的劳苦辛酸,介绍一些优秀“留守子女”的先进事迹,让孩子从学习讨论中明白:“百善孝为先”。是父母十月怀胎生育了他们,是父母强忍别离的痛苦外出艰难谋生养育了他们。因为有了父母在外的千辛万苦,才有了孩子现在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父母是最勤劳、最坚韧、最值得敬重、最具榜样的父母,作为子女,应该时刻用勤奋和刻苦来报答他们。
(二)开展积极、健康、有趣的专题教育活动
为了让“留守儿童”能敞开心扉,努力学习,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我校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德育专题片、定期播放轻松愉快的电视节目、请“关工委”领导为留守儿童作报告、有孩子生日时,大家和过生日的孩子一道开展“祝你生日快乐”活动,过生日的同学充分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阳光,信心倍增;有重大节日活动或是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时,孩子们之间互相交流心得,畅谈体会,相互取长补短,提高了学习、生活的质量……这些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温暖了“留守儿童”的心灵,使他们不再孤独消沉,从此变得乐观、开朗、自信。
(三)开展网上交流、“和老师相约信箱”等交流活动
针对学生有话不便说不愿说的心理,我在班级网站中开辟了“学生心理咨询”栏目,临时监护人、家长、教师、学生可以随时参与其中,进行网上交流。我在班里还特地为学生开设了“和老师相约信箱”,要求学生将心理话、内心的苦闷投到信箱中,或在网上宣泄。每周开箱一次,将学生问题定期解答,需要个别解决的单独谈心,共性话题采取师生对话交流会的形式解决,这样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劲头就更足了。
(四)组织“爱心妈妈”团队
从班内优秀孩子的家长中选取“爱心妈妈”与15名留守儿童结成了亲情对子。她们每月都要上门看望留守学生,在寒暑假、节庆日等,将留守儿童带到家中,通过吃团圆饭、睡亲情觉等形式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交流,让留守的孩子们感觉到家的温暖、社会的温暖,给他们一个爱的童年、一个完整的人生。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班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得到了保障,学习上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
留守问题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责任当然主要在家里,但他们表现在学校,将来恶化在社会。让我们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行动起来,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营造一方乐土,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滋养。让他们和普通孩子共同进步,健康成长。我相信,给予这些“空巢”里的子女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他们同样会成为社会的一代新人,一代栋梁!
一、打开留守儿童的心扉,让他们的心灵射入阳光
留守孩子往往认为世界只有日记这么大,不愿意接触外面的世界。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面对“留守儿童”,我们不能因其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差就歧视、放任不管,而应从生活、学习各方面施以真挚的爱与热情。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想改变他们,必须想方设法接近他们,多关心他们,使他们逐步消除与老师、同学之间的隔阂,更好地走进他们的世界,促使他们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接受教育引导。“良言一句三冬暖”,校园的长廊、小道、操场等都成为我们老师与留守孩子促膝谈心的好场所。孩子的心是清纯的,老师一个期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舞的手势,一句关心的话语,胜过千叮万嘱,从孩子泛着红晕的脸庞上分明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心与老师的心靠得越来越近。
如果发现学生情绪或成绩出现波动,老师们及时家访查明原委,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上个学期我发现,原本性格活泼的郑晓华变得沉默了,学习成绩也出现了波动。我及时和其家长沟通了她的情况,了解到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孩子思念远到济南打工的妈妈造成的。之后晓华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缓解了思母之情。疙瘩解开了,她的成绩很快提了上来,又恢复了爱说爱笑的性格。
二、真诚的帮助,为他们营造快乐的环境
老师不管怎样关心留守孩子的学习、生活,毕竟不可能总在其身边,因此为了能使留守孩子真正达到与一般孩子一样的状态,学生间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学校组织爱心队员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互助对子,同学之间无话不说,学习上的难题解决了;生活中,父母在家的孩子给了留守孩子细心的照顾,让他们品尝到了家的温暖、友情的珍贵。同学之间的友善、热情、鼓励,让这些留守儿童燃起了友爱的火花,他们从学习互助的过程中重新找到了自信,从同学亲切的关怀中重新找到了亲情,享受到了同学间相处的欢乐……爽朗的笑声又回到了留守孩子的身边,他们脸上的笑容如九九艳阳天般灿烂,“自卑”、“自闭”的心态一扫而光。
三、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滋养“留守儿童”的心灵
(一)有针对性的组织召开“走进父母”的主题班会
我校在德育工作计划中明确规定:各班每月召开一次“走进父母,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要求教师利用班会课向学生介绍一些在外打工者的劳苦辛酸,介绍一些优秀“留守子女”的先进事迹,让孩子从学习讨论中明白:“百善孝为先”。是父母十月怀胎生育了他们,是父母强忍别离的痛苦外出艰难谋生养育了他们。因为有了父母在外的千辛万苦,才有了孩子现在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父母是最勤劳、最坚韧、最值得敬重、最具榜样的父母,作为子女,应该时刻用勤奋和刻苦来报答他们。
(二)开展积极、健康、有趣的专题教育活动
为了让“留守儿童”能敞开心扉,努力学习,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我校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德育专题片、定期播放轻松愉快的电视节目、请“关工委”领导为留守儿童作报告、有孩子生日时,大家和过生日的孩子一道开展“祝你生日快乐”活动,过生日的同学充分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阳光,信心倍增;有重大节日活动或是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时,孩子们之间互相交流心得,畅谈体会,相互取长补短,提高了学习、生活的质量……这些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温暖了“留守儿童”的心灵,使他们不再孤独消沉,从此变得乐观、开朗、自信。
(三)开展网上交流、“和老师相约信箱”等交流活动
针对学生有话不便说不愿说的心理,我在班级网站中开辟了“学生心理咨询”栏目,临时监护人、家长、教师、学生可以随时参与其中,进行网上交流。我在班里还特地为学生开设了“和老师相约信箱”,要求学生将心理话、内心的苦闷投到信箱中,或在网上宣泄。每周开箱一次,将学生问题定期解答,需要个别解决的单独谈心,共性话题采取师生对话交流会的形式解决,这样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劲头就更足了。
(四)组织“爱心妈妈”团队
从班内优秀孩子的家长中选取“爱心妈妈”与15名留守儿童结成了亲情对子。她们每月都要上门看望留守学生,在寒暑假、节庆日等,将留守儿童带到家中,通过吃团圆饭、睡亲情觉等形式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交流,让留守的孩子们感觉到家的温暖、社会的温暖,给他们一个爱的童年、一个完整的人生。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班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得到了保障,学习上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
留守问题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责任当然主要在家里,但他们表现在学校,将来恶化在社会。让我们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行动起来,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营造一方乐土,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滋养。让他们和普通孩子共同进步,健康成长。我相信,给予这些“空巢”里的子女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他们同样会成为社会的一代新人,一代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