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知道,生活是写作素材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活是写作之源。那如何引导学生会捕捉生活中的美点与亮点呢?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处着手,写出真情至性。
有人说:“每一刹那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康·巴乌斯基)这都是生活中的细节。激起学生心中的那一点点感动,用思想的笔记录自己的心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日记的点评、指导,会点燃学生灵性的火花。
接新初一以后,我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力求写出生活味、真情味、新鲜味、思想味。(当然这些要求不可能一下子达到。)每星期批阅,或利用课前三分钟,或拿出一节课进行交流。交流中,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热情,教师、学生的随机点评让学生的写作体验及时内化,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例如,刚开学时,日记中缺少细节描写,不生动。我就在阅读教学中专门讲了细节描写,在每次日记点评和作文讲评课上注意这方面的引导,现在大部分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能写出富有个性的细节。有个学生在《一声幸福的呼唤》中,写道:“当钟声响过了七点,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张开了眼,母亲松散地打了个哈欠,小弟懒懒地伸了伸胳膊,我习惯地叫了声:‘妈,你醒了。’‘妈妈。’我和妈妈被这娇脆的声音惊呆了,这是小弟出生以来说的第一句话,他那稚气的眼睛看着我们,我把他抱起来了,大声说:‘你再喊一声!快!再喊声!’‘妈妈。’他喊了,喊得那样清楚,妈妈揉了揉眼睛,里面分明含着几分湿润,她粲然地笑着,在弟弟的面颊上吻了吻,幸福地注视着他。”
春天来了,有学生写道:“2008,我要随杨柳一起飞!”母亲节,给母亲一句祝福,从母亲的笑意里,有学生看到“母亲,容易满足!”渐渐长大,哥哥与自己疏远了,有学生说:“哥哥,你愿意再牵我的手吗?”……
细节不仅提高了作文质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细微的变化,体会感动的瞬间,教学生学会了感恩。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启心灵之门。学生生活中不乏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他们心甘情愿地尽情描绘自己心的家园,描绘自己最隐秘、最细腻的儿女情长。包括崇拜的偶像、喜爱的歌曲、青春的萌动、矛盾与伤痛。在创新写作大赛中,我的一节参赛课《听好歌 抒真情》就是以学生们喜爱的流行歌曲为抓手,设置情境,激起学生倾诉的欲望,打开生活之源,浇灌出美丽的文章,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藏独分子破坏圣火传递时,在班里开展讨论,好多学生在日记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引导学生乐读“厚积”,建立起“薄发”的基石。获取大量的间接材料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很好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课外阅读的要求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了提高阅读的量与质,笔者曾进行了这样的尝试,课上引导学生自制阅读计划,有相同阅读兴趣的同学可编为一组,以便于读后交流。学生课外边读边作笔记,写出读后感或书评。每周全班交流一次。通过这些阅读和交流,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生活的认识。
同时,每学期,教师向学生推荐三到五位名家名作。介绍时,要拿出课堂时间,介绍作者及主要作品,要读他代表作的精彩片段。(这一活动最好在五·一等假期之前进行,从而吊足学生胃口,他们自然会去书店或图书馆找书,利用假期读完。)这样,学生储藏的宝库不断得到充实、更新,就自然拥有了一池“活水”。
窦桂梅老师曾说:“我们最终的语文价值取向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关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不是就语文而学习语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再现与反映。不“为了写作而写作”,才能激起学生灵感的火花,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让年轻的生命在写作中快乐而又“诗意地栖居”。
李倩,教师,现居山东胶州。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处着手,写出真情至性。
有人说:“每一刹那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康·巴乌斯基)这都是生活中的细节。激起学生心中的那一点点感动,用思想的笔记录自己的心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日记的点评、指导,会点燃学生灵性的火花。
接新初一以后,我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力求写出生活味、真情味、新鲜味、思想味。(当然这些要求不可能一下子达到。)每星期批阅,或利用课前三分钟,或拿出一节课进行交流。交流中,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热情,教师、学生的随机点评让学生的写作体验及时内化,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例如,刚开学时,日记中缺少细节描写,不生动。我就在阅读教学中专门讲了细节描写,在每次日记点评和作文讲评课上注意这方面的引导,现在大部分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能写出富有个性的细节。有个学生在《一声幸福的呼唤》中,写道:“当钟声响过了七点,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张开了眼,母亲松散地打了个哈欠,小弟懒懒地伸了伸胳膊,我习惯地叫了声:‘妈,你醒了。’‘妈妈。’我和妈妈被这娇脆的声音惊呆了,这是小弟出生以来说的第一句话,他那稚气的眼睛看着我们,我把他抱起来了,大声说:‘你再喊一声!快!再喊声!’‘妈妈。’他喊了,喊得那样清楚,妈妈揉了揉眼睛,里面分明含着几分湿润,她粲然地笑着,在弟弟的面颊上吻了吻,幸福地注视着他。”
春天来了,有学生写道:“2008,我要随杨柳一起飞!”母亲节,给母亲一句祝福,从母亲的笑意里,有学生看到“母亲,容易满足!”渐渐长大,哥哥与自己疏远了,有学生说:“哥哥,你愿意再牵我的手吗?”……
细节不仅提高了作文质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细微的变化,体会感动的瞬间,教学生学会了感恩。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启心灵之门。学生生活中不乏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他们心甘情愿地尽情描绘自己心的家园,描绘自己最隐秘、最细腻的儿女情长。包括崇拜的偶像、喜爱的歌曲、青春的萌动、矛盾与伤痛。在创新写作大赛中,我的一节参赛课《听好歌 抒真情》就是以学生们喜爱的流行歌曲为抓手,设置情境,激起学生倾诉的欲望,打开生活之源,浇灌出美丽的文章,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藏独分子破坏圣火传递时,在班里开展讨论,好多学生在日记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引导学生乐读“厚积”,建立起“薄发”的基石。获取大量的间接材料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很好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课外阅读的要求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了提高阅读的量与质,笔者曾进行了这样的尝试,课上引导学生自制阅读计划,有相同阅读兴趣的同学可编为一组,以便于读后交流。学生课外边读边作笔记,写出读后感或书评。每周全班交流一次。通过这些阅读和交流,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生活的认识。
同时,每学期,教师向学生推荐三到五位名家名作。介绍时,要拿出课堂时间,介绍作者及主要作品,要读他代表作的精彩片段。(这一活动最好在五·一等假期之前进行,从而吊足学生胃口,他们自然会去书店或图书馆找书,利用假期读完。)这样,学生储藏的宝库不断得到充实、更新,就自然拥有了一池“活水”。
窦桂梅老师曾说:“我们最终的语文价值取向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关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不是就语文而学习语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再现与反映。不“为了写作而写作”,才能激起学生灵感的火花,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让年轻的生命在写作中快乐而又“诗意地栖居”。
李倩,教师,现居山东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