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民主对于调动学生的数学热情、积极开发学生的数学情智、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建构民主课堂,使课堂充满着一种自由探讨的氛围,生长着一种民主的气息,就成了数学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课堂民主;数学教学;自主学习;教师角色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即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为重点,然而,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与课堂教学是否民主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初中数学教学应当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使数学课堂重新体现和谐的气氛和民主的要求。
初中数学课堂民主建设的必要性
新课标基本理念的体现
初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建构课堂民主的必要性。
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力培养的需求
学生的数学个性的发展与数学创造力的培养,要求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环境,而数学民主课堂的建构,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这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建构课堂民主的必要性。往往费尽口舌学生也无法掌握知识点,由此笔者摸索出了一套课堂教学中穿插生活现象,课堂知识于生活紧密联系的授课方式,下文笔者就将以八年级的初中物理“浮力”教学一章为例谈谈如何使物理教学寓教于乐,使教师与学生能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浮力是八年级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遵循课本上的知识安排来一步步设计教案:先讲解知识点,然后通过小实验,如,乒乓球在水中的浮沉,教师手中的氢气球放手后向上飞等,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既然存在自然是有其合理性的,其科学性在于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入门,学习一种全新的知识,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的进程,最终达到学生能消化吸收知识点的目的,不过笔者认为教师长期处在教育的第一线,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妨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改变只有教师讲授的单调局面。
1.在学生对浮力知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教师不妨例举和浮力有关的趣事趣闻,例如,在约旦和以色列之间,一个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有个举世闻名的内陆湖叫“死海”,“死海”有个“死海不死”的趣谈,正与浮力知识相关,当教师以此为例引入“浮力”概念的时候,明显要比巴巴的对知识点的枯燥乏味的陈述,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由此可以趁机引导学生思考“死海不死”的原因,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知道了死海由于含盐量明显高于一般的海,海水的密度极其大,当死海的水的密度远远大于人体自身的密度时,人就算躺在上面看书也不会下沉,而在这个例子中,一样包含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师自然可以趁机向学生提出诸如“由此可见,影响浮力的因素都有哪些呢?”等等类似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2.学生对浮力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按惯例来讲解知识点,根据笔者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经验,在这个讲解过程中,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实际运用将会构成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往往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阿基米德原理是对浮力知识的高度概括,其语言运用简练准确,一般可表述为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浮力知识在实际运用时学生常会发生误解,例如,学生会认为浮力作用之发生在浮在水面的物体上面,而沉入液体中的物体是不受浮力作用的,又或者错误的认为物体在液体中越深的地方受到的浮力越大等等诸如此类,但是从这个公式中,学生即能得出影响浮力的因素有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实际上只要学生能仔细的掌握公式就会发现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体积大小、以及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是无关的,可是教师若直接给出公式,虽然学生可以在对公式的死记硬背中一样能做到解出题目,但是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公式无法再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个时候,本文开。头,笔者所罗列的课堂:小实验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浮力知识,教师可以做一系列的对比试验,如图所示,同样密度的水中,放置一块木块会漂浮在水面,而小鱼则悬浮在水中,海螺和小石块则沉在水底。
教师在试验过程中可以不断引导学生思考,这四种物体为何在同样的水条件下,或浮或沉,大不相同呢?通过这种有强烈对比效果的试验,学生自然能提起兴趣去探究知识,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对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知识非常的关键,而当学生和教师通过试验共同得出浮力公式时,学生对公式的掌握和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效果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在上述的课堂教学后,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对浮力解题的能力,一般的教师在这样的教学后会通过做大量的习题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这样的方法自然是无可厚非,但是,大量的习题虽然有益于知识的吸收,却会是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所以这个时候,比起大量的练习题,教师不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小事中发现浮力的存在,教师也可以根据生活中浮力现象来引导学生自我编题自我解题,例如,游泳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运动,当人在泳池中的时候,常常能感觉水对人的力的作用,而一个50 k重的人完全浸没在水中时,他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小事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学生能提起兴趣学习,教师的教学自然能事半功倍了。
关键词:课堂民主;数学教学;自主学习;教师角色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即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为重点,然而,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与课堂教学是否民主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初中数学教学应当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使数学课堂重新体现和谐的气氛和民主的要求。
初中数学课堂民主建设的必要性
新课标基本理念的体现
初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建构课堂民主的必要性。
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力培养的需求
学生的数学个性的发展与数学创造力的培养,要求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环境,而数学民主课堂的建构,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这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建构课堂民主的必要性。往往费尽口舌学生也无法掌握知识点,由此笔者摸索出了一套课堂教学中穿插生活现象,课堂知识于生活紧密联系的授课方式,下文笔者就将以八年级的初中物理“浮力”教学一章为例谈谈如何使物理教学寓教于乐,使教师与学生能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浮力是八年级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遵循课本上的知识安排来一步步设计教案:先讲解知识点,然后通过小实验,如,乒乓球在水中的浮沉,教师手中的氢气球放手后向上飞等,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既然存在自然是有其合理性的,其科学性在于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入门,学习一种全新的知识,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的进程,最终达到学生能消化吸收知识点的目的,不过笔者认为教师长期处在教育的第一线,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妨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改变只有教师讲授的单调局面。
1.在学生对浮力知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教师不妨例举和浮力有关的趣事趣闻,例如,在约旦和以色列之间,一个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有个举世闻名的内陆湖叫“死海”,“死海”有个“死海不死”的趣谈,正与浮力知识相关,当教师以此为例引入“浮力”概念的时候,明显要比巴巴的对知识点的枯燥乏味的陈述,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由此可以趁机引导学生思考“死海不死”的原因,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知道了死海由于含盐量明显高于一般的海,海水的密度极其大,当死海的水的密度远远大于人体自身的密度时,人就算躺在上面看书也不会下沉,而在这个例子中,一样包含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师自然可以趁机向学生提出诸如“由此可见,影响浮力的因素都有哪些呢?”等等类似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2.学生对浮力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按惯例来讲解知识点,根据笔者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经验,在这个讲解过程中,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实际运用将会构成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往往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阿基米德原理是对浮力知识的高度概括,其语言运用简练准确,一般可表述为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浮力知识在实际运用时学生常会发生误解,例如,学生会认为浮力作用之发生在浮在水面的物体上面,而沉入液体中的物体是不受浮力作用的,又或者错误的认为物体在液体中越深的地方受到的浮力越大等等诸如此类,但是从这个公式中,学生即能得出影响浮力的因素有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实际上只要学生能仔细的掌握公式就会发现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体积大小、以及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是无关的,可是教师若直接给出公式,虽然学生可以在对公式的死记硬背中一样能做到解出题目,但是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公式无法再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个时候,本文开。头,笔者所罗列的课堂:小实验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浮力知识,教师可以做一系列的对比试验,如图所示,同样密度的水中,放置一块木块会漂浮在水面,而小鱼则悬浮在水中,海螺和小石块则沉在水底。
教师在试验过程中可以不断引导学生思考,这四种物体为何在同样的水条件下,或浮或沉,大不相同呢?通过这种有强烈对比效果的试验,学生自然能提起兴趣去探究知识,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对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知识非常的关键,而当学生和教师通过试验共同得出浮力公式时,学生对公式的掌握和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效果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在上述的课堂教学后,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对浮力解题的能力,一般的教师在这样的教学后会通过做大量的习题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这样的方法自然是无可厚非,但是,大量的习题虽然有益于知识的吸收,却会是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所以这个时候,比起大量的练习题,教师不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小事中发现浮力的存在,教师也可以根据生活中浮力现象来引导学生自我编题自我解题,例如,游泳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运动,当人在泳池中的时候,常常能感觉水对人的力的作用,而一个50 k重的人完全浸没在水中时,他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小事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学生能提起兴趣学习,教师的教学自然能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