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曹操,中国民间最为知名的历史人物之一,奸诈残忍,多疑善妒是他的代名词,戏剧舞台上一张惨白凄厉的脸谱代表了曹操长期以来在民间的形象。一个历史人物往往有着多种形象,以文学演绎,民间故事为媒介的民间形象。和以史书研究为基础的历史形象。民间形象往往传播广泛,比如《三国演义》以及《击鼓骂曹》,《徐母骂曹》等众多三国题材的戏剧的流传,使得曹操的形象慢慢固化,而历史形象则关注者甚少。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为曹操翻案,并新编历史话剧《蔡文姬》。现今的影视作品中,也开始更多的展示曹操的历史贡献与正面形象。分析认为,研究曹操,应该摒弃脸谱化印象,通过史书记载,分析历史背景,将曹操还原为一个人性中的曹操,一个性格复杂又雄才伟略的矛盾人物。
关键词:曹操;历史形象;历史背景
一、机警多谋的少年曹操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族,《三国志》记载曹操是汉相国曹参之后,而曹操父亲曹嵩为曹腾养子,本为夏侯氏之子,所以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养祖父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父亲官至太尉,家族权势大却地位低。在家中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厅语,在外则为世家大族不齿。曹操这种矛盾的出身也形成了性格中的矛盾,既有着士族的道德伦理观,也有着权势家族的狡诈与务实。
《武帝纪》曹操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曹操的叔父经常对曹嵩直言曹操的游荡无度,曹操则用假装中风挑拨二人关系。也有曹操曾私入中常侍张让家中又安全退出,以及与袁绍一起偷新娘子的记载。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少年曹操富有冒险精神而又不乏筹谋,不是成长于书房而是浪荡于市井,这些经历也让他早早揣摩人性,感受时局。
二、曹操的能臣形象
青年曹操获得了很多大儒的肯定,桥玄认为他可以安定天下并以妻子儿女相托。许劭则给了曹操那句最为著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分析认为,青年曹操是符合一个英雄的历史形象的。
曹操二十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不久后担任洛阳北部尉,执法严厉,设五色棒于县门,无论豪强,犯禁一律棒杀,并打死了宦官蹇硕的叔父,在他的治理下,治安好转,权贵们对曹操也颇为忌惮。
曹操的行为触怒了宦官集团,又忌惮曹操的家世,只能不断调动曹操的职位,先是让曹操担任边远的顿丘令,又被调回朝廷当闲差的议郎。公元183年,黄巾之乱爆发,曹操第一次担任军职,拜骑都尉,斩首数十万,颇有军功,随后又担任济南相,奏免了当地的贪官污吏,整顿民风,灭除奸邪鬼神之事。
二十岁出仕,到30岁辞济南相,曹操政法严明,成绩斐然,也曾上书为正直大臣窦武、陈蕃辩护,针对灾异又再次上书切谏。曹操一系列的作为可以看出,青年曹操是一个关心时局,执法有道,直言进谏的能臣形象。
曹操的恪尽职守并不能改变汉朝的昏暗,正直的朝臣接连被害,奸佞满朝。各地起义军蜂起,北边也有鲜卑来犯,蝗灾大旱不绝,使得荒唐的灵帝也曾以灾异博问得失。桓灵两朝的政治黑暗常让后人叹息,诸葛亮曾写道,“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曹操出仕时正是灵帝在位,有感于朝政昏暗,31岁的曹操拒绝了朝廷东郡太守的任命,归乡建造精舍好好学习,为将来再次出山做准备。
三、曹操奸雄形象的历史背景
公元187年,33岁的曹操担任典军校尉,是时朝政波云诡谲,士族和宦官的斗争愈演愈烈,189年,灵帝卒,皇子刘辩继位,何太后临朝,何太后弟大将军何进杀蹇硕并接受袁绍的提议招董卓进洛阳,诛杀宦官。董卓给洛阳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滥杀忠良,把持朝政,擅行废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己担任太尉。
这种局势下曹操已经不能再做能臣了,他拒绝了董卓骁骑校尉的任命,逃至陈留起兵讨伐董卓,190年加入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军共同攻打洛阳。这次联军不欢而散,诸侯各怀私心,董卓胁献帝迁都长安,火烧洛阳。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这种时局下,曹操的能臣梦碎,开始艰苦的征战打拼,成为一方诸侯,也慢慢成为民间所熟悉的奸雄形象。
公元191年,曹操击退黑山军,成为东郡太守,开始有了自己的地盘,随后攻打黄巾军,成为兖州牧,成为一方大诸侯。在之后的生涯里曹操征徐州,杀吕布,奉天子,降张绣。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败袁绍,成为势力最大的诸侯,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的征战生涯,不僅可以看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知人善用,而且擅长出奇兵,行险招,官渡之战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等待战机,在天下未定的局面下冒险北征乌桓。
作为一个杰出的统治者,曹操不同于其他诸侯的就是务实精神,他曾经三次下达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奉行使功不如使过,招降纳叛,使得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这种务实精神也延伸到政治层面,将大将军之位让给袁绍,他很清楚这只是一个虚名。
四、多面曹操
曹操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性格中极富浪漫的诗人气质,他的五言诗流传最广,气雄力坚,慷慨悲凉,也反映了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对百姓的同情和个人抱负。
《蒿里行》悲叹战争给百姓造成的沉痛灾难,《观沧海》、《短歌行》表现出作者开阔的胸怀和进取的人生态度。
曹操的音乐素养也很好,建立音乐机构,同时他也擅长书法,这都是曹操内心丰富的表现。
曹操也很有个人魅力,礼贤下士,待人随和,决策果断。他的谋臣战将或是归降或是从别处转投曹操,他都以礼相待,比如郭嘉、荀彧,都放弃了当时实力强大的袁绍,选择跟随相对弱势曹操。战将例如徐晃、张辽、张郃也都在归顺曹操后始终忠心耿耿,立下了赫赫战功。
杰出的才能,出众的文采,良好的素养,忧国忧民,雄才伟略,同时曹操也有着不能忽视的私德缺陷,奸诈残忍,杀贤杀士,杨修与孔融都死于曹操手下,以及备受争议的徐州杀戮。晚年多疑猜忌,构陷罪名杀崔琰,以及荀彧之死也被认为与曹操有直接关系。
曹操的历史形象无疑十分复杂,又有着戏剧性与矛盾性。动荡变幻的社会局面让曹操不得不不断改变以寻求出路,也在征战中变得奸诈多谋,同时又忧患天下。他的性格随和开朗又残忍多疑,看似完全相反的特质又统一于一体,这也正是曹操历史形象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三国志(晋)陈寿著 (南朝宋)裴松之注 中华书局 2011年
[2]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著 中华书局 2011年
[3]太平广记 (宋)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 1961年
[4]三曹年谱 张可礼编著 齐鲁书局 1983年
[5]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
关键词:曹操;历史形象;历史背景
一、机警多谋的少年曹操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族,《三国志》记载曹操是汉相国曹参之后,而曹操父亲曹嵩为曹腾养子,本为夏侯氏之子,所以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养祖父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父亲官至太尉,家族权势大却地位低。在家中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厅语,在外则为世家大族不齿。曹操这种矛盾的出身也形成了性格中的矛盾,既有着士族的道德伦理观,也有着权势家族的狡诈与务实。
《武帝纪》曹操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曹操的叔父经常对曹嵩直言曹操的游荡无度,曹操则用假装中风挑拨二人关系。也有曹操曾私入中常侍张让家中又安全退出,以及与袁绍一起偷新娘子的记载。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少年曹操富有冒险精神而又不乏筹谋,不是成长于书房而是浪荡于市井,这些经历也让他早早揣摩人性,感受时局。
二、曹操的能臣形象
青年曹操获得了很多大儒的肯定,桥玄认为他可以安定天下并以妻子儿女相托。许劭则给了曹操那句最为著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分析认为,青年曹操是符合一个英雄的历史形象的。
曹操二十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不久后担任洛阳北部尉,执法严厉,设五色棒于县门,无论豪强,犯禁一律棒杀,并打死了宦官蹇硕的叔父,在他的治理下,治安好转,权贵们对曹操也颇为忌惮。
曹操的行为触怒了宦官集团,又忌惮曹操的家世,只能不断调动曹操的职位,先是让曹操担任边远的顿丘令,又被调回朝廷当闲差的议郎。公元183年,黄巾之乱爆发,曹操第一次担任军职,拜骑都尉,斩首数十万,颇有军功,随后又担任济南相,奏免了当地的贪官污吏,整顿民风,灭除奸邪鬼神之事。
二十岁出仕,到30岁辞济南相,曹操政法严明,成绩斐然,也曾上书为正直大臣窦武、陈蕃辩护,针对灾异又再次上书切谏。曹操一系列的作为可以看出,青年曹操是一个关心时局,执法有道,直言进谏的能臣形象。
曹操的恪尽职守并不能改变汉朝的昏暗,正直的朝臣接连被害,奸佞满朝。各地起义军蜂起,北边也有鲜卑来犯,蝗灾大旱不绝,使得荒唐的灵帝也曾以灾异博问得失。桓灵两朝的政治黑暗常让后人叹息,诸葛亮曾写道,“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曹操出仕时正是灵帝在位,有感于朝政昏暗,31岁的曹操拒绝了朝廷东郡太守的任命,归乡建造精舍好好学习,为将来再次出山做准备。
三、曹操奸雄形象的历史背景
公元187年,33岁的曹操担任典军校尉,是时朝政波云诡谲,士族和宦官的斗争愈演愈烈,189年,灵帝卒,皇子刘辩继位,何太后临朝,何太后弟大将军何进杀蹇硕并接受袁绍的提议招董卓进洛阳,诛杀宦官。董卓给洛阳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滥杀忠良,把持朝政,擅行废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己担任太尉。
这种局势下曹操已经不能再做能臣了,他拒绝了董卓骁骑校尉的任命,逃至陈留起兵讨伐董卓,190年加入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军共同攻打洛阳。这次联军不欢而散,诸侯各怀私心,董卓胁献帝迁都长安,火烧洛阳。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这种时局下,曹操的能臣梦碎,开始艰苦的征战打拼,成为一方诸侯,也慢慢成为民间所熟悉的奸雄形象。
公元191年,曹操击退黑山军,成为东郡太守,开始有了自己的地盘,随后攻打黄巾军,成为兖州牧,成为一方大诸侯。在之后的生涯里曹操征徐州,杀吕布,奉天子,降张绣。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败袁绍,成为势力最大的诸侯,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的征战生涯,不僅可以看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知人善用,而且擅长出奇兵,行险招,官渡之战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等待战机,在天下未定的局面下冒险北征乌桓。
作为一个杰出的统治者,曹操不同于其他诸侯的就是务实精神,他曾经三次下达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奉行使功不如使过,招降纳叛,使得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这种务实精神也延伸到政治层面,将大将军之位让给袁绍,他很清楚这只是一个虚名。
四、多面曹操
曹操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性格中极富浪漫的诗人气质,他的五言诗流传最广,气雄力坚,慷慨悲凉,也反映了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对百姓的同情和个人抱负。
《蒿里行》悲叹战争给百姓造成的沉痛灾难,《观沧海》、《短歌行》表现出作者开阔的胸怀和进取的人生态度。
曹操的音乐素养也很好,建立音乐机构,同时他也擅长书法,这都是曹操内心丰富的表现。
曹操也很有个人魅力,礼贤下士,待人随和,决策果断。他的谋臣战将或是归降或是从别处转投曹操,他都以礼相待,比如郭嘉、荀彧,都放弃了当时实力强大的袁绍,选择跟随相对弱势曹操。战将例如徐晃、张辽、张郃也都在归顺曹操后始终忠心耿耿,立下了赫赫战功。
杰出的才能,出众的文采,良好的素养,忧国忧民,雄才伟略,同时曹操也有着不能忽视的私德缺陷,奸诈残忍,杀贤杀士,杨修与孔融都死于曹操手下,以及备受争议的徐州杀戮。晚年多疑猜忌,构陷罪名杀崔琰,以及荀彧之死也被认为与曹操有直接关系。
曹操的历史形象无疑十分复杂,又有着戏剧性与矛盾性。动荡变幻的社会局面让曹操不得不不断改变以寻求出路,也在征战中变得奸诈多谋,同时又忧患天下。他的性格随和开朗又残忍多疑,看似完全相反的特质又统一于一体,这也正是曹操历史形象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三国志(晋)陈寿著 (南朝宋)裴松之注 中华书局 2011年
[2]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著 中华书局 2011年
[3]太平广记 (宋)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 1961年
[4]三曹年谱 张可礼编著 齐鲁书局 1983年
[5]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