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获自考双文凭的“最老考生”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5758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唐代四川人尹枢一直考到70多岁,终成有史可查的最老状元;清代嘉庆年间,杭州人王严以80高龄中试,但未及殿试就去世,否则有望打破“最老状元”纪录。而现在,大渡口区的陶志明已85岁高龄,仍考试不息,成为最老自考生。
  喜获专科双文凭的他誓言:“要再战考场,93岁获本科文凭。”
  最老考生
  85岁获双文凭
  陶志明老人头发全白,却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也是中气十足。“这是我的毕业证,我实现了双文凭的梦想。”陶老一边说一边展示他的成果:一张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考专科毕业证,一张重庆师范学校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证。
  谈起自考经历,陶老笑道:“三老一差”,即年龄大、考龄长、考次多、效果差。“我原以为只要努力两三年就可以取得文凭,没想前三年考下来全挂白板。”但这愈发激起他斗志,坚持每年报考。直到2002年,他终于考下了第一个专科文凭,即重庆师范学校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证。这时,他已整整耗时18年,参考61场,其中最多一科考了7次。随后,他又雄心勃勃攻克第二文凭,这次他用时8年半,考了20场,喜获第二张毕业证。
  “年纪大了,机器老了,记忆力衰退了。”陶老这样认为,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及最老自考生的头衔,很快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甚至他还曾作客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
  “在教室,与跟我孙子差不多年龄的学生一起考试,自然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再加上媒体报道,连我去菜市场买菜,卖肉的师傅都认识我……”陶老说这话时,表情犹如金庸笔下的周伯通一样可爱。
  不求功名
  但求精神追求
  “很多人曾问我,耄耋之年还奋战考场,究竟为哪般?”陶志明笑盈盈地说了起来。
  他1926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农村,从小喜爱读书,但因多种原因,曾多次休学。1948年,他中专毕业,先后任过电工、教师、企业教育干部等职,1981年他升任大渡口区文教局局长,三年后调任大渡口区政协专职常委,于1987年退休。退休后,他又担任大渡口区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
  “我这一生几乎都在从事教育事业,读大学则是我一生最大的愿望。由此自考开始后,我就第一个报了名。其实那时我已经临近退休。”他说,之所以还参加自考,一方面是为了圆自己大学梦,另一方面则是他不会唱歌跳舞,也不喜欢打牌喝茶,但喜欢读书。“既然读书,就想检验一下成果,考试是最好的检验手段。”
  “起初,多次考试不过,心里很有挫败感,但渐渐就习惯了,因为我考试不为功名,只是一种精神寄托。加之我患有高血压,不能有较大情绪波动。这几年,对考试的成绩好坏,我都顺其自然、泰然处之。”陶老说。
  再战考场
  93岁考下本科
  虽已手握两张文凭,但陶爷爷笑着说,他并不打算停下来。
  “我已着手考西南大学汉语言专业自考本科文凭。”他信誓旦旦地说,目前,他已经考过了一科。现在他每天早晨六七点钟起床,上午帮老伴做完清洁后,学习两个小时;中午午觉后,因患颈椎病,下午需要电疗,电疗期间,他就听磁带进行学习,磁带是他用录音机录的自己朗读的课文;晚上,看完新闻,如没遇到感兴趣的电视剧,他会再学习一两个小时,晚10点准时上床睡觉。
  陶志明的老伴、85岁的黄志芳说,陶老在家除上午做房间清洁,再不做任何事,衣服和饭基本上都要递到手上。“别人都说老要有所乐,读书就是他的乐,我支持他。”黄婆婆说。
  陶老对于老伴的鼓励和支持很是感激,学习更加有激情,甚至还写了首小诗鼓励自己:考生今年八十五,二十八年战考场。攻下大专两专业,考考本科又何妨。他信心满满地说:“按照我现在的学习进度和身体条件,我计划考到93岁,考下本科文凭。”
  
其他文献
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什么东西都开始要求精益求精,以前还在吃的食物,现在也被渐渐淡忘,比如做鱼时扔掉了鱼鳞,吃桔子时把桔络摘的干干净净,吃排骨时吐掉了骨头……如果真认为没用,那你就暴殄天物啦!  鱼眼  鱼眼,特别是金枪鱼科的鲔鱼眼,含有相当丰富的DHA和EPA等不饱和脂肪酸。这种天然物质能增强大脑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对防止记忆力衰退、胆固醇增高、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大有裨益。  鱼鳞  营养学家发现,鱼鳞
期刊
从一对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到结为“秦晋之好”的“白金婚”夫妇,这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是否也有“七年之痒”?先结婚后恋爱的爱情能否天长地久?梁福深和麦见好夫妇用长达72年的“居家过日子”朴素爱情观让所谓的现代爱情羞色,他们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传奇化解了很多邻里夫妻矛盾,成为邻人“和谐”家庭纠纷的一味“良方”。  老夫妻风雨同舟走过72载  72年前,经媒婆介绍,15岁的麦见好从马山头
期刊
栖霞市民政局、老龄办在全市开展了以“关爱身边老人,构建和谐栖霞”为主题的“敬老月”活动,为全市“百岁老人”和15所敬老院的1100多名老人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为老人们送去了节日的问候。  活动期间,医务人员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进行了为期6天健康体检,并向老人们介绍了养生、保健等有关知识,细致贴心的服务得到广大老年人和各界人士的欢迎和一致好评。与此同时,各级各部门大力进行敬老宣传,积极开展走访慰问、志
期刊
“真正的收藏家收藏的是历史、传承的是文化。”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曾经的“改革闯将”、广东省委原书记吴南生谱写了一段不平凡的收藏传奇。    战火中与古物结缘  时代的颠沛流离中,偶然会成就一些大藏家。民国大收藏家张伯驹在战乱中,靠一双多年练就的慧眼拯救了号称“天下第一山水画”的《游春图》等一批国宝。而吴南生与古物字画的结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经常说,我的收藏是从捡破烂开始的
期刊
一大早,芳邻吴小姐拿着一大把花花绿绿的宣传单来找我,说是超市“C”有打折鸡蛋卖,这对怀揣200美元闯世界的我来说,可是颇具诱惑力。于是,我决定前去抢购。  费了很大劲儿才找到超市“C”,不是超市“C”不好找,只能怪自己不会说“英语”,没法问,只好瞎摸。到地方才发现,这个超市也太大了,简直是座迷宫。我在超市里根本找不到卖鸡蛋的地方,只好硬着头皮打听,用形体语言来说话,以前这个办法挺管用,可这次居然不
期刊
他年过六旬,却双目有神、精神矍铄;他中等个头,却能把一百八十斤的大刀舞得虎虎生风。他就是顾宝地。16岁拜师学艺,苦练功夫50载。耍大刀、拉硬弓、胸前开石……练就一身绝活的顾宝地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表演,2005年中央电视台五套《体育人间》节目播出了他的绝活和故事后,顾宝地更成了名人,问候的、想拜师学艺的、邀请他做表演的人络绎不绝。    学武至今已半个世纪  顾宝地的祖父、父亲都是爱好武艺的人,受
期刊
一根头发133元,这根头发没什么稀奇,只因为它长在“大仙”头上,它就成了一根能治病驱灾的“护身符”。  王玉梅、范庆先夫妇打开了他们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载了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2月,近100项“大仙”杜弘(化名)以各种名义收取的“费用”17万余元。而细看这些收费项目,荒唐至极!  求医问药不成 转信“大仙”  今年已经53岁的王玉梅老伴范庆先,多年前得了膀胱癌和肾癌。几年来,老两口到
期刊
决斗         生物学家卡尔正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一名不速之客闯进来,那人和卡尔曾有过节。  那人是个彪形大汉,他对卡尔大吼:“可找到你这家伙了,听着,我要和你决斗!”  卡尔轻蔑地笑道:“你要与我决斗,这没问题,但按照惯例,我有权选择决斗的方式。”  那人想了想,说:“可以。”  卡尔指着桌上说:“这里是两只烧杯,一杯装着细菌,另一杯装着清水。你可以随便选一杯喝掉,剩下的那杯我来喝。”   
期刊
医院里静悄悄的。秦杨漾醒了,伴着剧烈的咳嗽和呕吐,鲜血染红了床单:“救救我,救救我。”直到喊不动了,她对着泪流满面的父母说了一句,“一定要带弟弟去北京治病,别让弟弟像我一样。”说完便闭上了双眼。这一年,她11岁,死于肝硬化。  假设,秦杨漾没有和弟弟同时患上肝硬化,她还会是快乐的小天使;假设,她的病能早一点被发现,她也许能继续活下去;假设,父母不是家中只有一亩地的贫困农民,他们也许有钱治病……但人
期刊
一位朋友在他的专著《中国文化通史》中说:“在儒家孔子那里,妇女是受到尊重的”,证据便是孔子所编的《诗经》。不仅是《诗经》第一篇第一句便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还有不少“那么善良,那么可爱,温柔多情,而又羞羞答答”的“东方女性典型”。因此,他说:“如果不尊重女性,他会编出如此诗篇来吗?”这位朋友也说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认为这只是孔夫子的“一时失控之语,并
期刊